總體產業面
個體公司面

上游
中游
下游
本國上市公司(5家) 三洋電 大同 燦星網 亞弘電 天瀚
外國上市公司(3家) 淘帝-KY 日成-KY 金麗-KY
本國上櫃公司(3家) 滿心 光隆 關中
外國上櫃公司(1家) 宏太-KY
本國興櫃公司(1家) 床的世界
創櫃公司(4家) 生態綠 元皓 頂豪 宥盛
共17家
共37家
共44家

貿易百貨產業鏈簡介

貿易百貨業主要是貿易廠商引進國內外商品至國內市場銷售,而百貨業則是零售的根本,其利用賣場通路進行多種商品的銷售與服務,如化妝品、成衣服飾、日常生活用品、五金用品、鍋具、生鮮食品及飲品、文具圖書、家具寢飾等等。貿易百貨業的上游為製造商,提供下游各類零售通路銷售所需商品;中游則為貿易商、代理商與經銷商,透過這些公司代理國內外的商品再販售至零售通路;貿易商是提供較多的產品及選擇給客戶,可提供的市場服務較多元化;而代理商是代企業打理生意,賺取物品銷售的佣金。經銷商則是具有獨立的經營權,擁有商品的所有權(買斷製造商的產品/服務),獲得經營利潤,且有多品種的經營。而下游則為零售通路業,零售是由生產者到消費者的產品營銷活動的個人或公司,他們從批發商、中間商或者製造商處購買商品,並直接銷售給消費者,是最直接面對消費者並且以提供銷售服務為主。

一、 上游:

貿易百貨業上游製造商生產產品類別廣泛,舉凡食衣住行育樂等各類商品都涵蓋在內,製造商又稱為生產廠商,指創造產品的企業。一般而言,百貨業的業績銷售好壞深受景氣影響,在景氣不佳的情況下,上游製造業的好壞全需仰賴下游零售百貨業的銷售狀況而定,因此百貨業的消費力經常成為觀察臺灣內需景氣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民生消費必需品因是日常生活所需,較不受景氣好壞的影響。

二、 中游:

貿易商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跨國交易雙方的中介者,從事有形貨物的交易、交換或買賣行為,或是無形的勞務、專利技術及品牌之間的交易。代理商主要為代理國內外品牌產品進出口,協助企業將產品銷售出去,賺取代理銷售的佣金;此外也提供交易媒介及市場資訊,協助產品供應商在產品設計或是行銷策略上的調整,對產品的品質亦需要掌控,同時要對財務資金進行操作,以使供應商得以收取貨款,經銷商主要負責通路的經營,直接面對客戶進行銷售的業務。

隨著科技應用的進步與多元,消費者的需求轉變,過去傳統的銷售模式逐漸轉變,而非傳統型的新商業模式紛紛興起,各種新型態的商業模式提供滿足消費者的利基市場的服務或商品,致使消費者逐漸減少依賴傳統零售模式;而因應消費需求的轉變,創新的多元化的零售商業模式逐漸興起。新興的商業模式也瓜分了傳統零售商場,甚至顛覆既有市場的遊戲規則,估計未來零售市場將會陸續有諸多創新的發展模式。

隨著電子商務興起,網購平台的環境日趨完善,線上與行動購物交易活絡,社群媒體、網路購物商城與購物App、以及網紅經濟已逐漸成為各種品牌的重要銷售通路,網購業者24小時全年無休的消費服務,比起實體銷售業者,更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目前國內外電商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實體零售通路如寶雅、全聯、全家、統一超商、屈臣氏等,也逐漸積極推展線上線下以鞏固城池;近兩年新冠疫情影響帶動宅經濟發燒,零售賣家利用社群媒體Line、Meta、IG等通訊軟體銷售商品、網購宅配到府以及外送平台成了民眾首選,網購活動大幅升溫,帶動電商蓬勃發展;疫情改變了生活型態,也改變民眾的生活消費習慣,疫後商機將以宅經濟為主軸。

電商企業已從線上走到線下,而傳統的「線下」產業進而開始「上線」,透過自媒體Meta、IG、LINE、App、YouTube、抖音、小紅書等媒介直接將線上線下做虛實整合。再者電商利用平台為商家和消費者提供交易、支付、物流等全方位支援與服務,因此平台與商家的依存度越來越緊密;社群軟體已成為大眾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消費者在社群網站分享個人生活、體驗、以及消費或使用商品心得,商家也利用社群媒體、虛擬實境(VR)、增強實境(AR)、網紅直播等新興平台與創新技術吸引消費者下單。

新興的智慧零售OMO(online-merge-offline)時代來臨,企業為搶攻新零售市場,提升顧客消費體驗,優化品牌官網以及串接多元化金流與物流、整合線上線下會員、增加商品及行銷活動資訊,將「線上導流」與「線下轉換」相互結合,提升消費者「吸睛程度」,利用大數據預測行銷趨勢、分析消費者行為和判斷庫存量,並且利用科技軟硬體以互動行銷裝置吸引消費者駐足、科技感應紀錄各商品消費者拿取的比率、電子標籤更新商品及行銷資訊與相關感應軟體以加速結帳流程,達成導入智慧設備實現「智慧新零售」,以提升消費者的新體驗。

三、下游:

零售通路業類型可概分為一般連鎖式便利商店、3C賣場、百貨公司、直營門市等,零售商是指把商品直接銷售給最終消費者,以供應消費者個人或家庭消費,零售商處在商品流通的最終環節,直接為提供服務予終端消費者。一般連鎖式便利商店主要銷售食品、飲料、日常用品等一般生活所需商品。3C賣場主要銷售電子資通訊產品及零組件。百貨公司提供各類專櫃品牌商品銷售通路服務。直營門市主要銷售自有或代理品牌商品。

自網路崛起後,百貨業的實體零售業面臨巨大的挑戰,消費者習慣有了劇烈改變;比起去實體店面購物,消費者更喜歡待在家裡滑手機買東西。國內百貨業也順應時勢隨著消費者的需求喜好在經營型態上不斷改變演進,除了百貨公司、大賣場外,大型購物中心及Outlet也如雨後春筍成立,又近幾年因疫情影響,景氣不佳、薪水不漲、物價上漲等也間接帶動了大型購物中心及Outlet的業績逆勢成長。

百貨公司一直是現代人休閒娛樂的重要場所,舉凡逛街購物,或是品嘗美食,目前全台均每8.7萬人就擁有一家百貨公司,密度相當高;而百貨公司主要集中在都市為主,隨著人潮越來越多,超級戰場信義區就有十四棟百貨公司,是全世界百貨公司最密集的區域。而電商搶市的確讓許多實體店家與大型百貨商場,在經營上變得艱困,但百貨業並沒有外界蕭條,畢竟百貨公司的「實體」,是網路平台無法取代的,尤其「親身體驗」是其最大優勢。

2022年上半年受到Omicron疫情大流行,本土染疫者破萬例,確診、居家隔離人數大增,民眾減少外出,百貨、餐飲等服務業假日業績與來客數都減少,只能靠電子商務、來店快取等線上線下融合營運模式支撐。;但隨著2022年下半年疫情趨緩,台灣也逐步開放解封,在疫後的報復性消費帶動下,百貨業迎來疫後復甦曙光,2022年累計前三季營業規模大幅成長22.19%,而第四季在周年慶的帶動下也將有亮眼表現,因此預估2022年百貨公司全年營收規模可突破台幣3,80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且有機會重返零售產業別的冠軍寶座。

隨著百貨業的獲利佳,各集團的百貨業陸續增設,新光三越的2800坪的Diamond Towers也預計2022年底開幕;而因疫情與缺工因素,部分商場延後開幕,三井不動產在台灣北、中、南展開Outlet商場布局後,大型區域型購物中心台中LaLaport預計2023年初先行登場;而2023年上半年預計開幕的有大直NOKE忠泰樂生活、新店裕隆城、台南北區的南山台南廣場、彰化光復郵局。2023年下半年有台中西屯七期誠品生活、高雄鼓山義享天地B館、新竹竹北FUNLIFE風生活購物中心、高雄鳳山空中鳳城。

疫情後百貨業將恢復人潮,而布局線上線下整合除了可擴展銷售場域,塑造不同凡響的「體驗」,讓「實體空間」更能吸引人,達到具規模的來客量,又在實體商場奠定深厚基底下延伸線下相關服務,也把服務力與新潮多元的商品力,包裝在網購店取便利性中。讓服務更直接、更到位,也把電商成為百貨營運的第二隻腳,創造線上線下雙贏商機。

零售通路與大賣場以銷售民生消費必需品為主,賣場的售價相對較百貨公司便宜,也較不受景氣影響,而隨著餐飲的吸金快速,大賣場也仿效百貨公司打造精緻餐飲美食區,藉由購物後可順便用餐來吸客,而民眾最擔心用餐與點餐大排長龍,因此量販店美食街也利用新興科技導入線上預約點餐的App服務,透過與行動支付品牌合作,消費者在抵達美食區前,可先利用手機完成線上點餐與付款,到店後即可取餐或入座。

隨著便利商店快速展店、超級市場經營社區開發,以及網購盛行,進而影響了量販店之銷售業績,致營業額些微下滑,台灣的零售業也出現些微變化,尤其疫情後產業趨勢及結構改變,大量中小型獨立門店因疫情因素而撤離市場,轉變成由資本實力雄厚以及疫情下逆勢擴張的大型連鎖零售集團填補。各大量販業者積極拚轉型,零售市場也跟著出現大變小、小變大的趨勢,且增加生鮮、手作熟食,以及走入在地的生活圈接近顧客,;期望能持續開拓新藍海,現階段有一趨勢即量販、超市和超商界線逐漸趨於模糊。而量販業者也與科技廠商一起打造智慧零售概念店,導入滿意度調查系統、電子型錄、室內空氣品質、客流分析系統、中央控管公播系統、WiFi廣告定位推播等解決方案,期盼能優化服務管理,提升顧客滿意度。全球零售規模高達4.4兆美元,而應用雲端、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科技,將可為零售業帶來一波新轉型浪潮。

便利商店販售的主要是以食品為主的便利性商品,目的是要滿足消費者的即刻所需。一間便利商店內的產品約3,000種品項,交易方式通常由顧客親自取用開架式商品到櫃檯結賬。目前台灣便利超商發展成各種的異業複合門市,搭配商品項目多元化,以及擴展物流服務,營業額屢創新高,其成長動能更甚於百貨公司,國內主要連鎖式超商包括7-ELEVEN、全家、萊爾富、OK超商及台糖蜜鄰,門市營業據點共計12857家店,密度高於日本,低於南韓。

超商已成為國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消費通路,目前國內超商業者已從商品差異化,發展到提供創新服務,舉凡代收、票券、儲值等各種服務,又結合藥局、生鮮超市、餐飲、咖啡廳、洗衣逐漸走向複合式商店外,打造成餐廳、咖啡廳以及主推鮮食、熟食多樣化,借由通路實力搶占餐飲市場,提供外食者更便利、選擇更多元的用餐環境。

又看準消費者對於日常生活用品高度需求,超商超市都紛紛推出「整買零取」服務,讓消費者能夠用更低的價格買到使用頻率高的商品,也推出訂閱服務,讓民眾可以買更多省越多。

而超商雙雄落實會員經濟,並且以點數經濟來吸引忠實顧客;超商龍頭統一超利用open point會員黏著度,並整合旗下支付工具(OPEN錢包、icash2.0、icash Pay)的使用頻率,帶動非現金支付交易,開拓集團旗下16大通路可以使用open point App整合相關功能;又跨足外送領域,收購本土第三大外送平台foodomo,整合資源串聯多元民生消費通路,開拓店外商機。而全家在會員點數經濟經營相當成功,在後疫情時代,消費者待在家的時間增加,外出距離也縮短,因此瞄準疫後快行動商機,推出全家優化訂便當、網購寄取貨服務,推出首創全智能「EC雙溫寄取櫃」,無論常溫或冷凍包裹的寄貨、取貨都可以在智能櫃上完成;以及佈局數位投資,推出全盈支付,已在2022年第2季啟用;而隨著綠能減碳的趨勢發展,全家結合電動車充電服務打造移動電力供應圈的方向前進。

未來,零售商除傳統收入模式外,也發展出新模式,如餐飲外送、訂閱、租賃、轉售等,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消費者。而新零售的概念將會結合線下與線上整合方式,加上物流、大數據、雲計算、AI與人臉辨識等創新技術,且將以實體門店、電子商務、大數據雲平台、物聯網為核心,利用物聯網蒐集大數據資料,以分析店內購買行為,以更精確跨越數位化鴻溝、徹底掌握數位化購物行為,並且以線上線下,實現商品、會員、交易、行銷等數據的共融互通,提供顧客跨管道、無縫化的新體驗。貿易百貨業為仰賴消費需求成長的產業,和國家經濟成長有密切關係,期盼零售業者順應消費趨勢的改變,持續開創新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