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產業鏈
鋼鐵依材質可分為「碳鋼」及「不銹鋼與合金鋼」兩大類。碳鋼產業鏈上游為煤、鐵礦砂及廢鋼原料,以及上述原料經高爐或電爐煉製而成的大鋼胚、小鋼胚、扁鋼胚、鋼錠等;中游包括經冷熱軋製成的鋼板、鋼捲、鋼筋、線材、棒鋼盤元,或經軋延切割裁剪加工製成各類型鋼、角鋼;下游應用產品廣泛,包括金屬製品、機械設備、運輸工具、模具、螺絲螺帽、鋼線鋼纜、工業設施及建築工程等。不銹鋼產業鏈結構與碳鋼產業鏈相近,惟衍生出中游的裁剪加工及製管業,但下游則與碳鋼相同。
一、上游:
鋼鐵業的上游原料有鋼胚與不銹鋼胚,其需要透過煉鋼的程序來製造。煉鋼方式可以分為高爐煉鋼與電爐煉鋼,高爐煉鋼的主要原料為鐵礦砂與焦煤(又稱冶金媒),98%的鐵礦砂用於鋼鐵原料,鋼鐵廠將鐵礦砂、焦煤及石灰石等原料,經過高爐生產出粗鋼,粗鋼再依不同使用方式製造出各式鋼材。代表廠商為中鋼。電爐煉鋼的主要原料為廢鋼,因臺灣煉鋼所需的原物料及能源自給率不足,廢鋼、粗鋼與鋼胚多需仰賴進口,故國內中、下游業者發展相對受限,目前只有中鋼為一貫作業的煉鋼廠。
不鏽鋼屬於鋼品產業的特殊鋼材,不鏽鋼係指鉻含量超過12%的鐵合金,因不鏽鋼具備抗氧化與耐侵蝕的特性,故廣泛運用在廚具、汽車材料、建築材料、醫療用材到3C電子業等。不鏽鋼大量使用鎳、鉻等高價金屬原料,故不銹鋼製品的材料成本約為碳鋼的5到10倍,所以一旦高價金屬的價格波動,其市場行情將受到顯著影響,不過不鏽鋼產品100%可以再回收利用,故具有相當的剩餘價值。
高爐煉鋼所需的上游原料冶金煤與鐵礦砂都需要仰賴進口,鐵礦砂主要出口國有澳州和巴西,而中國是鐵礦砂最大進口國,進口量佔全球四分之三;鐵礦砂是生產鋼鐵最重要的原料,全球鐵礦砂資源大部份集中在三大礦業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手中,這三大礦業全由美國資本所控制其壟斷全球的鐵礦砂資源。
鐵礦砂主要是生產鋼鐵的原料,中國是鐵礦砂的頭號買家,占全球鋼鐵產出的50%,中國更是全球最大鋼鐵生產國,也是最大的鐵礦砂消費國;鐵礦成本在鋼材成本中佔比超過 30%,又中國鐵礦石極度依賴進口,對外依存度高達80%;但全球礦石供給主要被四大礦商壟斷,儘管中國每年鐵礦石消費佔全球 50%,但由於中國國內鋼鐵產業集中度低,因此中國國內鋼企缺乏定價權。目前中國鐵礦砂的最大供應商是巴西的淡水河谷(Vale),澳洲的必和必拓(BHP)、力拓(Rio Tinto)、Fortescue Metals Group。
廢鋼可分為三大種類,分別是自產廢鋼、加工廢鋼,和折舊廢鋼;自產廢鋼是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鋼鐵碎片、邊角料等鋼鐵廢料;而加工廢鋼是下游製造過程中產生的,因其價值高且易於回收,會透過長期合約回收至鋼廠。而折舊廢鋼則是鋼品在報廢而來的廢鋼。而粗鋼是指完成了冶煉全過程,但尚未經塑性加工的鋼,中國是全球最大粗鋼生產國,中國的粗鋼產量佔全球產量的一半以上,根據統計,2024年前11個月的產量為9.2919億噸,較2023年同期比下滑2.7%,可知於下游需求萎縮,加上年底鋼廠已開始進行熔爐年度維養,故預計12月的產量將會持續下降。
2024年因中國大陸經濟放緩,鐵礦砂是2024年表現墊底的主要商品,但隨著第四季中國政府祭出一系列宏觀政策刺激拉抬,鐵礦砂行情開始逆轉,加上中國大陸一線城市包括廣州、上海、深圳相繼放鬆房貸辦法,也加強了全球最大鋼鐵原料消費國的需求前景,煤鐵礦是原料,在原料行情走高,下游的鋼價將可獲得支撐,隨著2024年第四季原料價格上揚,加上2025年中國大陸以及美國川普新政府皆會努力拼經濟,尤其川普2.0主張重新開採石油、天然氣,將會開始帶動石化業發展,而大選後公共工程重啟,加上高爐重要原料鐵礦砂的重回每公噸100至110美元,煤礦價格突破每公噸200美元,進而推升鋼材生產成本,估計價格將持續受推動而走高。
二、中游:
鋼鐵業中游產品屬碳鋼類方面,產品有冷熱軋鋼板捲、鋼筋、線材盤元、棒鋼盤元;以不銹鋼類而言,則有冷熱軋不銹鋼板捲、不銹鋼棒線、不銹鋼型鋼,以及其後段之裁剪加工與製管業。以一般鋼胚為原料,經軋延後製成盤元,再加工後可生產螺絲、螺帽、鋼線等下游產品;中游的線材盤元及棒鋼盤元的差異,直徑14mm以上者稱為棒鋼,14mm以下者稱為線材。
不鏽鋼類方面,扁鋼胚經加熱後,經粗軋機及精軋機軋延,並噴水冷卻,即成熱軋鋼捲,主要用途為冷軋鋼捲的原料,亦可供製鋼管、貨櫃、容器等製管產品;熱軋鋼捲經酸洗、軋延、退火、精整後即成冷軋鋼捲,主要市場為製管、自行車及零件、汽機車及零件、鍍面產品等。
三、下游:
鋼鐵業為工業之母,其下游應用產品包羅萬象,包括各類金屬製品、機械設備、運輸工具、模具、螺絲螺帽、鋼線鋼纜及工業設施及建築工程上所需之各種鋼材,如不銹鋼管配件、微接頭元件、建築五金零件、鎖類製品等;台灣鋼鐵產業下游有個隱形冠軍,就是扣件業,扣件有「工業之米」美稱,主要就在於所有的製造業幾乎都需要扣件的存在。
目前全台螺絲、螺帽及鉚釘製造業工廠逾1,800家,在國際上享有「螺絲王國」之美名,品質佳,交期迅速,在全球螺絲螺帽供應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其中規模最大的產業聚落位於高雄市,超過700家工廠,占39.1%,為全球螺絲螺帽主要的供應來源之一。目前台灣螺絲產品50%外銷歐洲、美國30%、日本20%,也因烏俄及以中東之亂影響,歐洲復甦緩慢,加上歐洲認為台灣有戰爭風險故抽掉不少訂單;加上中國與越南業者低價傾銷的惡性競爭影響,致使扣件的市占率及價格都下跌,然而,隨著美國對大陸鋼鐵及鋁祭出25%的高額稅率等手段,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量大為減少,以及越來越多國家對大陸低價的鋼鐵製品採取行動,台灣的螺絲扣件競爭力逐漸恢復。
扣件扣件被稱為工業之母,其產品的應用可在汽車、建築、機械、航太、軍工、能源等領域,隨著輝達引爆AI科技的浪潮,台灣高科技產業充滿動能,台廠在美中貿易戰轉單影響多半為輝達的供應鏈,股市大漲帶動整體產業景氣復甦,估計扣件產業將可迎來春燕。根據統計,2024年我國扣件產業第三季產值為428.7億元,出口值為405.1億元,儘管下半年為扣件傳統接單旺季,但因全球總經風險高,加上地緣政治影響,各國成長趨緩,預估2024年全年我國扣件出口值為新台幣1545.5億元,僅成長率4.1%。
台灣是全球知名的「螺絲窟」,舉凡螺絲成型、熱處理、電鍍、包裝到運輸上船出口,產業鏈一氣呵成,尤其現階段台廠更積極開發具特色與利基型的螺絲螺帽產品、運用ICT技術以智慧化生產設備加速產業導入人工智慧、感測、AIoT、大數據分析、智慧機械等關鍵技術;加上目前全球對環保概念相當重視,臺灣扣件業廠商與鋼鐵廠商若將設備朝綠色製程整合發展,發展精緻鋼品及綠能產業,走向數位轉型、低碳轉型與供應鏈轉型,方可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也才可與急起直追的中國市場與東南亞市場做區隔,進而維持國際市場競爭力與鞏固臺灣在全球扣件產業的優勢地位。
全球淨零減碳已成趨勢,碳定價成為世界各國控制碳排放、推動減碳的主要方向,政府制訂2050淨零排放是一個跨世代、跨領域及跨國界的轉型過程,目前歐盟正在試行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即「碳關稅」,預計二年後繳費;而我國也規畫推動台版CBAM,2025年會要求進口水泥或鋼筋等必須申報碳足跡。環境部規劃碳費將從2025年1月1日起生效,因鋼鐵、水泥業等產業本身碳排量高、較難減碳,因此納入「高碳係漏風險係數」,其碳費可再打2折優惠,作為配套機制;但碳費課徵後,必定增加鋼廠的成本,可是碳費開徵勢在必行,故業者應儘快思考如何減碳,申請自主減量計畫、提前做好布局,強化產業競爭力,達到實質減碳才是唯一解方。
根據世界鋼鐵協會估計2024年全球鋼鐵需求(包含中國)17.51億噸,年減0.9%;而預估2025年為17.72億噸,年增1.2%,較2024年需求增加近2,060萬噸;中國鋼鐵產量已連續多年處在供過於求狀態,鋼材、半成品快速失序外溢至國際市場,加上近兩年中國房地產不振,加上「鐵公基」工程建設需求已過全盛期,未來中國每年會有兩億到三億噸產量待消化。而現階段全球鋼鐵市場的板塊已隨著新興市場需求增加而移動,尤其印度、東南亞、中南美洲及中東非洲等地的需求成長,已逐漸淡化中國大陸的疲弱市場,尤以印度及其它新興發展經濟體的貢獻最大,因此估計2025年全球的鋼鐵市場需求將可望從谷底回升。
鋼鐵產業是高耗能產業,生產製程中排放大量溫室氣體,業者面臨碳中和與碳稅壓力,而鋼鐵在冶煉過成使用煤炭、焦炭當作還原劑,若要減碳則需要改變冶煉製程,而未來利用氫氣來煉鋼就是趨勢,未來取得氫氣者就能得天下,但氫氣目前取得困難,故鋼鐵龍頭中鋼成立了氫能冶金中心,積極研發氫能;短期利用高爐添加還原鐵、高爐噴吹富氫氣體等;長期則透過氫能冶煉、CCUS(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等路徑轉型零碳高爐,目標即是2050年達到碳中和。
為因應時代變遷,鋼鐵業者必須推動轉型,以高值化、發展綠能產業為主軸,除了使用氫能直接還原鐵技術以減輕汙染外,透過增加廢鋼比例、提高鋼化聯產,或是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利用AI技術來減少排碳等等,推動低碳轉型到2050年達到零碳是政策也是使命,因此打造低碳鋼鐵供應鏈,提升國際競爭力,方能讓鋼鐵產業持續擁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