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鏈
汽車產業為技術與資本密集的產業,其產業鏈相當龐大,牽動相關產業非常廣,一部汽車由約三萬多個零件所組成,涵蓋鋼鐵、塑膠、橡膠、玻璃、機械、電機、電子、服務等不同產業,且相關從業人才專業包括研發、製造、採購、行銷、管理、保修等技能,因而匯集成完整的汽車產業,故汽車業有「火車頭工業」之稱。汽車產業的上游主要為相關零組件製造商,中游為整車中心大廠、組裝、修理及技術服務,下游則為品牌廠商與銷售服務據點。台灣車輛工業總產值持續成長,2022年上半年達新台幣3,607億元,佔台灣製造業總產值約4.16%,成長3.67%,車輛工業是台灣極為重要之工業。其中汽車業2022年上半年為889億元,衰退11.10%。機車業2022年為248億元,衰退9.61%。汽車零件業2022年上半年為1,151億元,成長3.50%。
2022年因為車用晶片缺料、俄烏影響車用電線供貨、加上中國上海封城影響部分自中國進口,也因此預期車款將停產或價格上升而提前購車,加上新冠疫情升溫也影響車廠產能,雖然2022年下半年供應鏈回穩,但根據工研院預估2022年汽車整車產值1731.7億元,較2021年下滑2.3%。
2022年9月新車掛牌數35822輛,對比2021年同期有12.9%的衰退,在農曆七月結束後車市未有明顯反彈,主因是新車的交車期不確定、有車就趕快交是目前市場普遍的狀況,加上受限於目前大環境,不少新車都是以「預售」形式來搶曝光,許多車款就算正式上市也未必馬上有車可交,無法明顯反應在掛牌數上,新車銷售的前九月年度累積有311581輛的成績,較2021年同期衰退6.8%。而進口車靠著大量到港的表現更優異,使得國產乘用車市場佔比在9月持續落後給進口車,差異達4.5%,但以年度累計來看,國產車佔比仍然有0.8%的領先。
一、上游
汽車業的上游很多,主要為零組件的生產,包含鑄造、沖壓、鍛造、機械加工與熱處理等程式,產品包括車燈、輪胎、鈑金、鋁合金鋼圈、引擎蓋、保險桿等,汽車產業內彼此的關聯性及影響層面很大,因汽車製造及組裝流程複雜,需要超過三萬個零件,零組件經過品質檢驗合格之後,再送至中心廠組裝,因此零組件廠商與整車中心廠形成中心衛星工廠體系,具有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各個整車中心工廠均會向上、中、下游進行程度不一的垂直整合。
臺灣汽車零組件廠初期大多從機車零組件入門,後因政府實施自製率並開始扶植零組件製造廠且設定汽車國產化目標,繼而在國內尋求適合的工廠也促使零組件衛星工廠體系成型,進行零組件開發。因臺灣汽車業因國內市場規模小產量難以突破因素影響,故業者積極加入國際分工體系,拓展外銷,並赴中國大陸及東南亞投資設廠,以突破生存與發展之瓶頸。而多數汽車零組件廠商如車燈、保險桿、橡膠與塑膠等多朝售後服務產品發展。汽車零組件可分為「出場原車零件」及「售後維修零件」;「出場原車零件」可分為原廠委託製造(OEM)以及原廠委託設計製造(ODM);OEM的毛利約在10%上下,臺灣多以OEM為主,但目前國內廠商正積極提升研發與設計的能力,朝向以ODM方式來為大型車廠製作,可節省模具開發成本以及提供在供應鏈上的議價能力。而「售後維修零件」又可分為正廠零件(OES)以及非正廠零件(AM),OES的零件有原廠的品牌,但是價格昂貴,銷售通路多為原廠指定的店家。AM零件通常供應維修及改裝使用,產品僅以現有的產品去複製,價格較低廉,又AM廠生產的主要以碰撞件為主,例如板金件、車燈、塑膠件、冷卻件等等,臺灣的零組件廠商多以AM市場為主。
AM零件在部份國家需要有認證才能銷售,雖然美國有CAPA及MQVP對於AM零組件進行專業驗證,但CAPA比較受到美國前五大保險公司所接受,台灣通過CAPA認證的廠商不計其數;且臺廠商產的AM零件毛利率高達40%,主因是AM市場的產品主要是透過零售商或維修廠直接賣給消費者,不須經過品牌廠的層層剝削,故毛利率較高,也讓臺廠在AM零件上具有相當的國際知名度,台商也幾乎掌控全球市場的供需狀況,可說是台灣之光。
臺灣汽車零組件市場多以外銷及售後維修零件為主,汽車零件出口以美國為大宗直接外銷比重約五成五,近幾年臺灣汽車零組件廠商累積多年少量多樣、彈性製造技術與經驗累積,已進入價格差異化市場,布局全球市場有成,在境外投資設廠及與國際大型車廠合作,也打入國際車廠供應鏈潛力,深具競爭力,且已搶入原裝市場,加上汽車逐漸走向智慧化、潔淨化與電動化,潛在商機也逐漸顯現,汽車零組件廠商如車燈、保險桿、鈑金、模具的產值的市占率幾乎都為全球第一位,全球市占率高達80%~90%,展現了臺灣廠商的競爭優勢。
目前台灣整體汽車產業供應鏈完整,其具少量多樣與彈性製造的優勢,已在國際佔有一席之地;而台灣汽車零件廠因不斷投入研發與提升生產技術,已具備國際競爭能力與進入國際車廠供應鏈,且台灣的優勢在於管理能力、成本規劃、研發能力、貿易人才與國際接軌,因此只要能夠持續積極差異化,汽車市場非台灣莫屬。台灣汽車零組廠商透過積極生產與調配外銷庫存因應,受到美國升息影響,北美中古車市場保守,但主要消費國中古車量保有量持續累積,對售後維修零組件需求成長,加上第四季為旺季,估計2022年產值有2395億元,較2021年成長8.9%。
過去歐美市場以原廠零件為主,中國與台灣的售後維修則以AM零件為主;又AM市場通路有零銷通路商以及汽車保險公司付費兩種管道,主因是近年來北美興起推出較便宜的AM零件保單,讓保戶在汽車面臨更換零件時選擇AM廠所出產的零件。也因晶片荒、缺車潮以及物價狂飆,致使新車市場出現缺車潮,大量買氣轉往中古車市場,引爆中古車交易行情飛漲的現象,意外地催升美國中古車價大漲40%,在物價全面上揚聲中,民眾改換購中古車,或是延長既有車輛的使用,都將帶動汽車修補零件的需求,AM(售後維修)將水漲船高;又俄烏開戰也衝擊歐洲汽車零件生產重鎮的東歐國家,汽車零件供應鏈大亂,需求轉往亞洲市場,也是台灣汽車零件廠發展的新契機。
二、中游
汽車業的中游為中心組裝工廠,中心廠組裝汽車的過程包括車體焊接、塗裝、部分零組件之預組裝,最後進行整車的裝配。整車廠將零組件外包給一級衛星廠,一級衛星廠再將細部零件轉包給第二級、第三級衛星廠,形成多層次的分工結構,中心廠整合長期合作之上游零組件廠商及衛星工廠,以即時提供下游銷售端所需之整車、零件及技術服務,使下游銷售業者得以減少自備庫存之相關成本,並降低經營風險。一部完整的汽車在出廠前必須通過各種不同條件的檢驗與測試標準,經確認合格之後,安全可靠的汽車才算生產完成。目前台灣車輛產業廠商數約2,500家,主要分布於桃竹苗及屏東,而汽車零件業主要分布於桃竹苗中彰及台南等地。
國內汽車早期因技術不成熟,車廠多與國外車廠簽訂技術合作,零組件大多以散裝零件進口組裝,之後隨國內車廠相繼設立,開始導入座椅、懸吊、傳動系統零組件等生產技術,又因國內鑄造、沖壓、鍛造等技術趨於成熟,剎車、儀表、轉向系統已達到國產化目標,國內零件自製率逐漸高達70%後,但因國內市場小,廠商轉趨開發關鍵零組件以擴展外銷市場;台灣加入WTO後廠商積極加入全球分工體系,開始嘗試出口東南亞(整車及完全拆散進口後組裝CKD),以及經營中國大陸市場,透過兩岸分工體系,逐步將臺灣技術能量導入中國大陸以獲得量產規模效益。
電動車將是未來移動的新趨勢,未來移動的四大核心為C.A.S.E.,Connectivity(車聯網)、Autonomous(自動駕駛技術)、Shared(共享)與Electrified(電動車),將帶來傳統汽車業的百年革命,也會為企業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商業模式,越來越多傳統汽車製造商以戰略結盟的方式來面對產品轉型所需耗費的大量資源、金錢、與時間。電動車也像手機製造一樣進入專業分工的時代,將為車用電子產業,資通業以及零部件廠商創造更多機會。而新能源車(包含純電動車、插電混合式電動車、燃料電池車)表現已優於燃油車,保持正向成長,雖然目前車輛市場的生產流程還多有阻礙,但2022下半年將逐漸好轉,且未來新能源車的成長態勢不變,整體銷量的預期也仍樂觀,預計2022年新能源車在整體汽車市場的滲透率將可達到13%。
臺灣廠商有優良零件設計製造能力、良好工廠管理能力、及彈性化的生產並保持優良品質,產品外銷歐美多年,已能掌握完整的汽車供應鏈,加上臺廠具有ICT電子產業優勢,根據工研院統計,汽車電子產品在導航、多媒體與車用影像居多,駕駛資訊系統也已超過半數(53.95%)。而因自動駕駛車、聯網車輛可促進先進駕駛安全輔助系統,因此汽車的車用電子系統串聯其他科技應用服務,可打造車聯網生態圈;如高達54%與駕駛資訊系統相關,包括影音娛樂螢幕或衛星導航(GPS),以及最主要的成長動力ADAS;其次是電動與傳動系統占24%;車身系統約10%;安全系統產值約7%。
台灣汽車電子產值2021年達2,958億,在車輛智慧電動化趨勢及政府持續推動下,預估2025年產值將會翻倍達6,000億元,若再加上汽車整車與零組件,預估未來產值估計也約有4,000億元,因此汽車產業加上車用電子等產業,將可望成為我國下一個新興兆元產業。隨著後疫情時代來臨,汽車零組件產業發展已逐步轉型,台灣廠商擁有產品交期準、品質優等優勢,具備產業發展基礎,尤其車載鏡頭、車用面板、行車電腦、車載資通訊系統尤其台灣有深厚的ICT及IoT整合能力及完整的汽配供應鏈的能力,可以此切入國際市場。
三、下游
汽車業的下游則為車輛銷售與售後服務,國內車廠多有技術合作母廠,因此均具備完整供應鏈以滿足市場對於不同車型的需求,裕隆汽車主要技術合作對象為日本的日產汽車,裕日車銷售的日產(NISSAN)汽車,由日本日產(Nissan)擔任技術母廠設計,在台灣由裕隆代工生產,屬於國產汽車品牌銷售公司;和泰汽車則為日本豐田在臺灣代理經銷商,中華汽車則與三菱簽訂技術合作契約,三陽與韓國現代汽車技術合作。國內車廠旗下都有諸多經銷據點以銷售自家品牌車款。銷售的車輛多為商用車、中、小型轎車、休/商旅車,目前也多以臺灣地區為主;而整車廠的外銷市場也正逐年擴展中,但因國內汽車市場目前已趨飽和,加上台灣汽車市場規模相對較小,又進口車因加入WTO後,貨物稅、關稅下降等因素而增加競爭力;但進口汽車零組件卻未跟著降低,進口整車關稅與零件相同都是17.5%,對於國產車而言,生產成本相對偏高,造成進口車與國產車價格愈來愈相近。故國內汽車業皆以多品牌專業製造與銷售,努力提升各品牌製造品質、成本、交期及服務滿意度,提供各品牌專屬的客製化服務與售後服務。
因國產車銷售不敵進口車,國內汽車業龍頭裕隆研發自主品牌納智捷(Luxgen)已於2020年退出中國市場,目前僅在台灣銷售,也替台灣累積了汽車研發資源與能量,面對國產車市占率節節下滑,加上國際市場多變,裕隆發揮規模效益,積極進行價值鏈策略轉型,因應未來產業的趨勢變化,與鴻海成立MIH電動車平台聯盟,將整合電子科技與零件業者,帶動臺灣電動車產業的發展。
2022年9月1日裕隆與鴻海合作開發Luxgen n7,啟動「n7純電代言人」預購專案,累積訂單突破1.5萬輛,其數字已接近國內108年-110年純電動車款的銷售量總和,雖然我國國產車產量相較全球未具有優勢,但可藉由國產車電動車產能搭配充電樁及聯盟平台(如MIH、TADA),在台累積整車整合與解決方案,培養相關技術人才,提升我國電動車產業的國際暨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