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產業鏈簡介
金融業可以概分為金控業、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期貨業、租賃業。
金控業旗下子公司包括銀行、壽險、證券、投信、投顧等事業體。金控各子公司間在業務上既獨立亦相互合作,如銀行除傳統存放款業務外,亦可藉其實體銷售通路,銷售來自壽險、證券、投信之商品,並由證券、投顧提供相關銷售資訊,而各事業體亦可在獲得客戶同意下相互轉薦,擴大服務的多元性。
銀行業主要從事存款及放款業務,因國內放款利率價格競爭激烈,加上長期低利率環境,國內銀行存放利差幅度始終有限,因此國內銀行業近年來積極發展財富管理業務,其銷售商品主要為基金與保險,基金業務與股市高度相關,保險業務則受到利率水準影響,當利率走升時,通常保單銷售狀況就較佳。
Fed在2023年7月第11度宣布升息,基準利率調升至5.25%~5.5%,為22年新高。而台灣受到美國聯準會(Fed)升息及通貨膨脹影響,央行自2022年來共升息了6次,在高通膨壓力下物價齊漲,雖2024年通膨仍在相對高點,但因AI趨勢的席捲下,台灣與美國股市出現了一波明顯的漲勢,整體經濟景氣回溫,隨著2024年底美國總統大選,估計年底前美國聯準會將有機會預防性降息1-2碼,市場將可望迎來降息的行情。
AI浪潮帶動台股上漲,亞股中僅次於日股,2024年前四月金融三業(銀行、證券期貨投信和保險業)稅前盈餘3,999.4億元,是2023年一整年獲利的57%;其中壽險業是獲利貢獻的最大功臣,觀察其獲利的主因在於台幣大貶逾5%,以及全球股市齊揚,匯兌利益及投資收益帶動壽險業獲利大增,使壽險業獲利優於銀行和證券業。
而銀行業2024年前四月整體稅前盈餘1,990.6億元創下歷年同期新高,已達2023年全年獲利四成,其中本國銀行賺1,838億元同創史同期新高,主因手續費、投資及其他收入增加。
也因台股大漲,使得證券業、期貨商經紀和自營業務增加大豐收,券商累計前四月獲利367.7億元,期貨大賺27.1億元,投信業則因資產管理規模上升,經理費收入增加,前四月賺了74.67億元。而保險業2024年第一季大賺1,539億元,已擺脫2023年的虧損陰霾,其中壽險業賺1,432億元、產險業獲利107億元,壽險業是淨投資利益增加,產險業則因業務承保利益增加所致。
隨著行動裝置的普及加上疫後零接觸的消費模式成型,行動支付交易金額大增,根據統計有高達九成的受訪者使用過行動及電子支付工具,使用頻率以Line Pay、悠遊卡、Apple Pay、街口支付及台灣Pay居多。根據金管會統計,2024年第1季國人非現金支付交易筆數共18.97億筆、交易金額1.92兆元,筆數比 2023年同期增加24.6%,金額也成長14.97%,無論筆數或金額都創下同期新高。非現金支付金額中2023年全年是7.27兆元,預估2024年有機會達到8兆元,若2026非現金支付交易額達到10兆元,則算約每人1年的非現金支付交易金額超過42.5萬元。而由財金公司串連「銀行」及「電支機構」兩大支付體系,以「TWQR」作為共通標準,攜手合作推展的QR Code支付服務,未來民眾不管使用任一支付APP,只要掃同一張「TWQR」都可立即完成支付,目前台灣Pay、全支付、歐付寶、橘子支付、全盈+PAY及icash Pay都有配合的指定店家掃碼支付,為我國數位支付生活帶來全新變革。根據調查顯示,每兩人就有一人即使是200元左右的小額消費都會選擇數位支付,因此連鎖超商等小額支付場景將成支付必爭之地,可見無實體現金交易已成為廣大上班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數位金融時代來臨,金融業者致力發展金融科技以提升競爭力,疫後人們更快速地接受科技金融如行動支付、機器人理財、KYC、智能客服、作業流程自動化等技術的發展,因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人們更傾向將資金移轉至認為更安全的帳戶或金融機構,而金融機構也具備足夠能力提供更精益地營運模式與架構。未來傳統銀行的模式將與新金融並行,金融業者必須加速布建數位化以迎接科技金融帶來的新契機,因為FinTech的創新將可迎來報復性成長。
純網銀設立邁向第四年,目前國內三家純網銀包括Line Bank、樂天銀行以及將來銀行卻持續處於虧損狀態,2023年前十月累積虧損分別達25.48億、31.05億、12.03億元,三家合計累虧68. 56億元。純網銀因沒有實體銀行,消費者透過網路、手機APP就能享受實惠金融服務;目前純網銀的業務有擴大,但生態圈的利基仍未彰顯,加上產品線並不完整,且數位存款帳戶交易限額太低,經濟規模不夠,又客群較單一,風險也相對集中;此外又要面對傳統銀行及金融科技業者的挑戰,傳統銀行挾著豐沛資源推行數位能力正輾壓純網銀,因此純網銀目前正積極爭取開放新業務,惟金管會尚未鬆綁;而截至2023年第三季統計, 2023年第三季國人開立數位存款帳戶達1877萬戶,年增35.5%,等於每位成年人都已經有數存戶,可見各大銀行搶數存戶客群已進入白熱化階段;而純網銀的開戶數中LINE Bank有166萬戶、將來銀行33.5萬戶、樂天銀行19萬戶,目前純網銀不再積極衝刺開戶數,而是以拓展更多可帶來收益的業務項目,隨著數位金融的普及,未來金融業會愈來愈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線下整合,讓數位金融服務更完整。
保險業主要經營人身保險業務,包括壽險、醫療險、癌症險、重大疾病險等各種險種,針對不同的需求而有不同的保險商品種類提供給需要的人來投保。而保險業將在2026年接軌保險負債公報(IFRS17)與新清償能力指標(ICS2.0),因此商品必須轉型為保障型,才能累積契約服務利潤(CSM)、降低增資壓力,保戶擔心壽險儲蓄險將絕跡,因此將資金轉向債券投資;未來金管會將提供監理誘因協助保險業朝保障型商品轉型,尊重市場機制,讓保戶買到所需要的保單。
又國人過度投保實支實付醫療險,變相靠生病賺錢,使得保險業實支險損失率攀升,為讓實支險回歸損害填補,金管會將對實支險朝建立損失分攤機制,實支實付險落實損害填補原則及落實核保通報機制等兩大改革;新制預計延後到2024年10月上路,擬定五大配套,包含不在正本理賠限制的險種、舊保單續保方式、保戶要簽署聲明書、理賠兩大流程等,將送金管會核定;而舊保單核保不溯及既往、10月新制上路前保戶已買的有效保單,就依原保單條款進行。但新制上路後舊保單的「保證續保」條款將成關鍵,假設原本買的副本理賠實支實付險有保證續保,10月後續保還是可用原保單條款副本理賠。但10月以後保戶買實支實付險,要保人要簽「特別提醒事項聲明書」,確保了解理賠符合損害填補原則,同一次醫療行為、同性質保單,理賠金不得超過實際負擔醫療費,但實支實付傷害醫療險與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屬不同性質、可分開計算。保戶拿醫療收據正本給A保險理賠,A保險不會將收據正本還給保戶,但會開立「醫療費用收據正本留存證明書」,當中寫明A公司已理賠多少錢、給付的是實支實付醫療險或實支實付意外險等,保戶拿留存證明書給B公司申請剩下醫療費用,留存證明書只會有一份且是正本。
目前多家壽險公司正著手進行保單調整,並帶動近期健康險、意外險銷售增溫,2024年前五月健康險賣出187億元、年增17%,意外險賣出57億元、年增4%。。
而金管會針對保險業的六大主流保單也訂出相關規定,包括需具有完善分紅機制的分紅保單、高保障成份的利變型保單、鼓勵高保障的投資型壽險保單、改革實支實付醫療險,落實損害填補原則,異業結盟的創新商品、及發展永續保險商品,目前都積極在處理研議中。
金管會已於2023年10月鬆綁保險業可與「大數據資料分析、介面設計、軟體研發、物聯網、無線通訊業務」等具金融科技業進行異業合作,而目前保險局已收到保險公司的試辦申請。因應全球淨零碳排趨勢,目前產險業已有農業保單,保險業有必要與時俱進增加氣候變遷保單、再生能源保單等等。
金管會針為避免保戶承受過高風險,已明定投資型保單不能連結至國外槓桿型及反向型ETF與國內槓桿型及反向型ETF,且投資標的不得為非投資等級債券基金、新興市場基金等,已於2023年7月1日上路,新保單需以提高保障型比例為主。
推動保險業數位轉型是金管會的既定政策,純網路保險公司即是數位轉型的一項,其與現行一般傳統保險業者最大差異是沒有業務員或通訊處,從民眾投保、核保、理賠到保單管理,完全透過線上完成,民眾只要透過手機即可完成;但目前尚未有業者獲准設立,因此金管會暫不開放純網路保險公司申設。
數位化的提升與新興應用必然伴隨著相應的風險,目前政府已宣示將資安產業納入核心戰略產業,數位化與科技化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保險科技將是一個重要趨勢,保險業者陸續布局數據分析與AI應用模型,以期達到自動核保與理賠之效益;未來台灣保險科技的發展模式,銷售通路將愈趨數位化、服務會更以客戶為導向;而技術應用方面,目前「保全/理賠聯盟鏈」已正式開辦,因此預期AI及區塊鏈將會更廣泛應用在減少人力成本、改善相關作業流程,而物聯網興起也將翻轉過去的定價模式。
證券業經營業務涵蓋經紀、自營、承銷、投資信託、投資顧問等。目前國內證券業主要收入仍為經紀業務,國內證券服務機構高達上百家,競爭激烈;市場交易量多寡直接影響國內經紀業務收入。
2024年上半年受到美國輝達帶動AI趨勢的狂潮下,作為全球主要AI硬體供應鏈的台廠受惠最大,台股的基本面持續轉好,加上散戶集結在高股息ETF數千億資金,以及台商資金回流,使得加權指數是一飛沖天,逼得外資回頭買進台股,繼續挑戰歷史新高點,不少的類股指數都創下歷史新高。
而高息ETF的波動度相對個股與大盤來的低,是許多存股族的最愛,2024年上半年台灣ETF總規模突破5兆元大關,達5.01兆元,2024年以來大增1.13兆元,成長29%,主要原因為台股等全球主要股市創新高,以及台股高股息、債券ETF大受歡迎。目前台灣ETF市場中,台股及債券是兩大熱區,台股ETF已在5月來到2.05兆元,成為另類的新法人,打造台股的新秩序,目前投資市場正發生改變,保守投資人可投入相關ETF,既能分散風險,又能做長線布局;而估計2024年下半年股市短期會有回檔,但AI的長線大趨勢才正要開始,因此未來AI概念股仍是台灣股市的主軸。
隨著新興科技的進步,新興的虛擬貨幣流行,但2023年國內imB借貸平台詐騙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加密貨幣在不法金流的高隱蔽性與流通性,一直是法治單位的頭痛問題。金管會已在2023年9月會公布「管理虛擬資產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 VASP )指導原則」,從交易資訊透明、客戶資產保管方式、平台業者內控管理、外部專家輔助等方面加強平台對客戶保護。今指導原則出台後,將洽請 VASP 業者推動業界自律,由公會依據指導原則「訂定自律規範」,引導業者強化內部控制,進一步強化提升客戶權益的保障。
期貨是指未來的合約,最早起源於早期農產品交易市場,期貨的本質是當作避險用,但後來也當投機使用。期貨市場的特性有高槓桿的保證金交易、交易成本低、流動性佳、到期結算以及是個零和遊戲;期貨與股票不同,股票可以長期放著,但期貨到期後一定是一賺一賠的零和遊戲。
期貨業主要從事衍生性商品之期貨契約、選擇權契約、期貨選擇權契約、槓桿保證金契約等經紀買賣業務。期貨經理為一種新興的業務模式,係接受客戶全權委託從事國內外期貨交易,也就是俗稱的「期貨代客操作」。期貨經理事業並不負責保管委託資產,而是由保管銀行負責保管並代投資人開立期貨交易帳戶、管理委託資金、監督交易策略之執行、帳務查核等事宜,以確保投資人的權益。
國內的臺灣期貨市場目前上市約300多項商品,包括股價指數期貨類、股價指數選擇權類、個股期貨類、個股選擇權類、匯率期貨類、匯率選擇權類、商品期貨類與商品選擇權類等8大類商品,為國內股權類商品引進新市場動能,並提供投資者更多元的交易選擇。期貨市場 112 年總交易量為 3.25 億口、日均量135.8 萬口,連續 4 年交易量突破 3 億口,且期交所近年研發多元化商品及接軌國際之交易結算制度,表現亮麗。而2024年下半年新業務,預計7 月底推出微型臺指期貨及小型ETF期貨,滿足市場的交易需求。又預計2024年底前規劃建置「期貨市場交易資訊中心」及「交易人風險偵測平台」,以揭露期貨市場交易相關數據資料及多維度風險資訊,提供投資人可以掌控風險。
租賃業主要的營業項目包括融資及營業租賃業務、分期付款業務、應收帳款業務及資金直接貸放等。資本租賃,係指企業需要機器設備時,與租賃公司簽訂租賃契約,由租賃公司購買,承租企業向租賃公司租下所需設備機器,按期繳付租金,租賃公司透過租金,回收墊付的資金及利息,承租人在租約結束後可以優惠價格或條件優先承購或續租。營業性租賃,係指承租人僅單純的支付租金取得使用權,租約期滿時承租人無優先承購或續租之權利。分期付款業務是由租賃公司提供資金,為廠商購買所需之機器或原物料商品,廠商依自身的還款能力,選擇適當期間攤還本息。資金直接貸放業務則是提供企業直接融資。
租賃業也經營不動產租賃、土地融資,素地、土地持分整併、都市更新收購土地、購地過戶,建商申請建照前之融資、成屋建物融資、法拍代墊融資、受益憑證融資、不良債權融資等,屬於金融周邊業務。國內主要的大型租賃公司均同時經營多種業務,部分中小型租賃公司則專營車輛租賃業務。臺灣中小企業是國內租賃業的主力客群,中小企業透過租賃公司提供資金融通,可享有更多可調度資金,省下購買、保固、維修設備的費用,大幅降低營運成本。
國內租賃業的滲透率一直在成長,租賃事業是國內中小企業資金融通的重要管道,而隨著國內新興中小企業成長暢旺以及銀行無法滿足中小企業所有的融資需求,租賃業就成為關鍵的協助角色,因此承作金額將會持續發展且創新高。
租賃業在承受比銀行更大的風險時,仍可以訂定價格轉嫁出去,使得高風險的客戶,不會因為風險高就借不到錢,這是國內租賃市場能夠蓬勃發展的原因。不過租賃公司也因山道猴子影片一出更引發輿論高度討論,被市場用放大鏡檢視,因此租賃工會在2024年四月初公告《BNPL自律公約》及《中古車貸自律公約》加強管制措施。而自律公約重點就在車貸不得超過原始車價(避免過度放款增加呆帳風險),而BNPL要把放貸標準及催收帳款向客戶說清楚,不要讓大家搞不清楚遊戲規則。而針對兩大自律公約的效力,金管會提到可「溯及既往」,因此對租賃公司營運將會是不小的挑戰。
在全球通膨居高不下,銀行升息不止,經濟普遍衰退的情況下,租賃三雄雖資金成本增加,業績表現仍然相當亮眼,目前國內租賃公司在經營本質及商品結構上可補足銀行服務不到的地方,甚至在授信流程及某些商品價格上已優於銀行。中租因中國市場放緩與臺灣升息影響,導致利潤減少,僅有東協市場成長,但公司呆帳風險皆在可控範圍內。而和潤與裕融專注於汽車貸款業務,故被稱為車貸雙雄, 2024年前四月租賃三雄累計營收都創歷史新高,惟台灣央行利率水準較2023年同期來得高,對租賃業的利差表現空間有所侵蝕,預期後續的延滯率將逐步轉佳。
2024年經濟呈現溫和復甦,在AI浪潮推動下,供應鏈廠商訂單滿載的效應,增加設備與廠房都需要資金,又隨著2024年底美國大選,估計FED將會降息,估計租賃業2024年下半年將會迎來更多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