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產業面
個體公司面

 
 
 
 
共8家
本國上市公司(8家) 益航 新興 裕民 中航 東森
 台航 四維航 建新國際
外國上市公司(1家) 慧洋-KY
本國上櫃公司(1家) 正德
知名外國企業(5家) Angelicoussis Shipping Group 中遠海運散貨運輸有限公司 Golden Ocean Group Golden Union Star Bulk Carriers
共15家
本國上市公司(6家) 榮運 嘉里大榮 中航 台驊投控 宅配通
 中保科
本國上櫃公司(2家) 捷迅 中菲行
知名外國企業(5家) 德鐵信可 洋基運通 近畿日本鉄道 德迅 優比速公司
共13家
本國上市公司(9家) 嘉泥 榮運 志信 中航 中櫃
 山隆 亞航 遠雄港 中保科
本國上櫃公司(2家) 台聯櫃 陸海
知名外國企業(3家) 羅賓遜全球物流有限公司 英國英運物流集團 德迅
共14家

運輸是一種衍生的經濟行為,運輸大多為了完成某些經濟行為,例如購物、上班、上學等需求而進行;而運輸主體與運輸工具在運輸路徑上產生的互動現象,即為交通現象。而交通運輸及航運產業可概分為貨櫃航運、散裝航運、貨運承攬、貨櫃運輸集散與倉儲、海陸空大眾運輸等五大類。

貨櫃航運主要以定期航線為主,所載運之物品多為工業製成品,標準化的包裝將貨品直接送至受貨人倉庫,途中不用拆裝貨,以降低作業時間,因此具有與全球消費市場高度連動的特性,一般以20呎櫃與40呎櫃為標準櫃,運價最重要的觀察指標包括SCFI(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CCFI(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尤其是SCFI指數。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貨櫃航運業者訂單絡繹不絕,運價的高漲來自於疫情引發物流斷鏈、塞港,以及歐美各國的報復性消費墊高需求導致市場供不應求;但隨著疫情過後,2023年運價卻呈現跌跌不休的態勢,3月底出現最低價格為每40呎櫃1,148美元,但船東不願接受低運價,時序5月進入新合約期,合約價格從每FEU(40呎櫃)2,000美元起跳,顯示運價逐漸恢復到合理價位。

針對整個全球經濟持續的高通膨、利率上升和不明朗的經濟前景,以及美國和歐洲的銀行業危機的爆發,充滿著未爆彈,民眾也減少消費,因此2023年下半年貨櫃海運市場能否復甦,將取決於美國、歐洲和其他主要經濟體,是否能避免全面衰退而定。

散裝航運以運載民生大宗物資與工業基本原料,如鐵礦砂、煤炭棉花及穀物、肥料等。一般而言,散裝航運業的傳統旺季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夏天則是淡季。影響散裝航運景氣的重要因素,除了天災,貿易傾銷法令、外交政策與油價都是影響散裝航運景氣的重要因子,散裝船運價指數為影響業者獲利的重要指標,依船型的不同,散裝航運指數可分為波羅的海海岬型航運指數(BCI)、波羅的海巴拿馬型航運指數(BPI)與波羅的海輕便航運指數(BHI),波羅的海運價指數(BDI)是以上三種指數的平均,亦為整體散裝航運獲利的重要觀察指標。

散裝航運業的需求與全球景氣相關度高,IMF預估2023世界經濟成長僅2.8%,顯示對2023年的景氣預測不甚理想,而散裝船的最大進口國中國大陸的經濟上半年的指數也表現不佳,5月出口值年減7.5%,顯示全球商品需求遭受高通膨及高利率的壓抑,BDI指數5月持續下跌中;不過目前全球散裝船訂單量占現有船噸載重噸僅7.2%,表示仍處低水位,因此估計2023年下半年運價中、長線將有支撐。

美國在美債危機解除後,估計拜登政府將持續推動基礎建設,對大宗物資需求將會提升;且若俄烏戰爭結束,則約有近4,000億美元的重建商機;以及2023年節能減碳CII指標施行, 目前散裝船齡 15 年以上的船隻,幾乎占了散裝市場四分之一的份額,新的碳排放標準實施後,很多船都有退場的可能,當然船東可以選擇改裝船隻及引擎來達到標準,但對許多船東而言,與其花錢改裝,把舊船拆成廢鐵賣掉可能是更好的選擇,因此若持續淘汰舊船,預計2023年下半年全球散裝船噸供給面將獲得有效控制。

海陸空貨運承攬係負責海、空運進出口貨物承攬、報關、倉儲及汽車貨運等服務,貨櫃運輸集散與倉儲則指從事貨物、空貨櫃之運送、吊卸、儲放服務。

貨櫃運輸及倉儲業主要是經營貨櫃集散站業務及貨櫃維修,貨櫃集散站指經海關完成登記專供貨櫃及櫃裝貨物集散倉儲之場地,也從事進出口、轉運貨物及貨櫃在集散站之存放、移動及處理。

過去許多大型企業在省成本的情況下,將貨物從甲地送到乙地會與利用空運或海運業,會交給物流貨攬業者去規劃。疫情影響,客戶運送的貨量大到可把航空貨機包下來,否則很難利用空運將貨物從甲地到乙地,而貨攬業的優勢就有辦法將貨物利用走空運,以及何時轉海運或是轉陸運將貨物送到客戶手中,是其無法被取代的。

 新冠肺炎疫情後,部分企業開始進行分散風險的改變,加上美中貿易戰影響也會將部分產能遷出中國,且重新組織產業鏈來構建多元化的需求與供給,也將會帶動貨物承攬業的運送需求大增,貨櫃運輸及倉儲業者的裝卸櫃量大增、且港區廠辦和倉儲出租量也增加;因此諸多倉儲業者積極擴增投資計畫,建置物流園區、廠房動工,甚至是直接將業務轉型,而隨著台商回流帶來龐大的廠房租賃和倉儲需求,未來商機不可小覷。畢竟後疫情時代,過去傳統模式需要改變,而唯有善加高科技,利用AI人工智慧,搭配物聯網以及結合系統自動化,才能提高產業競爭力與不可取代性。

航空業的收入來源主要為「客運收入」、「貨運收入」,油價成本最高,約占35~40%,因此油價高低對航空業的影響甚鉅。2023年初市場普遍不看好經濟景氣,加上爆發美債危機,以及中國經濟前景不甚理想等因素致使國際油價下跌,針對2023年下半年景氣仍處於不樂觀的看待,因此預估油價會在75-85區間盤整。

新冠疫情解封後,觀光業掀起報復性需求,北半球夏季旅遊季已經提前開始了,尤其國人出國人數是更來台旅客的二倍,疫後商機的復甦推升航空業積極面對轉型的需求,貨運相對較好預測;客運的部分,隨著生物辨識(人臉、虹膜、指紋)技術發展,未來航空公司導入相關技術到劃位報到、托運行李、證照查驗、安檢通關、以及人臉辨識登機等服務,將可節省相當多多登機時間,提供給搭機旅客更貼心的服務來吸客。

國內三大航空華航、長榮航與星宇航將持續增班與設新點,並且恢復歐美航班以因應旅客需求。另台灣虎航是目前台灣唯一的廉價航空,隸屬華航旗下,主要航線為日本、韓國、東南亞。但隨著政府解封,虎航將陸續恢復日本與韓國相關航線,尤其2023年日圓正值低點,更是國人積極出訪的主要地點,其次韓國因為韓劇正夯,國人哈韓也帶動龐大旅遊商機。目前兩岸因關係不佳暫時沒有往來,陸客幾乎不見蹤影,陸客無法來台,我旅行社亦不可組團赴大陸,對於經營兩岸觀光旅遊的航空業者衝擊較大,政府訂定2023年要達成600萬來台旅客,估計此目標相當辛苦。

隨著科技的創新發展以及消費模式改變,航空公司也不斷進化推陳出新,在科技的創新應用方面,航空業也開始運用新興科技包括擴增實境(AR)、區塊鏈(Blockchain)、雲端運算、大數據、人工智慧(AI)及物聯網(IoT)等數位趨勢科技,來提升效率、進行產業再造,以改善旅客的飛行體驗。航空業也正在思考「電動飛機」的可行性,尤其是在無人機活動以及電動化車輛日益普及的今日,各大航空製造商已經在思考要把螺旋槳飛機的動力,從現有的內燃機改為電力馬達,大幅減少碳排放。

臺灣陸上大眾運輸系統除公路外,主要鐵路運輸則由台鐵及台灣高鐵提供。目前台灣高速鐵路路線全長約349.5公里,已成為商旅重要的交通工具,目前高鐵共計12個車站提供西部主要城市城際運送服務,高鐵提供的一日生活圈,已成為北高運輸不可或缺的工具。隨著恢復正常,高鐵運量正持續回升,尤其暑假來臨,國內旅遊正夯,高鐵已成為國人生活、出差與旅遊相當快速方便的一個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