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機機械產業鏈
電機機械產業分為上游元件及下游機械設備。在上游元件部分,分為鋼鑄鐵元件、五金元件及零配件、油空壓元件、傳動元件、電控元件、機械設備之沖壓零組件等。在下游設備部分,分為金屬加工用機械、輸送機械及零配件、車用機械傳動設備及零配件、機電系統工程、手工具機、自動販賣機、冷凍空調設備及零件、金屬加工處理以及產業專用機械等。
一、上游:
電機機械產業上游之五金元件相關公司生產產品有各類精密金屬零件、汽機車、自行車零件、機械五金零件、電動工具齒輪、氣動式槍釘、傢俬釘、汽車用螺紋產品及滾軸、機械用之沖壓零組件等。油空壓元件應用於自動化設備中使用之油壓機或空壓機:空壓機主要是用來提供廠內製程所需的壓縮空氣,使用電氣能量壓縮空氣,經過電動機帶動曲柄軸,再封閉空間壓縮活塞,使空氣壓縮產生儲備動能,供驅動器使用;油壓機是是一種能將流體能量轉換為線性的機械力或運動的裝置,透過專用液壓油做為工作介質,通過液壓泵作為動力源,靠泵的作用力使液壓油通過液壓管路進入油缸/活塞,然後油缸/活塞裡有幾組互相配合的密封件,不同位置的密封都是不同的,但都起到密封的作用,使液壓油不能洩露。油空壓相關零件如油壓缸、油壓夾頭冶具、油壓工具、油壓管件、油壓接頭等,油壓元件下游主要應用在汽車工業。傳動元件主要是傳輸、轉換動力來達成的動作與功能,也就是驅動各式機械動力用元件如齒輪、軸承、滑軌等,相關產品有精密金屬零件之機械加工、汽機車、自行車零件鍛壓製造加工、電動工具、汽機車零組件、滑軌與線性馬達、步進馬達、伺服馬達與直流馬達,下游應用於航太工業為主。電控元件是指電氣迴路上所使用之各式各樣開關、繼電器及警示器等電氣控制元件,下游應用於半導體工業為主。
機械設備之沖壓零組件係以沖壓金屬加工方式製成之零組件,其製造方法係以模具及重擊工具,將其裁切、折彎以塑造成所規範的成品形狀與尺寸,有分為鑄造、剪切、彎曲、切削、抽製、成型、壓縮等不同的加工型式之後形成一定形狀的物件,塑性加工又可分為沖壓加工、鍛造、壓延、拉伸、擠出、轉造等,其中,又以沖壓代工最具代表性,而沖壓代工又可分為剪斷、彎曲、引伸、壓縮和特殊加工等。
沖壓零組件廣泛應用於各類電子產品,且因各種電子產品的種類、功能、尺寸不一,所需的零組件的材質、厚度和精密度亦有所差異,客戶針對本身的需求委託沖壓廠商開發、設計模具;而鋼鑄鐵元件鑄鋼即是以熔融的鋼液作為素材,進行鑄造得出的產品的統稱,主要應用在國防工業為主。
電機機械業上游零件廠商的目標客戶為下游的工具機及相關設備產業為主,上游零件商的客戶基礎較下游廠商更大,尤以當景氣向上循環周期時,零件商的營運成長動能較下游為高;臺灣在自行車零件產業已是全球自行車最大出口國,舉凡前叉、車架、電動自行車電力系統零件、變速器、輪圈都是我國自行車零組件出口產品,加上臺灣有全球市占第一的自行車鏈條製造商,供應全球90%的煞車系統;過去因中國大陸與印度低價競爭,故國內業者朝高值化發展,轉以中高階自行車發展,平均銷售單價逐年提高。
2024年因歐盟市場大幅衰退,市場調整庫存,加上以巴戰爭、俄烏戰爭持續,加上通膨影響歐美市場的消費力,台灣自行車產業新車訂單大幅縮水,一般自行車前三季出口量萎縮至68.11萬台、年減37.52%,出口平均單價年增11.81%,整體出口值7.76億美元、年減約30%。而累計前三季電動輔助自行車(E-Bike)出口量僅約28萬台,較2023年同期大減30萬台,儘管平均單價年增約8%,但整體出口值仍萎縮到5.2億美元、年減逾47%。但隨著全球自行車庫存去化接近尾聲,隨著第四季高階自行車、E-Bike相關零組件廠商訂單回籠,且在E-mobility、環保、運動三大趨勢下,預估2025年自行車產業春燕已經到來。
因品牌大廠聯手國內零件廠商組成產業聯盟,擁有完整的上中下游體系,提高產業競爭力,帶動我國自行車零件產值逐年上升;台灣自行車雙雄及供應鏈廠商約有900家中小企業,提供世界各地自行車零附件,舉凡鏈條、車座、照明、煞車、變速器及電池均係自行車產業之的領導者。目前自行車零件廠商以出口利基市場為主,不限定固定客群,可同時供給產業內許多廠商;用開放的生產方式促進了學習跟資訊的流動,廠商可快速找到解決方案與新的排列組合,成就技術的創新。業者也藉由產業聚落的優勢創新升級,台灣中部已成為高階自行車的產業鏈,且轉型成少量多樣的彈性化生產,生產高附加價值高單價的零組件。2024年零組件前三季出口值年減27.54%達10.15億美元,但隨著自行車市場逐步走出庫存調整期,估計2025年將可恢復成長。
歐洲因環保與減碳政策考量與政府補助政策,推升對電動自行車的需求,台灣出口中,以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為兩大主力市場,惟目前電動自行車的滲透率仍低,成長動能來自新產品帶來的新需求和新客群,因電動自行車會可吸引不騎乘自行車者進入自行車市場,也會讓原本騎乘傳統自行車者有換車的動機。隨著自行車的電動化、智能代的結構性變革的大趨勢下,未來E-BIKE的應用層面將更廣泛,在運動、通勤、載貨戴人、休閒娛樂等等趨勢下,將帶動E-BIKE需求續增,進而帶動整體自行車市場的持續增長。根據Fortune Business調查預估,電動自行車會以16%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產值在2028年衝到新台幣1.5兆元。
隨著AI、物聯網技術興起,自行車廠商配合全球市場趨勢,自行車業轉型也結合了兩大科技趨勢,創造智慧騎行的潮流,傳統自行車裝上馬達、電池、控制器以後,加上連網功能,就智慧化、變成電動輔助自行車,目前從傳統自行車轉移到電動自行車,電動自行車中長期產業發展依然看好。
台廠從車架、輪胎、鏈條等,隨手一撈都是稱霸世界的隱形冠軍。未來我國自行車整廠大廠除了要持續生產具競爭力的中高階車款外,更要努力朝高單價電動自行車市場攻進,帶動零配件廠需求擴增,使台灣成為自行車零組件之重要供應國,
又台灣一直是全由汽車零組件的供應大國,灣汽車零組件具完整產業供應鏈,品質通過國際多方認證,且採少量多樣、彈性製造優勢,更具備強大的生產韌性,產業創造出相當高的產值,多以出口為主;但國內汽車市場不大,加上目前政府不允許中國整車進口,隨著中國汽車的低價傾銷,國內汽車整車業者自中國引進整車零組件達95%比例來台組裝,為防堵中國車低價傾銷入台,影響我國汽車零組件廠商的競爭力,故政府宣布自2024年8月1日起實施《中國品牌車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新制,未達成的車型即無法銷售。
二、下游:
電機機械下游產品涵蓋各類機器設備及零件,金屬加工用機械相關廠商生產油壓機、碎紙機、食品機械、工具機、綜合加工機、切削中心機、工作母機、沖床、電動工具機、印刷電路板鑽孔機、冶具研磨機、無線控制系統、不斷電系統設備等。 產業專用機械生產的產品有縫衣機、烘培機、食品、飲料自動化生產設備、塑膠射出成型機、精密冶具研磨加工機、半導體、特殊氣體管路工程及生產真空製程設備腔體、工業重型機械如動臂升降機、裝載機、挖掘機、鑽孔機、成型機與薄板加工專用機、綠建築無線控制系統、印表機專用機器設備、標籤機、輸送機械及零配件、車用機械傳動設備及零配件、機電系統工程、手工具機(如手提電鑽、電鋸、手提電動雕刻機、手提電動圓盤磨輪機及冶具)、自動販賣機、冷凍空調設備及零件、金屬加工處理等。電機機械產業中各種工具機主要是用來生產各種產業所需要的金屬零件,為製造業的基礎工具。
臺灣的電機機械產業因廠商技術佳、價格便宜、品牌多等特性,以及全球智慧自動化需求持續升溫,具有相當的國際競爭力;全球供應鏈在改變,而台灣工具機產業受惠在地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可有效減緩影響程度,加上台廠擅長少量多樣客製化,從使用者角度檢視流程觀點,提供客戶系統性的整合解決方案,是台灣工具機的價值與優勢;隨著AI商機及電子設備帶動下,可帶動台灣機械設備出口的火車頭,引領產業發展方向。
歐盟2026年將開始正式施行出口到歐盟的特定產品,必須課徵碳關稅;台灣也訂定2050年為淨零排放目標,減碳已從成為企業基本方針,故引進數位化技術,減少能源消耗、碳排量,讓生產更自動化,才能產生更大的商機,而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更是碳中和的解方。
受到全球地緣政治與高通膨的影響,國際間景氣尚未回溫,加上主要競爭對手日韓兩國的幣值貶值幅度皆大於新台幣,因此外銷訂單持續受到打壓,而日圓創歷史新低的貶值,更讓廠商採購日本機台,台灣工具機業者近幾年努力往高階複合機轉型升級,但在日圓大貶的打壓下,所有的努力幾付諸流水,無獲利空間與銷售機會;而大陸設備低價傾銷,可見現階段台灣工具機業者面臨相當嚴峻的挑戰。
台灣是全球工具機製造及出口大國,過去台廠以「品質直追日本、售價比日本便宜」成為致勝的定律以立足全球市場,但近年日圓貶值讓台廠的優勢不再;因此台廠唯有以轉型來突圍,包括客製化、多功能整合(all in one)、產品升級,甚至大小業者互相合作、各出奇招方能全力搶勝;面對未來,台廠唯有更兢兢業業,除了技術研發要持續創新外,更要將產品力與管理力升級,且要能因時制宜、靈活應變這充滿變動的市場挑戰。
台灣工具機廠商80%屬於中小企業,研發能力有限,技術薄弱且資金不足,與資通訊系統接軌有相當的困難,急需要數位轉型,而隨著工業4.0智慧製造技術成熟的趨勢進化下,台灣工具機廠商也需加緊腳步布局提供遠距加工、遠距監測、AI生產排程、無人化工廠以及建立雲端服務標準等相關配套方案,更極進一步實現未來工廠的可能性以及朝向智慧機械軟硬整合的需求發展。
機器人分為工業型機器人與服務型機器人,受惠於全球人口結構老化,機器人生產可降低成本與售價,應用範圍可拓展各種領域,未來人工費用預計將越來越高,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將是長期需求。且未來機器人與自動化是個趨勢,智慧製造對製造業而言相當重要,因機械人與自動化未來更是企業決策核心;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更認為能移動行走的機器人將是下一波AI(人工智慧)應用的產物,台灣打造了有鍵盤的電腦(筆電)、能放進口袋的電腦(手機)、在未來,台灣會創造出能行走的電腦(機器人),而機器人的基礎就是電腦,可見未來機器人商機相當大。我國在電機機械產業擁有完整供應鏈體系,隨著AI智慧裝置即將走進每個人的生活,IOT與AI的結合更能極大化效能與最佳化效益,發展成為「人工智能聯網」(AIoT)是未來科技的主流趨勢。當「自動化」與「機器人」整合,相輔相成且升級為「智」動化,並將會成為臺灣智慧製造及機械產業發展的最佳助力。期待國內的機械、資通訊、智慧科技業者互相合作,厚植實力以及借力使力,方可吸引國際與台灣接軌合作,以便掌握新一輪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