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產業面
個體公司面

上游
中游
下游
 
 
 
 
本國上市公司(3家) 南亞 中碳 台塑化
本國興櫃公司(1家) 天弘化
知名外國企業(4家) 艾克森美孚 宏華集團 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 Weatherford International
共8家
本國上市公司(6家)
 中石化 台化
 遠東新 元禎
 中華化 康普
本國上櫃公司(1家)
 美琪瑪
知名外國企業(14家)
 Braskem Chevron Phillips Chemical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陶氏
 Eni 艾克森美孚
 漢威聯合 英力士
 里安德巴塞爾工業 三井化學株式會社
 殼牌公司 中國石化
 道達爾 TPC Group Inc
本國上市公司(4家)
 和益 和桐
 元禎 中華化
本國上櫃公司(1家)
 磐亞
知名外國企業(3家)
 Air Products & Chemicals 阿克蘇諾貝爾
 漢高
本國上市公司(12家)
 台聚 亞聚
 中石化 長興
 三晃 元禎
 中華化 日勝化
 展宇 雙鍵
 上品 達興材料
本國上櫃公司(1家)
 大立
本國興櫃公司(1家)
 博瑞達應材
知名外國企業(4家)
 拜耳 帝斯曼
 杜邦 杜邦
本國上市公司(5家)
 永光 三晃
 元禎 國際中橡
 雙鍵
本國上櫃公司(1家)
 奇鈦科
知名外國企業(3家)
 巴斯夫 拜耳
 艾克森美孚
共56家
本國上市公司(28家) 台塑 華夏 三芳 台達化 台苯
 國喬 達新 上曜 東陽 大洋
 永裕 地球 恆大 台化 昭輝
 遠東新 南染 福懋 興農 花仙子
 日勝化 展宇 順德 閎暉 炎洲
 華孚 鼎基 宏全
外國上市公司(3家) 再生-KY 勝悅-KY 茂林-KY
本國上櫃公司(8家) 信立 勝昱 世坤 永捷 協益
 惠光 邦泰 萬國通
本國興櫃公司(3家) 旭東環保 高福 台灣積層
知名外國企業(2家) 巴斯夫 陶氏
共44家
本國上市公司(10家) 泰豐 台橡 正新 建大 厚生
 南帝 華豐 鑫永銓 閎暉 申豐
外國上市公司(1家) 六暉-KY
本國興櫃公司(1家) 環拓科技
知名外國企業(3家) 普利司通 固特異 米其林
共15家
本國上市公司(5家) 花仙子 美吾華 毛寶 南六 康那香
本國上櫃公司(1家) 聚和
創櫃公司(1家) 歐思佛生技
知名外國企業(3家) 花王株式會社 寶僑 聯合利華
共10家
本國上市公司(4家) 台塑 南亞 台化 新纖
本國上櫃公司(2家) 信立 永捷
本國興櫃公司(1家) 永虹先進
知名外國企業(3家) 杜邦 杜邦 東麗
共10家
本國上市公司(1家) 永光
本國上櫃公司(5家) 奇鈦科 中美實 大恭 泓瀚 聚和
本國興櫃公司(2家) 大同精化 磐采
知名外國企業(6家) 阿克蘇諾貝爾 巴斯夫 杜邦 杜邦 PPG工業
 宣偉塗料
共14家
本國上市公司(10家) 永光 長興 三晃 日勝化 勝一
 展宇 德淵 康普 南寶 達興材料
本國上櫃公司(4家) 永純 永捷 誠泰科技 雙邦
本國興櫃公司(1家) 磐采
知名外國企業(5家) Arkema 拜耳 陶氏 帝斯曼 漢高
共20家
本國上市公司(1家) 聯成
共1家
本國上市公司(2家) 興農 正瀚-創
本國上櫃公司(2家) 惠光 聚和
知名外國企業(3家) 巴斯夫 拜耳 先正達
共7家
本國上市公司(4家) 臺鹽 寶齡富錦 南六 康那香
創櫃公司(1家) 歐思佛生技
知名外國企業(5家) 雅詩蘭黛 歐萊雅 寶僑 資生堂 聯合利華
共10家

石化及塑橡膠產業鏈

臺灣的石化工業以逆向整合方式發展,先建立下游加工業,再由國外進口石化加工原料形成中游體系,最後興建輕油裂解廠供應石化基本原料,串成上中下游完整的石化體系。

石化及塑橡膠產業鏈上游為原油、由原油提煉而成之輕油、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潤滑油,以及相關開採鑽探設備;中游為上游原料經裂解產生之石化基本原料如乙烯、丙烯、丁二烯、苯、酚等,以及上述原料再經聚合、酯化、烷化等化學反應後製成之塑膠、橡膠、人造纖維等化學原料;下游為塑膠、橡膠、人造纖維等化學原料加工製成的各式食衣住行中所用之日常用品,如塑膠製品、橡膠製品、清潔劑、人造纖維、顏染料、接著劑、塑化劑、農藥及化妝品等,應用範圍相當廣泛。

2024年全球仍受到地緣政治緊張影響,烏俄戰爭升級與中巴衝突不斷,石油價格也因此上下震盪,隨著Fed於2024年12月公布降息一碼決策後,顯示出市場對美聯儲政策緊縮的持續擔憂,顯示出市場對2025年需求前景的擔憂加劇,尤其通貨膨脹放緩和市場對貨幣政策的雙重關注,使得原油市場陷入震蕩。雖然甫當選美國總統的川普支持「能源獨立」政策,其計畫將鬆綁環保法規、降低相關稅收,放寬油田開採許可,如此美國原油供應增加與成本降低,短中期可提高石化業盈利;又川普警告歐盟若不增加自美國進口石油和天然氣,將可能面臨新的關稅政策,在全球經濟復甦緩慢的背景下,估計貿易摩擦將加劇原油市場的波動性。

    日常生活中,舉凡個人防護裝備的需求或一次性用品如防護衣、口罩和手套等等,皆為塑膠製造,加上食安問題或避免到餐廳群聚,也提升外帶包裝材料的需求,都因此帶動石化產品需求量提升;99% 的塑膠由石油和天然氣製成,塑膠是一種科學和創新的材料,包括在安全的水與食品、綠色交通、節能住宅、資通訊、醫療保健等,提高人類的生活品質,電子電器產品的外殼、零部件多由塑膠組成,但塑膠產物最後不是被掩埋、被焚燒,就是流入自然環境中。

    根據估算,全世界每年製造出約4億噸塑膠垃圾,一次性塑膠製品占總產量的一半,卻只有不到10%被回收,若按照現況持續,推估塑膠產量至2050年會增加2至3倍,其中每年將有近2千萬噸塑膠流入海洋,危害海洋生物及整個食物鏈,而99%塑膠都是以化石燃料製成,塑膠危機不但是海洋危機、也是氣候危機。聯合國環境大會制定「全球塑膠公約」談判未果,根據公約內容檢視我國減塑行動,台灣部分作為落後國際,因此我國減塑行動須加快升級,政府計畫2025年將訂定新的減塑方法與目標,欲接軌國際,也輔導產業轉型升級;故未來企業出口不只考量碳費、碳稅,可能還要考量各國的塑膠稅。

一、上游:

石化及塑橡膠產業的上游原料為原油,因此原油供需為塑化產品長期供需關係的重要指標。臺灣原油主要來源為沙烏地阿拉伯等中東國家與美國,經裂解後提煉出輕油(又稱石油腦),再產製成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等分子量較小的系列石化基本原料,供下游工業製造合成纖維、塑膠、橡膠和其他化學品;乙烯與丙烯已廣泛地用在製造日常生活中,包含塑膠用品、工業用化學物以及藥物等最基本的原物料。

   目前國內石化及塑橡膠上游廠商為中油及台塑石化,而台塑石化是國內唯一的民營石油煉製業者,名列全球前十大單一煉油廠,也是國內最大的石化基本原料製造業者,其乙烯產能原為亞洲龍頭,但目前已被中國所取代,中國已成為全球產能第一;且中國預計2025年乙烯產能將達 7,000 萬噸;全球乙烯產能將從2018年的1.8億噸擴增至2028年的2.8億噸,屆時全球乙烯廠稼動率恐跌破八成。

乙烯是藉由裂解石腦油所製作出的基礎化學品,是PVC等石化產品的基礎原料,其生產動向可視為化學業界景氣好壞的指標、且是用來衡量一國石化業在全球排行的指標。

2024年第四季油價及原料波動趨緩,加上全球新增石化產能持續投產,市場供過於求,拉低石化產品價格;但乙烯價格因輕裂廠歲修、減產挺價氛圍發酵,以及新裂解廠針對下游產線先行開車,新增乙烯的採購需求,又年底邁入新年度的新合約洽談,上游為拉抬價格,減量出售現貨,且美國貨未送達亞洲,造成亞洲市場供應量減少,帶動乙烯價格上漲。

而隨著油價趨緩波動,苯原料、SM價格回跌,遠東區五大泛用樹脂除PE、PP持平,ABS小跌,PVC、PS小幅下滑,又反應年底運費成本的增加,亞洲PVC外銷價格則小幅上漲。EVA產品價格下跌,短期內難有顯著改善,惟塗覆級EVA因進入門檻較高,價格不易暴漲暴跌;面對中國大量產能推出的市場挑戰,台廠正努力透過提高EVA差異化產品占比,研發高端發泡以應用於高級運動鞋材,變性料的差異化產品則應用於高階膠黏產品,而 CBC的新產品布局可應用在淨水除菌領域,其藉此取得高毛利的收入且與中國大陸低價傾銷的策略作區隔。

而泛用樹脂市場因各原料買氣不佳普遍處於弱勢整理格局,包括做為家電、汽車內裝用料的ABS和做為沙灘鞋、家電產品包裝用膜的聚苯乙烯(PS),以及醫療器材用料聚丙烯(PP)、建材用料聚氯乙烯(PVC)均持平。

隨著紅海航運危機擾亂全球貿易和供應鏈秩序,也促使終端客戶提前備料以因應船期延長,引領補庫存需求釋出;不過儘管OPEC及OPEC+已同意自願減產每天220萬桶延長至2025年3月底。但隨著中國需求疲軟,雖然中國政府祭出許多經濟刺激措施,但整體需求仍呈現停滯現象,OPEC下調了2024 &2025年的全球石油需求增長預期,也下調了對中國的需求增長預測;加上川普增加關稅將會阻礙美國和國外的GDP增長,且屆時美國的石油產量將會大大增加,美國和加拿大的頁岩油產量也會增長,如此一來全球必將供應過剩,若2025年中國與歐洲經濟突下滑,油價將大幅下跌,除非又有其他戲劇性的地緣政治事件,否則估計原油每桶約在65-80美元區間內盤整。

二、中游:

石化及塑橡膠產業的中游為上游原料經裂解產生之石化基本原料如乙烯、丙烯、丁二烯、苯、酚等,以及上述原料再經聚合、酯化、烷化等化學反應後製成之塑膠、橡膠、人造纖維等化學原料,國內的廠商多為中大型企業,具有優秀之研發能力;化學產品種類多,使用上概略分為泛用化學品與特用化學品兩種,泛用化學品成份簡單、種類少、成本占售價比重高,常為化工製品的基本原料,占總體化工產值約七成;而特用化學品為特定目的而生產的,是化工產業鏈中的中間產物,具有製造技術高、成分複雜、特殊用途等特徵,原料佔生產成本低,占總體化工產值約三成左右,但其具有高附加價值,在大宗石化品競爭加劇下,特用化學品估計未來將是高值化的項目之一,而受到上游原物料與下游終端消費產品綠色永續發展的影響,未來特用化學品也將朝向綠色創新發展,前景可期。

中游產業產品可分為四大類,包括對苯二甲酸觸媒(PTA)、界面活性劑、工業用合成樹脂、橡塑膠添加劑等。PTA是一種石油的下游產品,世界上90%以上的PTA用於生產聚酯,依照本質黏度的不同,聚酯可分成紡織用聚酯、瓶用聚酯、光學級聚酯;依照原料的不同,聚酯主要有三類: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與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脂纖維廣泛應用於紗、布、成衣、寶特瓶、媒體視聽器材、醫療X光片、化學纖維、輕工業、電子、建築等,PTA觸媒在產業應用時多半使用醋酸鈷、醋酸錳為催化劑,並以溴化氫為促進劑,醋酸為溶劑,去催化對二甲苯之氧化反應以產生對苯二甲酸。PTA之製程是將對二甲苯PX(Para-Xylene)與醋酸、觸媒溶劑混合液,於高溫和適當壓力下進行氧化反應,再以純水、觸媒催化與氫氣反應,並經一連串的結晶分離過程加以純化精製而得。中國為全球對大消費國,占全球消費量約50%,且中國努力提高自產代替外購。界面活性劑能使目標溶液表面張力顯著下降的物質,以及降低兩種液體之間表面張力的物質,可搭配不同香料、助劑、填充物,應用於清潔用品、水處理業;合成介面活性劑應用層面非常廣,在紡織、金屬、塗料、塑膠、食品、造紙、皮革都會用到,其用途為滲透、乳化、分散、起泡、消泡、潤滑、洗滌、防靜電、均染、防鏽、殺菌等。界面活性劑主要分為聚氧乙烯型和多元醇型兩大類,聚氧乙烯型可作為洗滌劑、乳化劑,多元醇型主要用作食品、化妝品的乳化劑、穩泡劑、纖維油劑及柔軟劑。

工業用合成樹脂為石化產業之下游,是指簡單有機物經化學合成或某些天然產物經化學反應而得到的樹脂產物,合成樹脂是由人工合成的一類高分子聚合物,在外力作用下可呈塑性流動狀態,某些性質與天然樹脂相似。合成樹脂在塗料、油墨、接著劑、填縫劑與特用化學品等領域,可被合成皮、建築、運輸、電子電機等產業廣泛的應用,最重要的應用是製造塑料,為便於加工和改善性能,常添加助劑,有時也直接用於加工成形。合成樹脂是石油化工行業生產品種最多、產量最大,應用範圍最為廣泛的產品之一。目前全球已見報導的塑料品種有上萬種,其中已經工業化生產的塑料有300多種,常用的有60多種,而用這種塑料生產出的形形色色產品,更是數不勝數,遍及國防、工農業生產等各個領域,常見的是溶劑型塗料用樹脂、紡織用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鑄造用樹脂、紫外線光固化樹脂等。塑橡膠添加劑主要功用為生產的過程中,為了使生產的塑膠符合產品要求的特性,加入添加劑以符合需求,例如聚乙烯或聚丙烯為防止其曝露在日光下顏色會變淡,故加入紫外線吸收劑,對於易染灰塵的塑膠則可加靜電防止劑。酚樹脂的成形,一般會調入木粉;其他樹脂可混入玻璃纖維以增加強度。塑膠添加劑有很多種,有潤滑劑、氧化防止劑、熱穩定劑、強化劑等。

全球塑膠產品將朝向循環經濟進行轉型,我國政府也限用一次性塑膠政策,因此預估塑膠產值將呈現衰退。而台灣塗料產業將朝向工業應用與高機能性發展,因此塗料產業值預估將可提升。

拜AI人工智慧科技之賜,電子材料產品中,銅箔基板、環氧樹脂、玻纖布、銅箔之銷售量都顯著成長,尤其通訊、伺服器、家電、船舶等工業塗料需求增加,且加上預期銅價將有機會進一步上漲,畢竟電網建設的需求增長將是需求提升的主要來源,又要實現全球去碳化,無論是運輸行業、能源生產還是儲能,都需要大量銅。估計2025年各類電子材料產品營收將可持續成長。

三、下游:

石化及塑橡膠業之下游為塑膠製品、清潔用品、顏染料、農藥、橡膠製品、人造纖維、接著劑(即合成樹脂)、化妝品等化學原料加工製成的各式日常用品。 塑膠製品類有塑膠皮、塑膠布、各式包膜與包裝袋、電池蓋開關、耳機保護蓋等塑橡膠合成製品。PE(聚乙烯)之熱膠膜與熱封膜、軟性包裝材料、ABS(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HIPS(耐衝擊性聚苯乙烯)等材料,都可應用在3C電子、光電、汽車等領域;聚乙烯地工膜應用於相關工地施工;PLA(丙交酯聚酯)是一種新的多用途可堆肥高分子聚合物,由天然植物如玉米、甜菜或米等製成,可不用倚賴有限的石油資源,因此具有永續發展的特點,可製成旅行箱/袋、塑膠複合材料、高值化複合材料、塑木複合材料等、汽車塑膠零件,用途多元且廣泛。清潔用品及衛材類布亦屬石化下游應用產品,例如家用清潔用品、工業水處理藥劑、手術衣/巾、藥膏用布、柔濕巾、紙尿褲、衛生棉表層等。顏染料多為有機產品,原料來自中國大陸、印度等國,其中分散性染料,分子較小,在水中溶解度很低,而借助分散劑成為均一的水分散液,分散染料廣泛應用於印染加工化纖紡織品,以達到色澤鮮麗、耐洗牢度高等優點,目前紡織業下游為染料最大應用市場。顏料主要為塑膠製品上色,光電與印刷電路板為新興需求。偶氮顏料應用於印刷油墨、塗料、文具、印花及各種合成樹脂;PVC(聚氯乙烯)、PU(聚脲酯)加工顏料應用於傢俱、玩具、合成皮革;有機顏料、調製應用顏料應用於PVC、PU、PE、PP(聚丙烯)樹脂製品之著色;光起始劑與新型黏著促進劑與分散劑應用於UV/EB(能量固化油墨)墨水和塗料。

農藥也是石化及塑橡膠業之下游,如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除藻劑都是植物的保護劑。橡膠則是有彈性的聚合物,其可從植物的樹液中取得,也可以是人造的,橡膠製品廣泛,例如輪胎、墊圈、橡膠鍵盤、自黏橡膠、耳機套、麥克風套等。人造纖維係指尼龍、聚酯等紡織產品,PVC柔軟皮、植毛絨布、濕式PU合成皮、乾式PU合成皮等可製做成各種服裝、家飾上的布料或是工業用途。接著劑的產業鏈為上游化學原料,其用途廣泛,包括熱熔膠、感壓膠、UV膠、瞬間膠、脫膜劑、光硬化膠、木工膠、三秒膠、水膠、膠水等皆屬之。而化妝品則屬於石化及塑橡膠業之下游應用產業,是特用化學品中最重視包裝行銷的產業,因具有高毛利與低風險特性,致使許多生技公司與藥廠相繼投入研發化妝品,利用電子商務平台販售,潛在商機相當龐大。

塑化產業衍生產品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可視作民生產業之關聯產業,屬景氣循環產業,由於自然環境與人類的衝擊愈來愈大,保育議題將成主流,化學肥料過去在增加農業產量上,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同時也對環境造成龐大的破壞,因為這些肥料需要使用化石燃料來製造,還有汙染水源與空氣的隱憂,因此目前各肥料廠也積極進行轉型,研發各種自然肥料等方式,減少化學物質的汙染。

又臺灣的輪胎廠商在國際佔有一席之地,2024年全球輪胎廠營收排名以2023年銷售額計算,前五名依序為法國米其林275.77億美元、日本普利司通254.53億美元、美國固特異172.62億美元、德國馬牌125億美元、義大利倍耐力71.89億美元。台灣輪胎廠有四家躋身為全球前75強,除正新以33.35億美元排名第12外,而建大11.04億美元,由第24名掉至第28名;南港2.52億美元,排名由第64名;華豐1.5億美元排名第73名,2024年隨著景氣逐漸好轉,加上國內輪胎業者也開始轉型,採用回收的海洋漁業廢棄魚網,製成尼龍簾布絲後再製成輪胎簾布,最後再製成自行車胎,符合全球節能減碳趨勢,做出與世界區隔的環保輪胎,估計走向高值化產品,2025年應可逐漸擺脫低迷的局面。

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石化、塑化產品消費國,中國業者在主要、泛用的塑化原料,全球市占率幾乎都在40%,最高甚至有70%。過去中國大陸以進口石化產品為主,但隨著近年來中國大陸的石化業爭相擴廠與迅速擴張,讓其他亞洲競爭對手受到相當的威脅,尤其南韓石化業者過去以出口中國作為主要市場,也因中國產量迅速擴產造成供應過剩而被迫縮減規模。中國增加石化產品生產設施導致過去三年全球供應過剩約1,300萬噸,全球產量在2021年至2023年多達2320萬噸,但需求成長僅 1021 萬噸。

由於石化市場長期供給過剩,加上歐洲因能源取得成本較高,連兩年來獲利遭到壓縮變成企業需合併整合才能生存下去,中國以外的亞洲石化業者已無法再競爭,尤其中國2024年將佔全球新增產能的近四分之三。中國正快速擴張且重塑全球石油消費格局,且在亞洲鞏固了中國作為主要原油進口國的主導地位,中國從2019年到2023年共新建或擴建25座乙烯裂解裝置,但南韓同期僅新增3座裂解廠。

     2024年雖然中國大陸不景氣,但中東和中國大陸的新工廠仍持續在投產,石化產品生產線具持續性特徵,基本上要維持開工狀態;雖然大陸景氣不好市場萎縮,但產能仍持續開出,產品過多產量過剩,但中國仍斥資1864億人民幣在鎮海煉化二期擴建,欲打造全中國最大的石化產業基地,單單寧波廠就增加5000萬噸的產能,市場供給過多,價格愈跌,中國產能反而愈開愈多,市場的殺戮看不到盡頭;雖然過剩產能找尋印度、印尼和越南等具成長性的市場吸收,但中國目前有七大石化集團,其過剩的產能就會把全球的石化業擊垮,其中南韓與台灣更首當其衝,估計全球石化產品供應過剩的情況將會持續多年。

台灣石化產品出口中國大陸市場高達84.4%的占比,然而中國大陸宣布2024年起共中止146項石化產品ECFA關稅減讓,讓原本產能過剩的台灣石化業無疑雪上加霜;尤其台灣被排除在RCEP外,更是衝擊到我國的競爭力,台灣產品出口到RCEP會員國也受到影響,國內的台塑四寶2024年第四底其四家公司加起來市值已跌破1兆元,剩下9790億元,可見石化業的寒風冷得令人刺骨。

而政府為達成環境永續零廢棄目標,環境部已於2024年10月將原擬定「資源循環促進法」草案修正為「循環經濟促進法」草案,並計劃於下個立法院會期提交審查;希望資源使用最少化,資源循環最大化,讓循環經濟逐步取代線性經濟模式,期望在2050年達到資源循環零廢棄,契合2050淨零轉型的戰略目標。已決定將廢棄物清理法進行小幅修訂,並將資源回收再利用法轉型為「循環經濟促進法」,維持兩個法規。

     又環境部的碳費草案出爐,一般碳費每公噸300元,優惠A、B案各為每公噸50、100元,且將於2026年起開始徵收,對於碳排強度較高的鋼鐵、石化產業恐成眾矢之的,尤其目前台灣石化業面臨許多困難,大陸石化廠的產能快速攀升,低價競爭致使台灣獲利減少外;再來是進口的石化原料關稅低,有助海外業者搶食台灣巿場,但本土石化業者出口仍需負擔6.5%以上關稅,且國內目前沒辦法擴大產能,但政府卻仍課徵高額碳費,此舉對低迷的石化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也許政府應該多參考其他國家政策,或實施相關補助措施,才不會讓產業無法生存而選擇出走,衍生出更多的問題。畢竟淨零碳排、永續發展已成為國際重要趨勢,目前國內石化業者也加速投入再生原料的開發,推動製程改善、循環經濟、導入AI、AI+模擬,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及生產效率,建置再生能源、塑膠循環回收再利用。台廠唯有以「綠色環保」與「高附加價值」為主軸,進行減少碳排放的「綠色製程」,引入回收再利用的「循環經濟」,方可生產更多樣、更高值的綠色化學產品,讓石化產業成為綠色環保產業,才能走向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