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及塑橡膠產業鏈
臺灣的石化工業以逆向整合方式發展,先建立下游加工業,再由國外進口石化加工原料形成中游體系,最後興建輕油裂解廠供應石化基本原料,串成上中下游完整的石化體系。
石化及塑橡膠產業鏈上游為原油、由原油提煉而成之輕油、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潤滑油,以及相關開採鑽探設備;中游為上游原料經裂解產生之石化基本原料如乙烯、丙烯、丁二烯、苯、酚等,以及上述原料再經聚合、酯化、烷化等化學反應後製成之塑膠、橡膠、人造纖維等化學原料;下游為塑膠、橡膠、人造纖維等化學原料加工製成的各式食衣住行中所用之日常用品,如塑膠製品、橡膠製品、清潔劑、人造纖維、顏染料、接著劑、塑化劑、農藥及化妝品等,應用範圍相當廣泛;我國石化產業的產值約占化工業產值的40-50%,但化工產業中大量應用石化產品作為原料的產值超過90%,近年影響全球石化產業發展的主要三個因素分別為油價、美國頁岩氣、中國大陸煤化工業;2019年因美中貿易爭戰影響市場信心,加上國際政治衝突頻繁影響原油供需,油價波動劇烈,使得石化產品價格欲漲不易,因此2019年我國石化業產值1.54兆新台幣,較2018年衰退18.4%。
目前中國仍是亞洲規模最的大製造與出口國家,若製造業低迷將連帶影響整個亞洲原物料的需求表現。而2020年初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石油價格大幅滑落以及中國大陸加工廠延後開工,市場需求降低造成出貨減少,統計2020年第一季石化業產值3229億台幣,較2019年同期衰退20.8%。
一、上游:
石化及塑橡膠產業的上游原料為原油,因此原油供需為塑化產品長期供需關係的重要指標。臺灣原油主要來源為沙烏地阿拉伯等中東國家,經裂解後提煉出輕油(又稱石油腦),再產製成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等分子量較小的系列石化基本原料,供下游工業製造合成纖維、塑膠、橡膠和其他化學品。目前國內石化及塑橡膠上游廠商為中油及台塑石化,而台塑石化是國內唯一的民營石油煉製業者,名列全球前十大單一煉油廠,也是國內最大的石化基本原料製造業者,乙烯產能為亞洲龍頭。
二、中游:
石化及塑橡膠產業的中游為上游原料經裂解產生之石化基本原料如乙烯、丙烯、丁二烯、苯、酚等,以及上述原料再經聚合、酯化、烷化等化學反應後製成之塑膠、橡膠、人造纖維等化學原料。化學產品種類多,使用上概略分為泛用化學品與特用化學品兩種,泛用化學品成份簡單、種類少、成本占售價比重高,常為化工製品的基本原料,占總體化工產值約七成;而特用化學品為特定目的而生產的,是化工產業鏈中的中間產物,具有製造技術高、成分複雜、特殊用途等特徵,原料佔生產成本低,占總體化工產值約三成左右,但其具有高附加價值,在大宗石化品競爭加劇下,特用化學品估計未來將是高值化的項目之一,而受到上游原物料與下游終端消費產品綠色永續發展的影響,未來特用化學品也將朝向綠色創新發展,前景可期。
中游產業產品可分為四大類,包括對苯二甲酸觸媒(PTA)、界面活性劑、工業用合成樹脂、橡塑膠添加劑等。PTA是一種石油的下游產品,世界上90%以上的PTA用於生產聚酯,依照本質黏度的不同,聚酯可分成紡織用聚酯、瓶用聚酯、光學級聚酯;依照原料的不同,聚酯主要有三類: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與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脂纖維廣泛應用於紗、布、成衣、寶特瓶、媒體視聽器材、醫療X光片、化學纖維、輕工業、電子、建築等,PTA觸媒在產業應用時多半使用醋酸鈷、醋酸錳為催化劑,並以溴化氫為促進劑,醋酸為溶劑,去催化對二甲苯之氧化反應以產生對苯二甲酸。PTA之製程是將對二甲苯PX(Para-Xylene)與醋酸、觸媒溶劑混合液,於高溫和適當壓力下進行氧化反應,再以純水、觸媒催化與氫氣反應,並經一連串的結晶分離過程加以純化精製而得。中國為全球對大消費國,約占全球消費量50%,除中國本土廠商自行供應外,其他仰賴韓國、日本、臺灣等地廠商供應。界面活性劑能使目標溶液表面張力顯著下降的物質,以及降低兩種液體之間表面張力的物質,可搭配不同香料、助劑、填充物,應用於清潔用品、水處理業;合成介面活性劑應用層面非常廣,在紡織、金屬、塗料、塑膠、食品、造紙、皮革都會用到,其用途為滲透、乳化、分散、起泡、消泡、潤滑、洗滌、防靜電、均染、防鏽、殺菌等。界面活性劑主要分為聚氧乙烯型和多元醇型兩大類,聚氧乙烯型可作為洗滌劑、乳化劑,多元醇型主要用作食品、化妝品的乳化劑、穩泡劑、纖維油劑及柔軟劑。
工業用合成樹脂為石化產業之下游,是指簡單有機物經化學合成或某些天然產物經化學反應而得到的樹脂產物,合成樹脂是由人工合成的一類高分子聚合物,在外力作用下可呈塑性流動狀態,某些性質與天然樹脂相似。合成樹脂在塗料、油墨、接著劑、填縫劑與特用化學品等領域,可被合成皮、建築、運輸、電子電機等產業廣泛的應用,最重要的應用時製造塑料,為便於加工和改善性能,常添加助劑,有時也直接用於加工成形。合成樹脂是石油化工行業生產品種最多、產量最大,應用範圍最為廣泛的產品之一。目前全球已見報導的塑料品種有上萬種,其中已經工業化生產的塑料有300多種,常用的有60多種,而用這種塑料生產出的形形色色產品,更是數不勝數,遍及國防、工農業生產等各個領域,常見的是溶劑型塗料用樹脂、紡織用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鑄造用樹脂、紫外線光固化樹脂等。 塑橡膠添加劑主要功用為生產的過程中,為了使生產的塑膠符合產品要求的特性,加入添加劑以符合需求,例如聚乙烯或聚丙烯為防止其曝露在日光下顏色會變淡,故加入紫外線吸收劑,對於易染灰塵的塑膠則可加靜電防止劑。酚樹脂的成形,一般會調入木;其他樹脂可混入玻璃纖維以增加強度。塑膠添加劑有很多種,有潤滑劑、氧化防止劑、熱穩定劑、強化劑等。
三、下游:
石化及塑橡膠業之下游為塑膠製品、清潔用品、顏染料、農藥、橡膠製品、人造纖維、接著劑(即合成樹脂)、化妝品等化學原料加工製成的各式日常用品。 塑膠製品類有塑膠皮、塑膠布、各式包膜與包裝袋、電池蓋開關、耳機保護蓋等塑橡膠合成製品。PE(聚乙烯)之熱膠膜與熱封膜、軟性包裝材料、ABS(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HIPS(耐衝擊性聚苯乙烯)等材料,都可應用在3C電子、光電、汽車等領域;聚乙烯地工膜應用於相關工地施工;PLA(丙交酯聚酯)是一種新的多用途可堆肥高分子聚合物,由天然植物如玉米、甜菜或米等製成,可不用倚賴有限的石油資源,因此具有永續發展的特點,可製程旅行箱/袋、塑膠複合材料、高值化複合材料、塑木複合材料等、汽車塑膠零件,用途多元且廣泛。清潔用品及衛材類布亦屬石化下游應用產品,例如家用清潔用品、工業水處理藥劑、手術衣/巾、藥膏用布、柔濕巾、紙尿褲、衛生棉表層等。顏染料多為有機產品,原料來自中國大陸、印度等國,其中分散性染料,分子較小,在水中溶解度很低,而借助分散劑成為均一的水分散液,分散染料廣泛應用於印染加工化纖紡織品,以達到色澤鮮麗、耐洗牢度高等優點,目前紡織業下游為染料最大應用市場。顏料主要為塑膠製品上色,光電與印刷電路板為新興需求。偶氮顏料應用於印刷油墨、塗料、文具、印花及各種合成樹脂;PVC(聚氯乙烯)、PU(聚脲酯)加工顏料應用於傢俱、玩具、合成皮革;有機顏料、調製應用顏料應用於PVC、PU、PE、PP(聚丙烯)樹脂製品之著色;光起始劑與新型黏著促進劑與分散劑應用於UV/EB(能量固化油墨)墨水和塗料。
農藥也是石化及塑橡膠業之下游,如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除藻劑都是植物的保護劑。 橡膠則是有彈性的聚合物,其可從植物的樹液中取得,也可以是人造的,橡膠製品廣泛,例如輪胎、墊圈、橡膠鍵盤、自黏橡膠、耳機套、麥克風套等。人造纖維係指尼龍、聚酯等紡織產品,PVC柔軟皮、植毛絨布、濕式PU合成皮、乾式PU合成皮等可製做成各種服裝、家飾上的布料或是工業用途。接著劑的產業鏈為上游化學原料,其用途廣泛,包括熱熔膠、感壓膠、UV膠、瞬間膠、脫膜劑、光硬化膠、木工膠、三秒膠、水膠、膠水等皆屬之。而化妝品則屬於石化及塑橡膠業之下游應用產業,是特用化學品中最重視包裝行銷的產業,因具有高毛利與低風險特性,致使近年許多生技公司與藥廠相繼投入研發化妝品,利用電子商務平台販售,潛在商機相當龐大。塑化產業衍生產品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可視作民生產業之關聯產業,屬景氣循環產業,整體產業表現深受經濟景氣的影響,也受到國際油價影響。
2019年受到美中貿易戰影響,油價從高檔跌落後,各國興起保護主義致使全球經濟貿易放緩;緊接著2020年又遭受新冠肺炎大流行,疫情影響全球,歐美各國情勢險峻幾無倖免,緊接著封城、居家上班、商店不開放,民眾也無法消費,整個經濟活動呈現凍結現象,石化業者營運表現又與油價息息相關,油價也因產油國減產協議破局後掀起價格戰,導致國際油價暴跌。也因油價短線跌勢又快又重,會直接反應在油品與烯烴價格,國內上游廠商的庫存貨將飽受極大的庫存跌價損失壓力,侵蝕獲利表現,是石化業中最大的受害者。然雖油價下跌,烯烴產品原料跟著走跌,也使得進料成本降低,但下游客戶在油價下跌之際也會要求石化品同步降價,且疫情影響也使得下游需求轉弱,再度拖累產品利差空間。尤其塑化產業從最上游的石化、到下游塑橡膠產業鏈,均成為這波疫情襲擊下的重災區。
過去幾年景氣大好,全球經濟經過近十年的擴張,各國紛紛在開發中國家設廠且拚命擴產,以橡膠、石化等許多上游原料為主,而如今景氣下滑,出現供過於求現象,造成石化產品售價崩跌、利差緊縮;而隨著規格化的大宗商品因進入門檻不高,加上中國市場龐大,一旦大陸廠商介入,擴產規模驚人,台灣廠商勢必很難以量取勝。以石化而言,中國近年來新增產能近來陸續加入市場,包括浙江石化與恆力石化的PE、PP、MEG、SM廠等等均於2020年初相繼投產,在需求走弱且市場供給增加的情況下,明顯影響整體的營運表現。
除石化與塑膠產業備受威脅外,橡膠產業鏈也同樣難逃衝擊的命運。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歐美持續升溫,國內橡膠產業上游廠商因應歐美輪胎客戶暫時關閉工廠,也陸續配合停工,加上而印度廠也暫停生產;雖中國廠區已陸續開工,但產能整體受影響之大可說是雪上加霜,全球化程度越高損害越是嚴重。
所幸疫情於2020年五月起逐漸解封,亞洲石化原料業者雖受疫情影響庫存偏高有減產壓力,但隨著中國大陸陸續復工,若疫情能獲得控制,則石化品需求將可望增加,且傳統第二季為石化產品需求旺季,目前石化廠開工率由已經提高至九成,加上2020年下半年亞洲估計有18家輕裂廠安排歲修,將有利台廠的產品銷售;不過下游加工廠是否持續受疫情影響,因缺工及訂單不足,而降低開工率、減少需求,將持續進行觀察中;目前全球疫情控制及企業復工後的防疫能力,都將影響經濟能否快速回溫,尤其是中國、日本、南韓等國產量約占全球GDP四分之一,且產業供應鏈整合程度高,此三個個國家的疫情發展,對於全球經濟情勢影響甚大,將是重要的觀察指標。但可想見的是2020年下半年將優於上半年。
再者,雖然整體塑化業受影響相當大,但也有因為疫情而大舉利市的產品,疫情關係口罩可說是一罩難求;而防止病毒入侵的醫用口罩,結構有三層,原料都是不織布,更上游原料則是PP(聚丙烯);台灣更是化纖王國,沒有缺料問題;綜觀一片口罩,最外層是防潑水的紡黏不織布、中間是熔噴不織布、內層是水針不織布,還有副料鼻樑壓條、耳帶等,這些原料都有在台灣生產;而台灣廠商在疫情流行之初,便配合政府成立口罩國家隊,以及國軍加入積極配合生產,加上推出實名制領取,正好全國國民都可以因應這波疫情。而隨著此次台灣疫情的穩定控制,也在國際上打響名號,隨著口罩廠商的品質良好,口罩供應鏈廠商的訂單更是應接不暇。
展望2020年下半年,一旦新冠肺炎疫情趨緩,油價也恢復穩定則將有利經濟復甦,而石化廠的上、下游開工將可逐步提升,則預計乙烯供應也將相對穩定。
目前我國石化產業者唯有積極轉型升級以及走向產品差異化發展,轉做高附加價值產品;雖台灣缺電、缺水、缺地、缺原料以及環評效率不彰的情況下,台商回流不易,但台廠唯有持續創新,走向國際化,並且走向以「綠色環保」與「高附加價值」為主軸,進行減少碳排放的「綠色製程」,引入回收再利用的「循環經濟」,以生產更多樣、更高值的綠色化學產品,讓石化產業成為綠色環保產業,以及走向利基化高毛利率商品,方能避免被崛起的中國大陸急起直追,以及走向更多元與更多應用的新發展與新創新。
展望未來,此波的新冠疫情正好可以考驗台廠對於供應鏈調度的緊急應變能力,石化廠也唯有嚴控煉油、PX及乙烯產能擴張,避免產能過剩,積極調整營運策略;此外也要配合相關客戶外移策略,以及積極拓展中國以外如南亞、東南亞、中東、歐洲、非洲及紐澳等市場,且加強差異化產品的開發與拓銷,方可望紓解石化產品供過於求的壓力,以及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掌握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