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產業面
個體公司面

上游
 
 
 
 
 
 
 
 
 
 
 
 
 
 
 
 
下游
本國上市公司(1家) 威盛
本國上櫃公司(2家) 鑫聯大投控 擎亞
知名外國企業(2家) 超微半導體 英特爾
共5家
本國上市公司(2家) 威盛 豐藝
本國上櫃公司(2家) 鑫聯大投控 旺玖
知名外國企業(3家) 超微半導體 英特爾 輝達
共7家
本國上市公司(3家) 敦吉 全台 豐藝
本國上櫃公司(3家) 鑫聯大投控 光聯 久正
知名外國企業(3家) 京東方 樂金顯示 三星電子
共9家
本國上市公司(4家) 技嘉 憶聲 全台 豐藝
本國上櫃公司(5家) 亞帝歐 鑫聯大投控 光聯 青雲 久正
知名外國企業(3家) 京東方 樂金顯示 三星電子
共12家
本國上市公司(5家) 華邦電 南亞科 創見 十銓 宇瞻
本國上櫃公司(8家) 威剛 鑫聯大投控 廣穎電通 青雲 安鈦克
 品安 商丞 群聯
本國興櫃公司(1家) 凌航
知名外國企業(3家) 金士頓 記憶 Smart Modular Technologies
共17家
本國上市公司(13家) 金寶 鴻海 精英 華碩 技嘉
 微星 威盛 映泰 承啟 百容
 威強電 華擎 和碩
本國上櫃公司(4家) 鑫聯大投控 青雲 捷波 立端
本國興櫃公司(1家) 博來科技-新
共18家
本國上市公司(18家) 首利 光寶科 台達電 致茂 技嘉
 群光 環科 新巨 聯昌 飛宏
 百容 全漢 偉訓 立德 聯德
 迎廣 康舒 群電
本國上櫃公司(10家) 僑威 旭品 幸康 曜越 鑫聯大投控
 亞元 海韻電 岳豐 安鈦克 保銳
本國興櫃公司(1家) 帝聞
創櫃公司(1家) 益瑞
知名外國企業(3家) Eaton Corporation Plc 艾默生電氣公司 施耐德電機公司
共33家
本國上市公司(2家) 華碩 互億
本國上櫃公司(3家) 亞信 鑫聯大投控 振曜
知名外國企業(1家) 深圳普聯技術
共6家
本國上市公司(2家) 全漢 禾伸堂
本國上櫃公司(6家) 順達 加百裕 西勝 鑫聯大投控 新盛力
 新普
知名外國企業(3家) 樂金化學 松下電器 Samsung SDI
共11家
本國上市公司(8家) 台達電 鴻準 技嘉 建準 敦吉
 奇鋐 泰碩 尼得科超眾
外國上市公司(2家) 聯德控股-KY 動力-KY
本國上櫃公司(10家) 協禧 雙鴻 力致 皇龍 鑫聯大投控
 宣德 業強 元山 安鈦克 華宏
外國上櫃公司(1家) 安力-KY
本國興櫃公司(1家) 邁科
共22家
本國上市公司(3家) 華碩 微星 互億
本國上櫃公司(3家) 東碩 泓格 鑫聯大投控
知名外國企業(2家) 美商安邁 Phoenix
共8家
本國上市公司(7家) 華碩 技嘉 微星 圓剛 承啟
 麗臺 華擎
本國上櫃公司(4家) 鑫聯大投控 青雲 撼訊 捷波
知名外國企業(4家) 七彩虹集团 EVGA 柏能集團 蓝宝科技
共15家
本國上市公司(2家) 金寶 華碩
本國上櫃公司(2家) 光洋科 鑫聯大投控
知名外國企業(3家) 金士頓 希捷科技 威騰電子
共7家
本國上市公司(1家) 華碩
本國上櫃公司(1家) 鑫聯大投控
知名外國企業(1家) 日立樂金
共3家
本國上市公司(3家) 華碩 普安 喬鼎
本國上櫃公司(3家) 昇銳 營邦 鑫聯大投控
知名外國企業(4家) EMC 日立數據系統 HPE 網路器械公司
共10家
本國上市公司(1家) 華碩
本國上櫃公司(2家) 鑫聯大投控 系微
知名外國企業(2家) 美商安邁 Phoenix
共5家
本國上市公司(19家) 台達電 鴻海 仁寶 精英 宏碁
 英業達 華碩 藍天 倫飛 大同
 技嘉 微星 廣達 燦坤 百容
 神基 緯創 和碩 邁達特
本國上櫃公司(5家) 茂訊 鑫聯大投控 訊達電腦 順發 大世科
本國興櫃公司(1家) 海柏特
知名外國企業(3家) 戴爾 惠普 聯想
共28家
本國上市公司(13家) 台達電 鴻海 精英 宏碁 華碩
 大同 技嘉 微星 輔信 燦坤
 緯創 和碩 邁達特
本國上櫃公司(5家) 茂訊 鑫聯大投控 訊達電腦 順發 大世科
本國興櫃公司(1家) 海柏特
知名外國企業(3家) 戴爾 惠普 聯想
共22家
本國上市公司(9家) 台達電 華碩 倫飛 技嘉 鼎元
 燦坤 麗臺 百容 邁達特
本國上櫃公司(3家) 茂訊 鑫聯大投控 順發
本國興櫃公司(2家) 海柏特 公信
知名外國企業(3家) 戴爾 惠普 聯想
共17家
本國上市公司(6家) 華碩 創見 增你強 十銓 互億
 宇瞻
本國上櫃公司(7家) 威剛 東碩 建舜電 鑫聯大投控 廣穎電通
 品安 群聯
本國興櫃公司(1家) 立達
知名外國企業(3家) 鎧俠株式會社 三星電子 新帝公司
共17家
本國上市公司(1家) 圓剛
本國上櫃公司(3家) 東碩 鑫聯大投控 聰泰
知名外國企業(3家) EVGA 邁創 VisionTek
共7家
本國上市公司(12家) 鴻海 佳能 敦吉 百容 大立光
 亞光 華晶科 玉晶光 揚明光 佳凌
 今國光 中揚光
本國上櫃公司(6家) 先進光 聯一光電 新鉅科 鑫聯大投控 保勝光學
 伯特光
本國興櫃公司(5家) 景傳 龍翩 久禾光 澤米 晶瑞光
知名外國企業(4家) 蔡司 豪雅 康達智 舜宇光學
共27家
本國上市公司(4家) 中環 錸德 吉祥全 鈺德
本國上櫃公司(1家) 鑫聯大投控
共5家
本國上市公司(12家) 廣宇 正崴 太空梭 敦吉 百容
 今皓 信邦 鴻碩 聯穎 鎰勝
 詮欣 瀚荃
外國上市公司(1家) 貿聯-KY
本國上櫃公司(9家) 好德 樺晟 東碩 鑫聯大投控 宣德
 松普 萬旭 岳豐 詠昇
本國興櫃公司(1家) 鴻呈
知名外國企業(3家) 安費諾 莫仕 TE Connectivity
共26家
本國上市公司(3家) 信錦 新日興 鑫禾
本國上櫃公司(3家) 錦明 兆利 鑫聯大投控
本國興櫃公司(2家) 連鋐科技 富世達
共8家
本國上市公司(11家) 信錦 鴻海 鴻準 敦吉 百容
 揚明光 新至陞 銘鈺 佳凌 詮欣
 華孚
本國上櫃公司(8家) 台翰 和勤 及成 英濟 佳穎
 鑫聯大投控 宣德 同協
外國上櫃公司(2家) 欣厚-KY 安力-KY
本國興櫃公司(1家) 美強光
知名外國企業(2家) 富智康集團有限公司 捷普科技
共24家
本國上市公司(13家) 全友 金寶 鴻海 佳世達 宏碁
 大同 虹光 燦坤 百容 亞光
 永崴投控 致伸 天瀚
本國上櫃公司(10家) 鼎翰 鑫聯大投控 亞泰 科誠 協益
 中光電 東友 順發 全譜 能率網通
本國興櫃公司(1家) 海柏特
知名外國企業(3家) Canon 精工愛普生 HPE
共27家
本國上市公司(17家) 士電 光寶科 台達電 鴻海 佳世達
 大同 圓剛 隴華 百容 普安
 歐格 喬鼎 奇偶 晶睿 慧友
 邁達特 鈞泰
本國上櫃公司(13家) 昇銳 杭特 哲固 鑫聯大投控 天鉞電
 協益 聰泰 彩富 順發 豪勉
 京晨科 勝品 欣普羅
本國興櫃公司(1家) 建騰
創櫃公司(1家) 發條橘子
知名外國企業(3家) 勞勃·博世公司 漢威聯合 賽峰
共35家


電腦及週邊設備產業鏈

電腦及週邊設備產業鏈上游為零組件供應商,下游則主要由電腦終端應用產品及其他電腦週邊設備供應商組成。

電腦及週邊設備產業上游產品項目複雜,主要零組件包括中央處理器、晶片組、面板、顯示器模組、記憶體、主機板、機殼、電源供應器、電池、散熱片、散熱模組、網路卡、顯示卡、輸出入模組、磁碟陣列儲存系統、鏡頭、光碟片、連接線、隨身碟、記憶卡讀卡機、多功能視訊卡等。

電腦及週邊設備產業上游產業的出貨表現與個人電腦市場需求高度相關,主要產品包括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以及伺服器等。

相較於2021年,2022年估計全球主要資訊硬體產業產量衰退約15.5%。觀察全球主要資訊硬體市場衰退因素,「高通膨」、「庫存水位達高點」是衝擊短期市場表現的主因;而中國大陸封城/限電政策供應鏈中斷等亦對供應鏈的運作帶來諸多困擾。整體而言,2022年只有伺服器市場需求為正成長,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市場需求皆下滑;其中,又以筆記型電腦需求衰退最為明顯。展望2023年,全球經濟前景衰退預期下,估計主要資訊硬體需求將微幅下滑,全球出貨量年成長率約-1.9%。

一、上游:

主機板為桌上型電腦關鍵零組件之一,出貨型態主要有兩種,一為銷售予電腦系統品牌組裝廠,直接內建於桌上型電腦;另一為銷往通路市場單獨零售的主機板產品,一般稱為組裝市場。主機板產品發展已相當成熟,產業生命週期也已步入衰退期,近年再面臨美國把主機板關稅從零調升至25%,致使部分主機板終端價格被迫調升,連帶影響消費者意願,以及零組件供貨不足、全球運費高漲等因素,使主機板市場感受到多重壓力。

經過2021年的成長之後,市場主要品牌與通路業者對於2022年的整體出貨表現,本就沒有抱持樂觀態度,「持平」幾乎是大多數廠商的營運目標。然而,2月開始的俄烏戰爭,接著中國大陸封城停工等事件接續傳出,不僅直接影響歐洲市場的出貨表現,對於全球經濟成長與通貨膨脹等,都產生巨大影響。至於中國大陸城市封城、停工事件,雖工廠內部通常備有零組件庫存,短期內維持生產不是問題,但當停工期限超過一週,甚至延長至一個月,廠商便開始面臨零組件及原物料如何進貨的問題,這對上半年的產能調配,無疑是一大考驗。再者,出貨物流的作業人力如何配置、衍生的物流成本如何調整等,都對2022年市場出貨狀況造成衝擊。整體而言,2022年全球主機板市場規模約9,372萬片,年成長率約-3.3%。展望2023年,受到全球經濟前景堪慮,高通膨影響消費力道等現實因素,可預期全球主機板市場恐難有好表現。整體而言,預計2023年全球主機板出貨量約8,899萬片,年成長率約-5.0%。

顯示卡方面,目前多被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產品,以及工作站等所採用,疫情嚴峻期間顯示卡出貨表現亮眼,然隨著歐美等主要市場開始決定與COVID-19和平共處、恢復正常生活後,宅電競商機也隨之趨緩。估計2022年全球顯示卡出貨量約8,820萬片,年成長率-7.5%。展望2023年,面臨全球經濟成長不確定因素大幅攀升,估計2023全球顯示卡出貨表現也將受到衝擊。所幸PC市場需求下滑幅度趨緩,加上伺服器產品需求仍保持正成長表現,估計明年全球顯示卡市場年成長率仍有機會落在1~5%。

二、下游:

電腦及週邊設備產業的下游,主要為電腦或其週邊設備等終端應用產品,包括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工業電腦、伺服器、安全監控系統、印表機、傳真機、掃描器、多功能事務機、投影機等。

桌上型電腦方面,估計2022年全球桌上型電腦出貨量約7,821萬台,年成長率-4.7%。2022年俄烏戰爭衝擊擴大及中國大陸採取封城管控影響,加上美國市場、歐洲市場的總體經濟狀況表現不甚理想,使得企業的IT採購支出也隨之暫緩或凍結,商用市場出貨表現首當其衝。有鑑於此,品牌廠商下單策略也因而轉趨保守。展望2023年,面對全球總體政經局勢的不穩定、商務需求又因通膨壓力導致企業IT預算轉趨保守,種種負向因素恐不利來年桌上型電腦出貨表現。整體而言,估計2023年全球桌上型電腦出貨量約7,614萬台,年成長率約-2.7%。

筆記型電腦方面,預估2022年全球出貨量達19,905萬台,相較2021年大幅衰退約20.1%。2022年下半年面對CPU新平台上市時程的延後,以及目前庫存滿手的現實狀況,可預期品牌廠在新機種的推出時點將延遲。同時,終端市場通路買氣的減弱讓庫存一路回堵,也使得品牌廠商為控管庫存成本壓力,而暫緩零組件的拉貨及成品訂單的出貨,導致筆電出貨量進一步衰減。展望2023年,市場需求的減緩讓PC供應鏈更趨向保守,而成品及零組件庫存壓力大,也使得品牌廠及ODM廠商更聚焦於設法加速去化庫存。加上,當前總體經濟不確定性仍高,主要國際機構對2023年的經濟表現偏向不樂觀,連帶也將影響消費信心水準。這些對於明年筆記型電腦市場表現而言,皆非好消息。整體而言,估計2023年全球筆記型電腦出貨量約19,405萬台,年成長率約-2.5%。

伺服器產品方面,2022年儘管年初至今的俄烏戰爭促成全球通貨膨脹問題,進而影響到全球雲端服務商的支出成本,所幸雲端服務商建置資料中心力道不減,加上伺服器品牌商協助企業佈局混合IT等需求帶動,估計2022年全球伺服器出貨量約1,362萬台,年增率約為4.9%。展望2023年,雖然受到全球經濟下滑、通貨膨脹風險影響,以及淨零碳排風氣興起,各家廠商會逐步拉長伺服器使用年限,但受惠於現階段全球資料中心建造動能仍在,估計短期內應不會對伺服器市場表現造成顯著衝擊。整體而言,預期2023年全球伺服器出貨量約1,508萬台,年增率約10.7%。

工業電腦係指主要應用於工業場域之電腦系統與裝置。相較於個人電腦,工業電腦雖同樣採用處理器、記憶體等基礎架構建構出數位運算設備,但工業電腦使用者更加重視的是穩定、可靠及不易當機。隨著生活資訊化程度提升,雲端運算環境越趨成熟,越來越多服務透過數位方式進行身份認證或服務提升,工業電腦應用範疇亦越來越廣。

舉凡,個人居家生活、購物付款、交通往返、購票或查詢環境資訊,均是工業電腦的應用範疇。其他應用場域還包括博弈遊戲、醫療應用、數位電子看板、車載電腦、平板/嵌入式電腦含端點銷售服務系統等。2021年 Tier 1業者認列旗下美國通路商完整季度營收,以及中國大陸、歐美地區需求動能強勁,全球工業電腦市場如願重回正成長態勢。進入2022年,受惠於缺料問題緩解,以及來自節能減碳需求下之工廠智慧轉型、生產自動化等需求提升;加上,5G基礎建設、半導體產業擴廠之系統整合與設備訂單需求,估計2022年全球工業電腦市場表現可望達4.3%。

展望2023年,工業電腦產業可望持續受惠於各國5G布建、節能減碳所帶來的智慧工業、自動化轉型商機。估計2023年全球工業電腦市場年成長率應能有1~5%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