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產業面
個體公司面

上游
 
 
 
 
 
 
 
 
 
 
 
 
 
 
 
 
下游
本國上市公司(1家) 威盛
本國上櫃公司(2家) 鑫聯大投控 擎亞
知名外國企業(2家) 超微半導體 英特爾
共5家
本國上市公司(2家) 威盛 豐藝
本國上櫃公司(2家) 鑫聯大投控 旺玖
知名外國企業(3家) 超微半導體 英特爾 輝達
共7家
本國上市公司(3家) 敦吉 全台 豐藝
本國上櫃公司(3家) 鑫聯大投控 光聯 久正
知名外國企業(4家) 京東方 LG顯示 三星電子 三星顯示
共10家
本國上市公司(4家) 技嘉 憶聲 全台 豐藝
本國上櫃公司(5家) 亞帝歐 鑫聯大投控 光聯 青雲 久正
知名外國企業(3家) 京東方 LG顯示 三星電子
共12家
本國上市公司(5家) 華邦電 南亞科 創見 十銓 宇瞻
本國上櫃公司(8家) 威剛 鑫聯大投控 廣穎電通 青雲 安鈦克
 品安 商丞 群聯
本國興櫃公司(1家) 凌航
創櫃公司(1家) 依得科
知名外國企業(3家) 金士頓 記憶 Smart Modular Technologies
共18家
本國上市公司(13家) 金寶 鴻海 精英 華碩 技嘉
 微星 威盛 映泰 承啟 百容
 威強電 華擎 和碩
本國上櫃公司(4家) 鑫聯大投控 青雲 捷波 立端
本國興櫃公司(1家) 博來科技
共18家
共33家
本國上市公司(2家) 華碩 互億
本國上櫃公司(3家) 亞信 鑫聯大投控 振曜
知名外國企業(1家) 深圳普聯技術
共6家
本國上市公司(2家) 全漢 禾伸堂
本國上櫃公司(6家) 順達 加百裕 西勝 鑫聯大投控 新盛力
 新普
知名外國企業(4家) LG化學 樂金化學 松下電器 三星SDI
共12家
本國上市公司(8家) 台達電 鴻準 技嘉 建準 敦吉
 奇鋐 泰碩 尼得科超眾
外國上市公司(2家) 聯德控股-KY 動力-KY
本國上櫃公司(11家) 協禧 雙鴻 力致 皇龍 鑫聯大投控
 雷笛克光學 宣德 業強 元山 安鈦克
 華宏
外國上櫃公司(1家) 安力-KY
本國興櫃公司(1家) 邁科
共23家
本國上市公司(3家) 華碩 微星 互億
本國上櫃公司(3家) 東碩 泓格 鑫聯大投控
知名外國企業(2家) 美商安邁 Phoenix
共8家
本國上市公司(7家) 華碩 技嘉 微星 圓剛 承啟
 麗臺 華擎
本國上櫃公司(4家) 鑫聯大投控 青雲 撼訊 捷波
知名外國企業(5家) 七彩虹集团 EVGA 柏能集團 柏能集團 蓝宝科技
共16家
本國上市公司(2家) 金寶 華碩
本國上櫃公司(2家) 光洋科 鑫聯大投控
知名外國企業(3家) 金士頓 希捷科技 威騰電子
共7家
本國上市公司(1家) 華碩
本國上櫃公司(1家) 鑫聯大投控
知名外國企業(2家) HITACHI-LG DATA STORAGE 日立樂金
共4家
本國上市公司(3家) 華碩 普安 喬鼎
本國上櫃公司(3家) 昇銳 營邦 鑫聯大投控
知名外國企業(5家) EMC 日立數據系統 Hitachi Vantara HPE 凌拓科技
共11家
本國上市公司(1家) 華碩
本國上櫃公司(2家) 鑫聯大投控 系微
知名外國企業(2家) 美商安邁 Phoenix
共5家
本國上市公司(18家) 台達電 鴻海 仁寶 精英 宏碁
 英業達 華碩 藍天 倫飛 大同
 技嘉 微星 廣達 燦坤 百容
 神基 緯創 和碩
本國上櫃公司(5家) 茂訊 鑫聯大投控 訊達電腦 順發 大世科
本國興櫃公司(2家) 海柏特 仁大資訊
知名外國企業(3家) 戴爾 惠普 聯想
共28家
本國上市公司(12家) 台達電 鴻海 精英 宏碁 華碩
 大同 技嘉 微星 輔信 燦坤
 緯創 和碩
本國上櫃公司(5家) 茂訊 鑫聯大投控 訊達電腦 順發 大世科
本國興櫃公司(2家) 海柏特 仁大資訊
知名外國企業(3家) 戴爾 惠普 聯想
共22家
本國上市公司(8家) 台達電 華碩 倫飛 技嘉 鼎元
 燦坤 麗臺 百容
本國上櫃公司(3家) 茂訊 鑫聯大投控 順發
本國興櫃公司(2家) 海柏特 公信
知名外國企業(3家) 戴爾 惠普 聯想
共16家
本國上市公司(14家) 光寶科 鴻海 仁寶 佳世達 宏碁
 華碩 大同 技嘉 微星 承啟
 燦坤 華擎 神達 緯穎
本國上櫃公司(8家) 大綜 營邦 鑫聯大投控 訊達電腦 順發
 豪勉 晉泰 大世科
本國興櫃公司(2家) 永擎 仁大資訊
知名外國企業(3家) 戴爾 HPE 國際商業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共27家
本國上市公司(6家) 華碩 創見 增你強 十銓 互億
 宇瞻
本國上櫃公司(7家) 威剛 東碩 建舜電 鑫聯大投控 廣穎電通
 品安 群聯
本國興櫃公司(1家) 立達
知名外國企業(4家) 鎧俠株式會社 三星電子 三星電子 新帝公司
共18家
本國上市公司(1家) 圓剛
本國上櫃公司(3家) 東碩 鑫聯大投控 聰泰
知名外國企業(3家) EVGA 邁創 VisionTek
共7家
本國上市公司(13家) 鴻海 佳能 敦吉 百容 大立光
 亞光 華晶科 玉晶光 揚明光 佳凌
 今國光 中揚光 澤米
本國上櫃公司(6家) 先進光 聯一光電 新鉅科 鑫聯大投控 保勝光學
 伯特光
本國興櫃公司(4家) 景傳 龍翩 久禾光 晶瑞光
知名外國企業(4家) 蔡司 豪雅 康達智 舜宇光學
共27家
本國上市公司(4家) 中環 錸德 吉祥全 鈺德
本國上櫃公司(1家) 鑫聯大投控
共5家
本國上市公司(12家) 廣宇 正崴 太空梭 敦吉 百容
 今皓 信邦 鴻碩 聯穎 鎰勝
 詮欣 瀚荃
外國上市公司(1家) 貿聯-KY
本國上櫃公司(10家) 好德 樺晟 東碩 鑫聯大投控 宣德
 松普 萬旭 岳豐 詠昇 鴻呈
知名外國企業(3家) 安費諾 莫仕 TE Connectivity
共26家
本國上市公司(4家) 信錦 新日興 鑫禾 富世達
本國上櫃公司(3家) 錦明 兆利 鑫聯大投控
本國興櫃公司(1家) 連鋐科技
共8家
本國上市公司(11家) 信錦 鴻海 鴻準 敦吉 百容
 揚明光 新至陞 銘鈺 佳凌 詮欣
 華孚
本國上櫃公司(8家) 台翰 和勤 及成 英濟 佳穎
 鑫聯大投控 宣德 同協
外國上櫃公司(2家) 欣厚-KY 安力-KY
本國興櫃公司(1家) 美強光
知名外國企業(3家) 富智康集團有限公司 捷普 捷普科技
共25家
本國上市公司(13家) 全友 金寶 鴻海 佳世達 宏碁
 大同 虹光 燦坤 百容 亞光
 永崴投控 致伸 天瀚
本國上櫃公司(10家) 鼎翰 鑫聯大投控 亞泰 科誠 協益
 中光電 東友 順發 全譜 能率網通
本國興櫃公司(1家) 海柏特
知名外國企業(3家) Canon 精工愛普生 HPE
共27家
本國上市公司(16家) 士電 光寶科 台達電 鴻海 佳世達
 大同 圓剛 隴華 百容 普安
 歐格 喬鼎 奇偶 晶睿 慧友
 鈞泰
本國上櫃公司(13家) 昇銳 杭特 哲固 鑫聯大投控 天鉞電
 協益 聰泰 彩富 順發 豪勉
 京晨科 勝品 欣普羅
本國興櫃公司(1家) 建騰
創櫃公司(1家) 發條橘子
知名外國企業(3家) 勞勃·博世公司 漢威聯合 賽峰
共34家


電腦及週邊設備產業鏈

電腦及週邊設備產業鏈上游為零組件供應商,下游則主要由電腦終端應用產品及其他電腦週邊設備供應商組成。

電腦及週邊設備產業上游產品項目複雜,主要零組件包括中央處理器、晶片組、面板、顯示器模組、記憶體、主機板、機殼、電源供應器、電池、散熱片、散熱模組、網路卡、顯示卡、輸出入模組、磁碟陣列儲存系統、鏡頭、連接線、隨身碟、讀卡機、多功能視訊卡等。

電腦及週邊設備產業上游產業的出貨表現與個人電腦市場需求高度相關,主要產品包括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以及伺服器等。

受到全球經濟成長動能不振,及政經情勢不確定高等大環境因素影響,2023年全球主要資訊硬體產量,市場需求不如預期,年成長率約-12%。分別看主要資訊終端產品,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與伺服器年出貨量皆為負成長。所幸,當中筆記型電腦的年出貨量下滑幅度縮小。進入2024年,即便整體景氣復甦仍顯蹣跚,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4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約3.1%,較2023 年 10 月時的預測上升 0.2個百分點。加上AI等熱門話題帶動下,主要資訊產品需求可望回溫。整體而言,估計2024年全球主要資訊硬體產量年成長率約4.0%。

一、上游:

主機板為桌上型電腦關鍵零組件之一,出貨型態主要有兩種,一為銷售予電腦系統品牌組裝廠,直接內建於桌上型電腦;另一為銷往通路市場單獨零售的主機板產品,一般稱為組裝市場。主機板產品發展已相當成熟,產業生命週期也已步入衰退期。

2023年主要資訊產品出貨表現皆偏疲弱,主機板產品自然受到牽連。整體而言,2023年全球主機板出貨量約75,432千片,年成長率約-10.3%。在全球經濟前景不明,及高通膨影響消費力等現實因素下,仍將不利於全球主機板出貨表現。但由於2023年基期低,估計2024年全球主機板出貨量約77,574千片,年成長約2.8%。

顯示卡方面,目前多被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工作站與伺服器等產品採用,疫情嚴峻期間顯示卡出貨表現亮眼,然隨著歐美等主要市場開始決定與COVID-19和平共處、恢復正常生活後,宅電競商機也隨之趨緩。2023年,全球各國所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大幅攀升,全球顯示卡出貨表現必然受影響,年成長率約-6.4%。所幸,在2024年PC市場需求翻正的預期下,加上AI伺服器產品需求看好,對於全球顯示卡市場成長動能相當有利,年增率有望達約20.1%。

二、下游:

電腦及週邊設備產業的下游,主要為電腦或其週邊設備等終端應用產品,包括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工業電腦、伺服器、安全監控系統、印表機、傳真機、掃描器、多功能事務機、投影機等。

桌上型電腦方面,2023年PC供應鏈從處理器大廠到品牌客戶皆抱持觀望態度,在未見景氣復甦跡象前,品牌商多是保守看待市場需求。上半年供應鏈以清理庫存為主要任務,儘管下游成品庫存狀況好轉,堆積在上游供應商的零組件仍待消化。整體而言,2023年全球桌上型電腦出貨量約67,927千台,年成長率約-11.6%,不如預期。預期2024年全球桌上型電腦出貨量約69,767千台,年成長率約2.7%。探究原因,2024年全球經濟景氣景況未明朗,而美國市場持續面臨通膨壓力,加上中國及歐洲又困於總體經濟疲弱。故品牌大廠對於桌機市場出貨表現相對保守。

筆記型電腦方面,2023年全球出貨量約168,878千台,年成長率約-12.7%。總體經濟前景不明,本不利於筆電出貨表現,現階段許多企業又因資本支出削減,因而延後汰換商用筆電的時間點。因此,主要PC供應鏈廠商皆保守看待2023年市場需求。邁入2024年,雖部份區域市場顯露復甦跡象,然在經濟情勢尚未明朗前,品牌廠對於市場需求的回穩前景恐將維持審慎態度。市場動能將須仰賴週期換機、Windows服務終止,以及AI筆記型電腦等話題。預估2024年全球筆記型電腦出貨量約176,374千台,成長率約4.4%。

伺服器產品方面,即便2023年全球新建資料中心數量雖可持續增加,但成長幅度趨緩。主要原因在於,第一、受全球經濟前景不明的影響,企業減少採購或調整資料中心建設計畫。第二、雲端服務商為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近期也陸續延長伺服器使用年限。第三、美國禁令使得中系品牌商成長受挫,亦不利伺服器出貨表現。整體而言, 2023年全球伺服器出貨量約12,832千台,年增率僅約-5.7%。所幸,繼雲端服務商之後,伺服器品牌商亦開始推出AI伺服器產品。加上NVIDIA H100 GPU的產能因供不應求,使得部份AI伺服器訂單延遲至2024年。在部份企業有意採購高階AI訓練伺服器,以及中小生成式AI模型落地等風氣下,有望帶動全球伺服器市場出貨。估計2024年全球伺服器出貨量約13,486千台,年成長率約5.1%。

工業電腦係指主要應用於工業場域之電腦系統與裝置。相較於個人電腦,工業電腦雖同樣採用處理器、記憶體等基礎架構建構出數位運算設備,但工業電腦使用者更加重視的是穩定、可靠及不易當機。隨著生活資訊化程度提升,雲端運算環境越趨成熟,越來越多服務透過數位方式進行身份認證或服務提升,工業電腦應用範疇亦越來越廣。

舉凡,個人居家生活、購物付款、交通往返、購票或查詢環境資訊,均是工業電腦的應用範疇。其他應用場域還包括博弈遊戲、醫療應用、數位電子看板、車載電腦、平板/嵌入式電腦含端點銷售服務系統等。雖然美國拜登政府於2022年陸續推出一系列統稱為「The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Jobs Act」的基礎建設法案,其中包括道路、橋梁、機場基礎設施的布建與智慧化、公共交通建設(Amtrak鐵路)升級、電動車充電站布建等。在運算、儲存、通訊以及資訊安全的環節上,理當都有工業電腦業者參與的機會。加上歐盟也在2023年通過一系列放寬政府挹注關鍵產業的法案,包括允許國家投資於可再生能源、製造業減碳和電池、太陽能板、風力渦輪機及新興能源業務等,其中的感測系統、控制系統、管理平台等,也為工業電腦業者帶來新商機。不料,2023年全球製造業復甦不如預期,加上企業客戶延遲設備更新等負面衝擊下,全球工業電腦出貨表現最終不如預期,年增率為-5.09%。所幸,全球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於 2024年4月終於達到50.6,越過景氣榮枯線。在製造業設備採購有望逐漸增加,及AI浪潮帶動智慧應用解決方案出現等因素下,估計2024年全球工業電腦市場成長動能將小幅翻正,年成長率約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