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產業面
個體公司面

上游
中游
下游
本國上市公司(2家) 懷特 台新藥
本國上櫃公司(7家) 金穎生技 崇越電 德英 立康 益得
 綠茵 生展
本國興櫃公司(7家) 晨暉生技 利統 立弘 泰宗 彥臣
 台睿 遠東生技
創櫃公司(7家) 那米亞 歐思佛生技 綠品生技 宥盛 澄交生技
 正崴生物 全瑩生技
知名外國企業(3家) 帝斯曼 杜邦 諾維信
共26家

食品生技產業鏈

食品生物技術產業涵蓋從原料開發到最終產品銷售的完整過程。這個產業利用了各種生物技術,包括基因和細胞工程,以及酵素和發酵工程,來提升食品的品質,增加產量,同時降低生產成本。臺灣在這方面的發展尤為顯著,特別是在利用本土植物和農產品開發新型保健食品方面。食品生技產業鏈上游為動植物、微生物、礦物、發酵物等原料供應及研發廠商,中游為原材料加工製造商,下游為藥品或保健食品代理銷售及通路商。

近年我國保健營養食品產業布建,持續朝微生物、植物及動物性關鍵原料的保健營養價值研究、設計、製造及客製產品開發精進;放大已建立的益生菌、紅麴、樟芝及綠藻等微生物原料的優勢實力及國際產業鏈合作影響力。

一、上游

原料供應及研發

食品生技產業鏈之上游為動植物、微生物、礦物、發酵物等原料供應及研發廠商。原材料包括化學品、天然植物、動物、礦物、天然萃取物、微生物菌種及相關的動植物細胞等。近年來由於ESG永續意識興起,微生物(藻類、菇菌等)相對植物或動物原料,生長過程扣合食品低碳永續需求,微生物培養基質可使用廢棄物或副產物,實踐循環經濟價值,且產品具機能保健,全球市場放大運用微生物開發多元替代食材的投入,如擴大真菌蛋白等 原料的合作及規模量產,或重視製程的低碳實現。

酵素原料業為食品生技上游產業的發展重點,原料的來源有從天然物取得者,有從微生物發酵或動植物細胞培養而來,透過精準醱酵,可掌握微生物生長的特性,產生蛋白質、維生素、酵素、天然色素和脂肪等特定且具高價值的成分,主要製程技術在回收、萃取、分離、純化及製劑配方;由一般化學品製備者,主要製程技術為有機合成及分離純化。

近年來因生物技術的進步,利用基因工程製造的基因轉殖動植物,可以培養用以生產藥材。近來在國家政策推動下,鼓勵產學合作,將學界研發成功的技術移轉給廠商,並使用臺灣特有植物、農產品、食品,加工為保健機能食品,農產品部分如龍眼花萃取物、大豆植物雞精;機能性畜禽產品[陳威勳1] 方面如鹿茸及銀耳酸酪乳;水產品部分包括麒麟菜、長松藻、紅葡萄藻等品項。

二、中游

原材料加工階段

食品生技產業鏈之中游,主要為原材料加工階段,加工項目包含保健食品、機能性食品、膳食補充食品、食品添加劑、食用酵素等。

保健食品用途為幫助維持身體健康,補充生活飲食中不足的營養成分,型態包括粉末、膠囊、錠劑、液狀、凍狀、餅狀、茶包等。因劑型的不同,常見不同的添加物,如抗氧化物、營養添加物、食用著色劑等。

食品生技具有產品開發及上市時程速度快、風險低等特性,相較法規壁壘高的醫藥類產品,此類消費性產品更具拓展彈性。近年來以機能性保健產品及發酵乳為帶動食品生技產業成長的主力,相關產品如益生菌、山茶花錠、膠原蛋白飲品等調節生理機能、養顏美容飲品、水溶性膳食纖維、以紅麴菌及米發酵製成之降膽固醇保健食品,以綠豆皮及麴菌製成之抗發炎發酵飲品、以牛樟芝、靈芝及菌種發酵製成的保健食品等,皆為眾多廠商積極投入開發之領域。

三、下游

代理銷售及通路

食品生技產業鏈之下游,為藥品或保健食品代理銷售及通路商。依食品所統計,目前臺灣仍以多層次傳銷或直銷為主,其次依序為醫院診所及藥房通路(含藥妝店)、一般食品店(包括連鎖超市、便利商店、福利中心)、非實體購物通路(包括電視、電台、郵購、網路購物)等;近來亦有廠商藉由與中藥店合作方式,快速地拓展其銷售據點。由於此領域技術門檻較低,市場競爭劇烈,又因許多通路紛紛搶進網路購物市場,衝擊既有的實體通路,其銷售金額呈現衰退,而非實體通路銷售金額則仍維持增長。

全球範圍內,保健食品的需求正不斷上升,亞太地區的增長尤其迅速。臺灣的市場也呈現出穩定的成長,得益於政府的支持和產學合作的推動,使得本地原料的應用和技術轉移得以實現。隨著對食品安全和環境影響的關注日益增加,產業面臨的挑戰也在增加,但這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

經產業調查資料推估,2023年臺灣食品生技領域營業額新臺幣631.3億元;而據台灣經濟部-工業產銷存動態調查的統計結果表示2023年到2024年第三季的保健食品類別生產量有些許下降的趨勢,2024年累積至第三季的生產量為243億台幣。

保健食品產業屬行政院推動之生物技術產業下應用生技產業的應用範疇,並與醫療照護、精緻農業、生技等產業息息相關。面對日益龐大的醫療支出,高齡化社會到來,促使保健意識提升,個人健康管理逐漸落實在個人日常生活中。而人口經濟結構、生活型態的轉變下,對健康維護的產品需求,亦促使食品生技產業進行跨領域結合。在生物科技進步帶動下,臺灣再生醫療、製藥產業發展出的新興技術亦應用到保健產品領域,開發更多具有預防、修補或延緩疾病效果的機能性商品。而食品生技產品也在再生醫療、製藥新技術的帶動下,替疾病治療上帶來助力成為產品機能發展走向之一。而藉由農業生技技術,亦研發出符合人體所需產品或天然食材原料或配料。此外,透過大數據科技還能讓食品生技產品從溯源、品質檢測到銷售服務皆可掌握,甚至應用在產品開發上,讓產品研發在時間和經濟上更具效益。

隨著食品安全、基改食品對環境及消費者可能產生的影響等議題逐漸受到重視,美國已實行的「食品安全現代法案」(Food Safety Modernization Act;FSMA),使得食品廠商在拓展美國市場時,須擬定計畫以確保能有效掌握風險。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目前政府對於保健食品的產品原料、生產與品質檢驗、功能規範標示等採行較嚴謹的規範,此外,亦藉由前瞻計畫、國家科學發展計畫,對食品安全的監控和品質要求更進一步落實。

近年來預防醫學在人口高齡化、生活型態和各國健保政策轉變的帶動下,推升全球保健食品市場穩定成長。在後疫情時代,保健產品市場雖不如疫情期間般快速成長,但消費者對健康保養意識的養成,仍將持續推升保健營養食品市場發展。據 Euromonitor公布的研究報告,全球保健營養食品市場規模在2023 年為7,360億美元,其中機能性食品4,664億美元,機能性飲料1,359億美元,膳食補充劑 1,337億美元,預估2027年 巿場規模可成長至8,107億美元,其中亞太市場比重可望超過三成。據食品所ITIS團隊調查及推估,2022年 臺灣保健營養食品巿場規模為新臺幣1,703億元,成長率5.9%。

後疫情時代,預防保健的產品需求仍看漲,目前台灣眾多廠商多透過授權或合作開發等方式切入。根據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產業資訊組ITIS研究團隊調查,2024年我國應用生技產業第三季總體產值達新台幣327.1億元,與2023年同期相較表現成長2.5%。2024年台灣在應用生技各次產業在第三季產值的表現,以食品生技(產值統計以營養保健品為主)為產值占比最大的次產業,占第四季總產值的55.0%。

總的來說,食品生技產業在全球範圍內都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在後疫情時代,人們對健康保養的意識提高,這將進一步推動保健營養食品市場的發展。食品生技產品的創新和技術進步,以及AI技術的導入,將繼續為疾病治療和健康維護提供支持,並且通過農業生技技術,開發出更多符合人體需求的產品和天然食材。

隨著大數據科技的應用,食品生技產品的溯源、品質檢測和銷售服務都將更加精準,產品開發也將更加高效。食品安全法規的加強和品質監控的提升,將確保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為消費者帶來更多信心。隨著預防醫學的興起和人口結構的變化,保健食品市場的穩定成長將持續為產業帶來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