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產業面
個體公司面

上游
中游
下游
本國上市公司(6家)
 台達電 敦吉 鉅祥
 華立 州巧 台新藥
外國上市公司(1家)
 貿聯-KY
本國上櫃公司(9家)
 祺驊 精確 岱稜
 福永生技 協益 晉倫
 元山 勁豐 博大
本國興櫃公司(2家)
 微邦 鴻呈
創櫃公司(1家)
 元健大和
知名外國企業(9家)
 柏朗 Excelitas Technologies Excelitas Technologies
 偉創力 Integer Holdings Corporation Integer Holdings Corporation
 Lake Region Medical MedSource Phillips-Medisize
本國上市公司(2家)
 州巧 台新藥
外國上市公司(3家)
 貿聯-KY jpp-KY 豐祥-KY
本國上櫃公司(8家)
 祺驊 精確 佳穎
 福永生技 協益 同協
 勁豐 博大
本國興櫃公司(3家)
 微邦 碩陽電機 鴻呈
創櫃公司(2家)
 戴維 元健大和
知名外國企業(7家)
 Excelitas Technologies Excelitas Technologies 偉創力
 Integer Holdings Corporation Integer Holdings Corporation Lake Region Medical
 MedSource
共53家
本國上市公司(5家)
 五鼎 百容 泰博
 亞弘電 台新藥
外國上市公司(1家)
 jpp-KY
本國上櫃公司(7家)
 合世 易威 熱映
 優盛 豪展 宣德
 勁豐
本國興櫃公司(1家)
 普惠醫工
創櫃公司(1家)
 元健大和
知名外國企業(4家)
 A&D 百靈 CITIZEN
 歐姆龍
本國上市公司(1家)
 台新藥
外國上市公司(1家)
 jpp-KY
本國上櫃公司(4家)
 聯合 宣德 勁豐
 台微醫
創櫃公司(1家)
 元健大和
知名外國企業(5家)
 Depuy DePuy Synthes Smith & Nephew
 史賽克 捷邁醫療器材
本國上市公司(4家)
 望隼 晶碩 視陽
 台新藥
外國上市公司(1家)
 jpp-KY
本國上櫃公司(7家)
 精華 寶利徠 熒茂
 宣德 勁豐 亨泰光
 能率網通
本國興櫃公司(1家)
 優你康
創櫃公司(1家)
 元健大和
知名外國企業(3家)
 愛爾康 嬌生 酷柏
本國上市公司(4家)
 廣越 南六 台新藥
 康那香
外國上市公司(1家)
 jpp-KY
本國上櫃公司(4家)
 聿新科 宣德 勁豐
 富堡
創櫃公司(1家)
 元健大和
知名外國企業(3家)
 Karex Bhd 金百利克拉克 愛生雅
本國上市公司(12家)
 五鼎 寶齡富錦 和康生
 科妍 光寶科 佳世達
 州巧 訊映 南六
 金萬林-創 台新藥 康那香
外國上市公司(1家)
 jpp-KY
本國上櫃公司(14家)
 邦特 太醫 聿新科
 福永生技 雙美 慕康生醫
 宣德 益安 勁豐
 奈米醫材 台生材 威健生技
 博晟生醫 達亞
本國興櫃公司(18家)
 微邦 善德生技 泰宗
 暐世 雷虎生 普惠醫工
 安特羅 常廣 安盛生
 亞果生醫 圓點奈米 三鼎生技
 普瑞博 元樟生技 邦睿生技
 美萌 安美得 諾亞克
創櫃公司(5家)
 歐思佛生技 千才生醫 渥爾生醫
 元健大和 久方生技
知名外國企業(4家)
 柯惠醫療 嬌生 金百利克拉克
 愛生雅
本國上市公司(9家)
 寶齡富錦 光寶科 台達電
 麗臺 亞諾法 華廣
 金萬林-創 台新藥 睿生光電
外國上市公司(2家)
 jpp-KY ABC-KY
本國上櫃公司(14家)
 基亞 浩泰 訊聯基因
 聿新科 瑞基 福永生技
 安克 欣大健康 宣德
 全譜 勁豐 威健生技
 樂斯科 長佳智能
本國興櫃公司(17家)
 普生 泰宗 基米
 暐世 博錸 安盛生
 豐技生技 新穎生醫 普瑞博
 拉法醫 光鼎生技 宏碁智醫
 大江基因 遠東生技 邦睿生技
 世基生醫 列特博
創櫃公司(4家)
 月太湛 偉喬生醫 元健大和
 艾思特
知名外國企業(3家)
 Affymetrix Nanogen Nuvelo Inc.
本國上市公司(3家)
 佳世達 全台 台新藥
外國上市公司(1家)
 jpp-KY
本國上櫃公司(5家)
 鈺緯 宣德 醫揚
 勁豐 精星
創櫃公司(1家)
 元健大和
知名外國企業(4家)
 巴可 藝卓 奇異
 奇異
本國上市公司(5家)
 台達電 州巧 雃博
 晉弘 台新藥
本國上櫃公司(11家)
 明基醫 鐿鈦 福永生技
 皇將 宣德 明達醫
 醫揚 勁豐 奈米醫材
 台微醫 商之器
本國興櫃公司(8家)
 亞果生醫 冠亞 浩宇生醫
 愛派司 心誠鎂 瀚醫生技
 通用幹細胞* 暄達
創櫃公司(6家)
 頂豪 醫百科技 渥爾生醫
 元健大和 嘉健康 綠湖醫療
共208家
本國上市公司(10家)
 台達電 佳世達 大同 州巧
 佳醫 承業醫 德淵 金萬林-創
 台新藥 中保科
外國上市公司(1家)
 jpp-KY
本國上櫃公司(12家)
 杏昌 進階 大學光 明基醫
 曜亞 杏一 慕康生醫 上亞科技
 醫影 威健生技 亨泰光 盛弘
外國上櫃公司(1家)
 合富-KY
本國興櫃公司(13家)
 普生 泰宗 禾生技 基米
 資拓宏宇 華宇藥 安盛生 冠亞
 晶鑽生醫 愛派司 青松健康 安美得
 威力德生醫
本國上市公司(5家)
 佳世達 州巧 佳醫 承業醫
 台新藥
外國上市公司(2家)
 jpp-KY ABC-KY
本國上櫃公司(11家)
 大學光 優盛 曜亞 杏一
 寶島科 慕康生醫 大樹 醫影
 諾貝兒 佑全 盛弘
外國上櫃公司(1家)
 合富-KY
本國興櫃公司(8家)
 普生 基米 敏成健康 康科特
 康聯生醫 晶鑽生醫 青松健康 安美得
創櫃公司(2家)
 同仁生 動聯
知名外國企業(4家)
 漢瑞祥 McKesson 歐文邁諾 派特森
共70家

醫療器材產業鏈簡介

醫療器材產業支持著全球健康體系的運作,更是科技創新與醫學進步的重要推手。從基礎的診斷工具到複雜的治療設備,醫療器材的範疇廣泛,涵蓋了各種儀器、裝置、器械、材料和軟體,旨在用於人體的診斷、預防、監測、治療或緩解疾病。醫療器材產業鏈上游為醫療器材之各類材料及零件供應商,中游為醫療器材製造商,下游產業為醫療器材之代理銷售及通路商。所謂醫療器材係以儀器、裝置、器械、材料、植入物、體外檢驗試劑或其他物件,達成疾病的診斷、預防、監護、減緩、治療等功能之器材。

一、上游

材料及零件行業

    上游企業提供必要的原材料和零件,這些包括但不限於電子元件、金屬、塑膠、紡織品和生物材料。這些材料必須符合嚴格的質量標準,以確保最終產品的安全性和效能。台灣在這一領域與國際市場緊密相連,不斷透過技術創新來提升競爭力。目前臺灣廠商在醫療器材零組件領域與歐美廠商已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近來受東南亞及中國大陸廠商競爭壓力,目前除強化技術上的研發外,臺灣廠商透過和國外合作、引進技術等方式,增加其競爭實力。隨著生物科技快速發展,製藥、再生醫療也跨入了醫療器材領域,如生物活性分子已應用在結合生物材料的醫材科技,或是結合細胞、藥物而成的新一代複合醫材,此種藉由相互結合來增加醫材功能或藥效性,已逐漸成為醫材科技新趨勢。複合醫材的研發成果不斷創新,也讓不少藥廠、生技公司投入該領域進行研發,搶攻市場商機。

二、中游:

製造與加工

   中游製造商將上游供應的材料轉化為功能性醫療器材。這些產品範圍從簡單的家用醫療設備到專業的醫療儀器。隨著技術的進步,中游企業不斷推出結合最新科技的產品,如3D列印的個性化植入物和智慧型監測設備。中游的醫療器材製造業涵蓋範圍相當廣泛,由應用面來區分,可分為應用於醫療檢測與監護器材、光學醫療器材、醫療耗材、特殊性醫療材料牙科、眼科與骨科醫療器具、人體植入物、衛生用品、健身器材等。在隱形眼鏡、血糖機與試片、電動輪椅和醫用高階導管等品項出口帶動下,持續推動醫材產值成長。

   近來新科技導入醫材的產品或服務日益增多,如自動化設備及檢測系統、雲端醫療監控檢測產品,或是結合3D列印技術等創新醫材產品等。醫美市場的蓬勃發展也讓植入性醫材的需求增多。有鑑於高階醫療器材應用於人體傷口外,或須植入人體內長期放置,因此對於產品安全性的要求也日益嚴謹,生物相容性的評估與測試受到國內外驗證單位及查核單位的重視,如為多樣化高階醫材設計客製化專案服務的「臨床前手術及照護措施」、提供業者進行醫療器材試量產製造、產品檢測與驗證等服務的「醫療器材生物相容性實驗室」等,不僅使國內醫療器材產品能符合上市法規需求,亦作為高階醫材產品競爭之利基,進而開創另一波產業成長動能。

三、下游:

代理銷售及通路

   下游產業為醫療器材之專業代理商及通路商,銷售對象包括醫院、診所、藥房。醫療器材銷售對象與產品功能屬性密切相關,醫療耗材以醫院、藥房為主要銷售對象,而專業醫療設備則以醫院、診所為主,居家護理用之電子體溫計、電子血壓計等則以藥房為主要銷售通路。近年來台灣醫材通路商機興盛,業者透過購併來進一步攻佔市場。

    醫療器材產業為跨領域之技術產業,2017年該產業的市場規模約3600億美元,並且以最大美洲地區為最大宗,佔全球的近一半之比例,其次為西歐佔四分之一,再來則是亞洲佔五分之一。自1982年起,行政院將生物技術列為國內八大重點科技業之一,為有效提升國內資源整合,設立了科學園區以及育成中心以加速發展 。且隨著高齡化的時代來臨,醫療需求逐漸提升,預期未來的醫療器材市場將會持續擴大。

    全球醫療器材市場銷售規模預期2024年將成長至5,352億美元,而預估2023年醫材市場可達8000億美元。醫材市場已在疫後快速復甦並恢復穩成長態勢,傳統醫材相關產品如隱形眼鏡、血糖機、醫用設備和醫療耗材等的需求採購,可望提升。此外,近期不少業者於微創手術、敷料醫材等高階醫材領域,已取得海內外市場的藥證或上市許可,商機可期。

精準醫療的興起,帶動了AI人工智慧、大數據、感測技術等創新科技持續深入醫材產業,具備創新形態的智慧醫材產品與服務,透過授權方式已逐步深入市場。據市調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報告指出,至2030年全球智慧醫療市場規模將近4千億美元。近期美商輝達投資科技生物商影響,以AI技術協助在藥物探索上的速度,使得AI智慧醫療市場再度受各界,高度矚目。這股AI結合生醫的熱潮,業者紛紛透過相關技術為自己開創在智慧醫材市場的價值。

在精準化、智慧化醫療引領下,下世代創新醫材產品或服務皆陸續問市,為了因應技術的提升,於2022年《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中納入再生醫療、精準醫療以及數位醫療等領域,雖將帶動醫材產業發展與升級,但伴隨而來的資安風險也為各界所關注。醫療照護組織採用新興技術以填補成本、可及性和醫護人員短缺等相關缺口。 隨著技術的進步,也帶來了新的挑戰,特別是在資安方面。隨著越來越多的醫療設備連接到互聯網,保護患者的數據安全變得至關重要。此外,全球化的供應鏈也意味著任何地區的問題都可能影響到整個產業,因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對《醫材網路安全相關管理法規》已於2023年10月公告上路,對台灣智慧醫材後續發展值得留意。

   AI技術可以簡化行政流程、提高醫療服務品質,並為智慧診斷和個人化醫療照護方案提供支持。全球醫療照護機構面臨的醫護人員短缺是一大挑戰,提高薪資、改善工作環境、利用技術處理行政事務等措施有助於解決這一問題。

在高階醫材方面,3D列印在醫材領域的發展逐步純熟,相較於傳統醫材可以更有效率且較少量的生產,更能滿足個別病患之需求,整合大數據的高階智慧影像醫材則為臨床醫學市場上的新亮點。為了在市場上取得先機,業界間的併購或跨領域的策略聯盟情況大增。透過策略聯盟共同開發出的高值化醫材產品,將藉由取得海外國家的認證,進一步推動海外市場產品或銷售通路的佈局。

    近年來在疫情的推波助瀾下,加速了醫療產業轉型的腳步。其中,結合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的智慧醫療已是生技、科技產業聚焦的重點領域之一。醫療照護機構從提供傳統醫療服務擴展至全方位的社會照護,塑造永續未來。永續已成為醫療照護產業發展的關鍵考量因素。打造永續供應鏈、減少整體價值鏈的浪費等策略有助於實現永續發展。據統計全球智慧醫材市場在2028年底將成長至701億美元,而醫療器材軟體(Software as a medical device;SaMD)市場更是熱議的焦點,根據國際財經媒體「環球通訊社(Global Newswire)」引述市調單位Industry Research指出,SaMD的全球產值在2021年為10.48億美金,並預估2028年產值達到101.9億美金,預估期間複合年均增長率為38.39%;另根據國際財經媒體「美通社(PR Newswire)」引述市調單位Fact.mr指出,SaMD的全球產值預估在2022年為止達到11億美金,並預估2032年產值達到54億美金,期間複合年均增長率約16.7%。看好智慧醫材未來的發展,科技業與生技業整合內部資源,開發多項AI相關應用產品與服務投入智慧醫療產品與服務,並藉此拓展海外市場,取得先機。

展望未來,醫療器材產業預計將繼續快速成長。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加,對於高質量醫療器材的需求將持續上升。此外,新興市場的發展也為產業帶來了新的增長點。企業需要不斷創新,以滿足市場的需求,同時也要確保產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