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電燃氣產業鏈簡介
油電燃氣產業鏈簡介
油電燃氣產業可區分為天然瓦斯供應業與加油站業。瓦斯是指一般大眾對氣體燃料的通稱,目前一般家裡廚房用的瓦斯,有液化石油氣(或稱桶裝瓦斯)英文縮寫為LPG(liquefied petroleum gas)及天然瓦斯(或稱都市瓦斯)即液化天然氣,其英文縮寫為LNG (liquefied natural gas)。液化石油氣係由原油煉製或天然氣處理過程中所析出的丙烷與丁烷混合而成,在常溫常壓下為氣體,經加壓或冷卻即可液化,通常是加壓裝入鋼瓶中供用戶使用,故又稱之為液化瓦斯或桶裝瓦斯。LNG在液化過程中,已將硫、二氧化碳、水分等除去,因此燃燒時不會因硫分造成對空氣的汙染,是一種乾淨清潔的能源,並具有很高的熱值。而天然瓦斯供應業係屬氣體燃料供應業之一環,其氣體燃料供應業即以管線供應用戶天然氣或石油氣之行業,目前生產液化石油氣有中油和台塑。
天然氣又被稱為天然瓦斯,是一種主要為甲烷組成的氣態化石燃料,由瓦斯公司敷設管線供用戶使用,故又稱導管瓦斯或自來瓦斯,主要存在於油田和天然氣田,也有少量出於煤層;天然氣為自然生成於地層內,蘊藏在地下約3,000-4,000公尺之岩層中,係古生物遺骸長期沈積地下,經慢慢轉化及變質裂解而產生之氣態碳氫化合物,這種氣體被稱作生物氣體。當甲烷液散到大氣層中時,將是一種直接促使全球變暖的溫室氣體,但經過有效的處理之後,就不再是一種汙染物,變成是有用的再生能源。天然氣具有無色、無味、無毒之特性,因此政府規定必須增加添加劑利於嗅辨。天然氣是極為方便、高效率的燃料,可減少二氧化碳之排放,其熱質穩定,使用方便,在工業上符合環保要求,因此運用相當廣泛。液化天然氣係為使天然氣便於運輸,將天然氣田生產之天然氣,先經淨化處理,再經一連串超低溫(-162̊ C)予以液化,即可以天然氣船運抵液化天然氣廠後,再將液化天然氣轉為汽態天然氣,透過大口徑地下輸氣管線供予瓦斯公司。臺灣地區之自產天然氣數量極為有限,台灣天然氣進口比例,分別是澳洲約32%、卡達約25%、俄羅斯約10%。國內天然氣產製流程係由臺灣中油公司進口液化天然氣,置入地下儲槽,以超低溫、常壓方式儲存在十萬立方公尺之保冷儲槽,再利用氣化器將液化天然氣轉化為氣態天然氣,透過大口徑地下輸氣管線以管線輸送至各瓦斯公司,瓦斯公司經壓力調整及加臭處理後,再以管線輸送至各家庭用戶;而臺灣中油公司除提供天然氣予各瓦斯公司外,亦有供應大型工業用戶。台灣在110年天然氣銷量約255.6億立方公尺,較109年成長8.5%,主要以台電62%為主,其次民營電廠17.1%、公用天然氣事業14.3%、工業用戶6.4%以及汽電共生0.3%。依據政府能源轉型政策,2025年燃氣發電占比將達50%,估計全國天然氣需求量至2025年將增加至2,490萬噸。
目前國內天然瓦斯供應業仍屬於特許的行業,依「天然氣事業法」規定,各瓦斯公司在所經營的市場上不得重疊設置管線且不得跨區經營,故此行業具地區性獨占事業特性,各業者均能維持獲利營運狀況。目前台灣現有2座LNG接收站,政府計畫未來將有5座LNG接收站,屆時天然氣可滿足該年度用氣需求,以達成燃氣發電占比50%目標。
加油站業提供汽油、柴油等的零售,目前我國約有2,501座加油站。根據「加油站設置管理規則」規定,加油站係指備有儲油設備設施及流量式加油機,為機動車輛或動力機械加注汽油、柴油或供給其他汽油、柴油予消費者之場所。其營業項目包括汽油、柴油、煤油及小包裝的石油產品,汽機車簡易保養、洗車、排污檢測服務,另在符合相關規定下亦得兼營便利商店、停車場、汽車定檢等服務。
加油站屬於油品市場下游行業,故受到政治情勢、經濟景氣及油價走勢所影響;當經濟穩定成長,換車潮的提振,將有助於加油站業者油品銷售;若經濟衰退導致油價走跌,購油成本降低,則有利於加油站營運;但當景氣低迷且市場呈現通貨膨脹時,油價處於相對高檔,民眾因實質購買力降低,減少交通支出,則不利於加油站行業。
目前石油仍會是使用最廣的燃料,雖然綠能是趨勢,但現實總是跟不上理想。2022年因烏俄戰爭導致歐美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因此俄羅斯通過北溪管道減少供應,俄羅斯石油也在海上船隻之間進行轉移,在地中海、西非外海和黑海轉運往中國大陸、印度與西歐。又俄羅斯採取降價供應,印度成為俄羅斯石油流通的關鍵樞紐,進口量飆升至每日80萬桶;而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比一年前飆升55%,達到創紀錄水準,俄羅斯重新成為中國的最大石油來源,沙烏地阿拉伯則是中國石油第2大供應國。歐洲正在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長期依賴,因俄羅斯原油產量佔全球12%,出口量占全球貿易量12%,其中50%輸往歐洲,天然氣供應歐洲近30%;而2022年下半年,寒冬來臨歐洲更需要石油與天然氣,而G7及其盟國為了阻止莫斯科從石油出口中獲利,已設置俄羅斯出口原油價格上限一桶60美元,主要是支持全球能源市場的穩定,並盡量減少俄羅斯侵略戰爭的負面經濟溢出效應,因此簽署的國家只被允許購買以價格上限或低於價格上限出售的海上運輸的石油和石油產品。但中國和印度作為俄羅斯石油的大買家,並沒有支持西方的限制俄油價格的舉動,且OPEC+將維持產量目標不變,亦即減產全球日均石油需求 2%,因此限價令只會加劇全球能源市場的動盪,並不會對減少俄羅斯石油收入有影響,雖然許多國家正積極尋找其替代品,但煤炭體積大,運輸成本高,資源轉移的成本更高,在石油和天然氣行業亦是如此。
根據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表示,2022年全球石油需求預估將年增255萬桶/日,至9,956萬桶/日;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預估將年增225萬桶/日,至1.018億桶/日,石油需求增長的動能主要來自於中國大陸,中國為全球第二大的石油消費國,隨著防疫限制放寬的影響,雖然2023年景氣走緩,但中國重啟開放、航空業復甦、原油需求提升,在供應有限且需求復甦的情況下,估計油價每桶將可達到100-110美元之間。
當前綠色經濟當道,低碳環保與節能減排已成為大家關注的條件下,而天然氣因燃燒熱值高、大氣排放物少、能源利用效率高、價格有競爭力等優勢而成了首要之選;又天然氣廣泛應用於各個工業部門、電力生產、居民生活、商業、交通運輸等行業,並作為優質的化工原料,隨着科學的技術進步,天然氣朝向清潔高效利用領域發展且不斷優化當中。
高油價致使美國頁岩油產量起飛,美國受到頁岩油與頁岩氣的大量生產與其他能源政策的影響,美國進口能源比例直線下降,頁岩氣將使美國成為天然氣出口國。美國從能源進口大國轉變成為能源自給國,甚至成為能源輸出國。也因此影響了油價,中東的重要性將下降。過去10年,美國頁岩油業者為了快速擴產,背負了龐大虧損,加上節能減碳也讓鑽油業蒙上一層灰,但烏俄戰爭推高油價,也給美國頁岩油業者收入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增長。頁岩油革命改變了石油產業的生態,頁岩油的開發經費低,從開挖到產出的速度快,雖然風險高且很快就枯竭,長期總體計算下來,不見得一定比傳統大型計畫划算,這也是頁岩油產業發展的起步階段時,幾乎都是中小企業在衝刺,大型石油公司裹足不前的原因,但也因充滿彈性更適合政治不確定性高的年代,鑽井裂岩賺筆快錢,沒幾年就枯竭了。目前各國政府為了減輕對俄羅斯能源依賴,過去為了生態、減碳等原因處處刁難離岸鑽探計畫,如今態度全面改變,大開綠燈,都希望自家的海域能有更多自有能源。
頁岩氣是沉積岩的一種,由礫石、砂礫、泥粒或生物遺體,經過千百萬年沉澱,堆積而形成的岩石。頁岩氣是指存在於頁岩縫隙中的天然氣,當頁岩在形成過程中受到擠壓,出現變形、移位時,頁岩便會產生縫隙,只要地理條件合適,便可積存天然氣,成為以甲烷為主要成分的頁岩氣。頁岩氣屬於非常規天然氣,屬於新能源的一種,為傳統能源之外的清潔能源。非常規天然氣與常規氣的分別在於開採方法與技術不同,常規氣可開採比例只有20%-40%,但非常規天然氣可達到80%,因此投資開發新能源可享有更大的經濟效益,也因美國在頁岩氣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天然氣產量大增,讓天然氣發電成本降低,而美國可以使用便宜又大量的天然氣發電,全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資源優勢。隨著中國建構低碳清潔能源,安全高效率的能源系統轉型與目標,未來中國的能源需求也將逐漸以天然氣取代原油。
中國目前也是全球天然氣消耗量第三名,僅排在美國和俄羅斯後面,但由於中國內部的天然氣供給無法趕上需求,因此中國約40%的天然氣均仰賴進口。而全球前三大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國為卡達、澳洲、馬來西亞,此三個國家的產出約佔全球需求的60%。目前亞洲是全球天然氣成長最快速的市場,而中國政府為改善空汙問題,減少燃煤、推行潔淨能源,因此中國天然氣進口量已成為全球最大進口國。
隨著氣候快速變遷、全球暖化劇烈,《巴黎氣候協議》主張各國政府應減少碳排、調整能源配比,以逐步朝向100%再生能源發電的綠色未來。因此天然氣被視為最佳橋接能源,而臺灣能源自給率只有4%,對液化天然氣的需求非常大,目前全球液化天然氣(LNG)進口量最大前五國是日本、中國大陸、韓國、印度、台灣。也因臺灣自產能源缺乏,高達98%的能源必須仰賴進口,天然氣主要仰賴進口,再透過中油產製出液化天然氣;台灣每年進口的天然氣八成都用在發電,是台灣的發電主力。隨著全球在能源轉型趨勢下有『2050淨零碳排』共識,因此天然氣對台灣只會愈來愈重要。台灣也計畫將燃氣發電佔比調升至50%、燃煤降至30%、綠能提高至20%,以完成2025年非核家園之能源轉型目標;但台灣天然氣幾乎全仰賴進口,若要提高燃氣發電配比,勢必要增加氣源購置,並確保天然氣的來源能穩定輸入。目前歐盟、美國、澳洲、日本等國家都在積極開發有關”氫”的相關技術,希冀搶攻下一世代的氫經濟,尤其在天然氣發電裡加入10~30%的氫,可有減碳效果。目前全世界都在做再生能源轉型,未來缺電危機恐怕全球都無一倖免,而台灣在能源轉型的腳步也需再加快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