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產業面
個體公司面

上游
中游
下游
本國上市公司(5家) 三洋電 大同 燦星網 亞弘電 天瀚
外國上市公司(3家) 淘帝-KY 日成-KY 金麗-KY
本國上櫃公司(3家) 滿心 光隆 關中
外國上櫃公司(2家) 宏太-KY 泰金-KY
本國興櫃公司(1家) 床的世界
創櫃公司(4家) 生態綠 元皓 頂豪 宥盛
共18家

貿易百貨業主要是貿易廠商引進國內外商品至國內市場銷售,而百貨業則是零售的根本,其利用賣場通路進行多種商品的銷售與服務,如化妝品、成衣服飾、日常生活用品、五金用品、鍋具、生鮮食品及飲品、文具圖書、家具寢飾等等。貿易百貨業的上游為製造商,提供下游各類零售通路銷售所需商品;中游則為貿易商、代理商與經銷商,透過這些公司代理國內外的商品再販售至零售通路;貿易商是提供較多的產品及選擇給客戶,可提供的市場服務較多元化;而代理商是代企業打理生意,賺取物品銷售的佣金。經銷商則是具有獨立的經營權,擁有商品的所有權(買斷製造商的產品/服務),獲得經營利潤,且有多品種的經營。而下游則為零售通路業,零售是由生產者到消費者的產品營銷活動的個人或公司,他們從批發商、中間商或者製造商處購買商品,並直接銷售給消費者,是最直接面對消費者並且以提供銷售服務為主。

一、上游:

貿易百貨業上游製造商生產產品類別廣泛,舉凡食衣住行育樂等各類商品都涵蓋在內,製造商又稱為生產廠商,指創造產品的企業。一般而言,百貨業的業績銷售好壞深受景氣影響,在景氣不佳的情況下,上游製造業的好壞全需仰賴下游零售百貨業的銷售狀況而定,因此百貨業的消費力經常成為觀察臺灣內需景氣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民生消費必需品是日常生活所需,較不受景氣好壞的影響。

二、中游:

貿易商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跨國交易雙方的中介者,從事有形貨物的交易、交換或買賣行為,或是無形的勞務、專利技術及品牌之間的交易。代理商主要為代理國內外品牌產品進出口,協助企業將產品銷售出去,賺取代理銷售的佣金;此外也提供交易媒介及市場資訊,協助產品供應商在產品設計或是行銷策略上的調整,對產品的品質亦需要掌控,同時要對財務資金進行操作,以使供應商得以收取貨款,經銷商主要負責通路的經營,直接面對客戶進行銷售的業務。

拜科技應用的進步與多元,消費者需求轉變,過去傳統的銷售模式已逐漸由各種新型態的商業模式取代,而創新且多元化的商業模式興起後也瓜分了傳統零售商場,甚至顛覆既有傳統零售市場的遊戲規則,零售市場陸續有諸多創新且多變的模式產生。

電子商務興起後,網購平台已完善,尤其網路購物與行動購物交易活絡,社群媒體、網路購物商城與購物App,網紅經濟已成為各種品牌的重要銷售通路,網購業者是24小時全年無休的消費服務,比實體銷售業更受消費者青睞。目前國內外電商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實體零售通路如寶雅、全聯、全家、統一超商、屈臣氏、康是美等,推行線上線下以鞏固城池;而新冠疫情後宅經濟已成常態,零售賣家更利用社群媒體Line、Meta、IG、抖音、小紅書等通訊軟體銷售商品,網購宅配到府以及外送平台uber與foodpanda成了民眾首選,網購帶動電商產業蓬勃發展,民眾的生活消費習慣逐漸以宅經濟為主軸。

電商已從線上走到線下,而傳統的「線下」產業進而開始「上線」,透過自媒體Meta、IG、LINE、App、YouTube、抖音、小紅書等媒介直接將線上線下做虛實整合。電商利用平台為商家和消費者提供交易、支付、物流等全方位支援與服務,因此平台與商家的依存度越來越緊密;社群軟體已成為大眾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消費者在社群網站分享個人生活、體驗、以及消費或使用商品心得,商家也利用社群媒體、虛擬實境(VR)、增強實境(AR)、網紅直播等新興平台與創新技術吸引消費者下單;自媒體時代,人人當可當網紅,根據Influencer Marketing"s Hub預計,2024年底網紅行銷的市場規模估計會達到240億美元,即使經濟環境不景氣,網紅行銷仍持續成長,且多利用Meta、IG、Youtube三大社群平台,而抖音讓短影音成為主流,很多企業主也逐漸願意投資預算請網紅代言,且許多企業將大比例的預算用於網紅行銷的趨勢不斷成長,而伴隨著人工智慧(AI)和機器學習(ML)盛行,有超過60%的企業計畫運用人工智慧或機器學習進行網紅活動。

而新興的智慧零售OMO(online-merge-offline)時代來臨,企業為搶攻新零售市場,提升顧客消費體驗,優化官網且串接多元化金流與物流、整合線上線下會員、增加商品及行銷活動資訊,將「線上導流」與「線下轉換」相互結合,提升消費者「吸睛程度」,利用大數據預測行銷趨勢、分析消費者行為和判斷庫存量,並且利用科技軟硬體以互動行銷裝置吸引消費者駐足、科技感應紀錄各商品消費者拿取的比率、電子標籤更新商品及行銷資訊與相關感應軟體以加速結帳流程,達成導入智慧設備實現「智慧新零售」,以提升消費者的新體驗。

三、下游:

零售通路業類型可概分為一般連鎖式便利商店、3C賣場、百貨公司、直營門市等,零售商是指把商品直接銷售給最終消費者,以供應消費者個人或家庭消費,零售商處在商品流通的最終環節,直接為提供服務予終端消費者。一般連鎖式便利商店主要銷售食品、飲料、日常用品等一般生活所需商品。3C賣場主要銷售電子資通訊產品及零組件。百貨公司提供各類專櫃品牌商品銷售通路服務。直營門市主要銷售自有或代理品牌商品。

網路崛起後,百貨業的實體零售業面臨巨大挑戰,消費者習慣也產生劇烈改變,比起去實體店面購物,消費者更喜歡待在家裡滑手機買東西。不管百貨公司或是outlet、量販店等購物商場,全都致力於App會員開發,透過App、LINE POINTS、電子支付錢包等均可直接得知顧客需求的大數據,並進而利用精準行銷,讓會員可以在App上一站購足。 

百貨公司一直是現代人休閒娛樂的重要場所,舉凡逛街購物或是品嘗美食,目前全台平均每8.8萬人就擁有一家百貨公司,密度相當高;而百貨公司主要集中在都市為主,隨著人潮越來越多,超級戰場信義區就有十四棟百貨公司,是全世界百貨公司最密集的區域。而電商搶市的確讓許多實體店家與大型百貨商場經營上變得艱困,但百貨公司提供的「親身體驗」優勢是網路平台無法取代的。

 過去零售業分兩種就是做實體與做電商,但隨著時代趨勢變化,新的商業模式包括「實體電商」與「電商實體」興起,根據美國零售資料庫顯示94%消費者開始重返實體商店,以及三分之一以上的消費者表示不信任「只經營電商」的品牌,因實體店可提高品牌知名度,也能提升顧客的信賴感;目前全球消費者的購物板塊有重新移回實體的趨勢,且電商品牌開實體店蔚為風潮。顯見零售業從過去實體為王,而電商崛起後到疫情期間為高峰,如今人潮又回流實體店,甚至電商品牌也順應朝向實體店面布局。

隨著百貨公司人流回籠,營收屢創新高百貨、餐飲等服務業的平日或假日來客數也出現大排長龍,業績成長,雖然高通膨、升息與地緣政治等因素可能使百貨業運營充滿變數,但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應用需求強勁,帶動股市大漲以及房地產大漲,台經院預測2024年國內經濟成長率為3.29%,經濟成長模式呈現內外皆溫,也讓百貨業恢復人氣。加上百貨業更進行線上線下整合,除了擴展銷售場域外,塑造不同凡響的「體驗」,讓「實體空間」更能吸引人,增加來客量,也在實體商場奠定深厚基底下進一步延伸線下的相關服務,朝向服務與新潮多元商品而努力。

不管景氣好壞,台灣新的百貨與商場總是一直在開幕,可見百貨業可創造更高的價值,據統計,2024年下半年有台北大巨蛋Sogo、信義區的統一Dream Plaza計畫年底開幕、三井Lalaport南港預計下半年、台南誠品預計2024年底~2025年初。

   而根據經濟部統計,2023年百貨公司營業額超過100億的商場百貨中,台中新光三越258億元的高業績蟬聯全台第一;第二名由台北101購物中心220億元奪下,台中大遠百則以214億元排名第三。復興SOGO約198億元排第四名,新光三越台南西門180億元排名第五;漢神巨蛋以172億元居第六名。此外,近幾年暢貨中心(outlet)崛起成為新百貨模式,又兼具購物、美食、休閒與娛樂觀光等複合功能,更成為百貨商機的新藍海。

    零售通路與大賣場以銷售民生消費必需品為主,賣場的售價相對較百貨公司便宜,也較不受景氣影響;隨著餐飲的吸金快速,大賣場也仿效百貨公司打造精緻餐飲美食區,藉由購物後可順便用餐來吸客,而民眾最擔心用餐與點餐大排長龍,因此量販店美食街也利用新興科技導入線上預約點餐的App服務,透過與行動支付品牌合作,消費者在抵達美食區前,可先利用手機完成線上點餐與付款,到店後即可取餐或入座。

隨著便利商店快速展店、超級市場經營社區開發,以及網購盛行,影響了量販店的銷售業績,致營業額些微下滑,台灣的零售業也出現些微變化,大型量販店因建置成本高,佔地面積大、土地取得不易,加上台灣走向少子化,家庭人口數減少,因此大包裝商品需求下降,而為了搶進社區消費商機,量販開始超商化、超商也開始量販化,2023年量販店營業額有2437億元,雖較2022年小幅衰退2.2%;目前因各大量販業者積極拚轉型,零售市場也跟著出現大變小、小變大的趨勢,增加生鮮、手作熟食以及走入在地的生活圈接近顧客,期望能持續開拓新藍海,以目前的趨勢是量販、超市和超商界線逐漸趨於模糊。

而量販業者也與科技廠商一起打造智慧零售概念店,應用雲端、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科技,尤其AI的興起,帶來零售業的新興整合應用,透過AI系統的自主學習、預測和操作能力,改變演算法在零售的概念,包括需求預測、個性化、社群媒體分析、對話式商務和欺詐/威脅檢測,加上AI可以運用演算法減少大量進貨的浪費,並通過最合適的技術降低產品退貨率。許多業者也利用AI進行更多型態的行銷與銷售,預期發貨、個性化報價和智能零售業務應用程序等新功能;AI在提供高度準確的產品推薦和藉由自動化提高效率的潛力,成為現代零售商的重要工具,顯示AI正在重塑零售業的新變革。

 便利商店販售的主要是以食品為主的便利性商品,目的是要滿足消費者的即刻所需;一間便利商店內的產品約3,000種品項,目前台灣的超商已發展成異業複合門市的概念,以及擴展物流服務,營業額屢創新高,其成長動能更甚於百貨公司,國內主要連鎖式超商包括7-ELEVEN、全家、萊爾富、OK超商等總數超過13706家,平均每1703人就有1間便利商店,密度僅次於南韓,2023年便利商店的營業額高達新台幣4126億元,連14年創新高,單店營業額更一舉突破3000萬元大關。

 超商已成為國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消費通路,目前國內超商業者已從商品差異化,發展到提供創新服務,舉凡代收、票券、儲值等各種服務,又結合藥局、生鮮超市、餐飲、咖啡廳、洗衣逐漸走向複合式商店外,打造成餐廳、咖啡廳以及主推鮮食、熟食多樣化,借由通路實力搶占餐飲市場,提供外食者更便利、選擇更多元的用餐環境。又看準消費者對於日常生活用品高度需求,超商與超市都紛紛推出「隨買跨店取」服務,讓消費者能夠用更低的價格買到使用頻率高的商品,也推出訂閱服務,讓民眾可以買更多省越多,此外,台灣超商也結合在地化,就算不買東西,也要進去逛一逛的全球特有「台灣模式」,因其有充滿人情味的懷舊柑仔店的味道。

   目前超商雙雄對於門市積極且不斷地創新商業模式,且不斷打破市場已飽和的定律,目前仍積極落實會員經濟,利用點數經濟來吸引忠實顧客,超商龍頭統一超利用open point App增加會員黏著度,並整合旗下支付工具(OPEN錢包、icash2.0、icash Pay)的使用頻率,帶動非現金支付交易,開拓集團旗下16大通路可以使用open point App整合相關功能,且依據商圈的特色,開設多元型態的複合店,目前複合店數超過1,000家,讓超商內有書店、燒烤專櫃、菓子屋或藥妝店等等。針對科技的應用,統一超商也開出六家「未來超商」可以使用自助結帳,應用多種科技技術,包括影像辨識、臉部辨識、RFID智能標籤、手機自助結帳、AR擴增實境、VR虛擬門市等技術,科技感十足已吸引顧客前來體驗。

全家在會員點數經濟也經營相當成功,推出全家優化訂便當、網購寄取貨服務,推出快行動、懶商機、綠生活,導入首創的App訂便當、餐食智取櫃等零接觸服務;推出首創全智能「EC雙溫寄取櫃」,無論常溫或冷凍包裹的寄貨、取貨都可以在智能櫃上完成;也佈局數位投資,推出全盈+PAY;而隨著綠能減碳,回應永續環境的理念,設有咖啡杯租借循環站;也推出「FamiSuper選品超市店」,朝向超商大型化模式發展,目前共七家的選品超市,提供超過3,500項商品,近500款即食調理冷凍品、生鮮食材等,同時與玉美嚴選、永豐餘、天和鮮物、究好豬等品牌結合,鎖定居家自煮與家庭的需求。再者,全家結合電動車充電服務,朝向打造移動電力供應圈的方向前進。目前全台便利商店飽和度已高,因此全家積極進行跨業結盟,以開拓更多服務,強化客源忠誠度與黏著度。

未來,零售商將具有傳統收入與新興模式兼具,如餐飲外送、訂閱、租賃、轉售等,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消費者。而新零售的概念將會結合線下與線上整合方式,加上物流、大數據、雲計算、AI與人臉辨識等創新技術,以實體門店、電子商務、大數據雲平台、物聯網為核心,利用物聯網蒐集大數據資料分析店內購買行為,以更精確跨越數位化鴻溝、徹底掌握數位化購物行為,且實現商品、會員、交易、行銷等數據的共融互通,提供顧客跨管道、無縫接軌的新體驗。貿易百貨業為仰賴消費需求成長的產業,和國家經濟成長有密切關係,期盼零售業者順應消費趨勢的改變,持續開創新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