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產業鏈簡介
金融產業鏈簡介
金融業可以概分為金控業、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期貨業、租賃業。
金控業旗下子公司包括銀行、壽險、證券、投信、投顧等事業體。金控各子公司間在業務上既獨立亦相互合作,如銀行除傳統存放款業務外,亦可藉其實體銷售通路,銷售來自壽險、證券、投信之商品,並由證券、投顧提供相關銷售資訊,而各事業體亦可在獲得客戶同意下相互轉薦,擴大服務的多元性。
銀行業主要從事存款及放款業務,因國內放款利率價格競爭激烈,加上長期低利率環境,國內銀行存放利差幅度始終有限,因此國內銀行業近年來積極發展財富管理業務,其銷售商品主要為基金與保險,基金業務與股市高度相關,保險業務則受到利率水準影響,當利率走升時,通常保單銷售狀況就較佳。
2023年俄烏戰爭持續、物價上漲高通膨壓力罩頂,加上聯準會升息快速,又歐美中小型銀行危機事件雖已控制,但貨幣緊縮政策產生的經濟衰退正在發酵,消費者購買力下降,各國製造業活動明顯放緩,也讓金融風險有所上升,使得全球景氣籠罩在低迷的氛圍裡。
美國自2022年以來已升息20碼,但2023年6月美國暫停升息,我國也跟進暫停升息,因此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及短期融通利率,分別維持年息1.875%、2.25%、4.125%,自2023年6月16日起實施;央行預期2023年經濟成長率(GDP)為1.72%,CPI及核心CPI年增率預測值為2.24、2.38%。我國央行暫停升息對於房價、物價的影響都有限,但對於股市則算是利多,尤其目前央行的貨幣政策基調依靠經濟數據來決定,仍顯示緊縮,只要通膨沒有回復到2%以下,2023年下半年不排除持續升息的可能性。目前國內的通膨主要是供需問題,尤其是勞動需求、缺工問題,不過較有僵固性的服務類通膨如餐飲、房租等,雖是僵固性但供給需求平衡之後,通膨就會降低。
雖然美國升息後通膨有降溫,但美國的通膨仍處於相對高檔,相關經濟數據、民間消費力道都還是相對強勁,因此Fed透露2023年下半年還有2次升息可能;而台灣在歐美主要國家大幅升息的情況下,2023年第一季起出口衰退,估計2023年下半年出口貿易表現不佳、投資表現顯示衰退的可能性仍高;而中國整體的消費、投資、出口力道也是薄弱,顯示全球經濟呈現停滯狀態。
全球通膨加上美國升息的影響,長期恐會讓全球經濟降溫,企業獲利成長趨緩,但國內十四家金控2023年前5月累計一共賺進1356.41億元,其中金控雙雄之一的富邦金,累計前5月獲利超過256億、EPS超過2元拿下雙冠王,國泰金則是以5月獲利39.6億拿下單月獲利王的稱號,唯獨新光金出現虧損情形。2023年整體金控共獲利1356.41億元,雖仍輸2022年同期,但2022年因防疫保單之亂震驚台灣金融圈。在升息效應帶動下,我國金融業寒冬已過,2023年下半年銀行業各表現應可持續穩健向上。
新冠疫情後,零接觸的消費模式已然成型,推升行動支付交易金額大增,根據統計有高達九成的受訪者使用過行動及電子支付工具,使用頻率以Line Pay、悠遊卡、Apple Pay、街口支付及台灣Pay居多。疫情促使消費者避免接觸、減少使用現金,根據調查顯示,每兩人就有一人即使是200元左右的小額消費都會選擇數位支付,因此連鎖超商等小額支付場景將成支付必爭之地,可見無實體現金交易已成為廣大上班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隨著數位金融時代來臨,金融業者發展金融科技以提升競爭力,疫情著實改變了整個經濟環境,尤其使用金融服務的方式,人們更快速地接受科技金融如行動支付、機器人理財、KYC、智能客服、作業流程自動化等技術的發展,主要原因是疫情營造出來的全球不確定性,讓人們更傾向將資金移轉至認為更安全的帳戶或金融機構,而金融機構也具備足夠能力提供疫情後所需要的精益營運模式與架構。尤其過去傳統銀行的模式將無法單獨存在,金融業者必須彎道超車加速布建數位化以迎接科技金融帶來的新契機,因為FinTech的創新將可迎來報復性成長。
國內進入純網銀時代逾兩年,目前國內三家純網銀分別是Line Bank、樂天國際商銀行以及將來銀行三家,純網銀沒有實體銀行,消費者透過網路、手機APP就能享受實惠金融服務,在為了搶客的前提下,純網銀業者提出許多優惠方案吸客,但隨著客戶數持續成長,每月虧損金額亦相當高。根據統計,2023年前4月將來銀行稅前虧損3.89億元、LINE BANK稅前虧損5.14億元、樂天銀行稅前虧損2.18億元。因此目前純網銀業者都持續縮減消費回饋、降低優存利率以減少虧損。
純網銀之商業模式,也發揮鯰魚效應,對實體金融機構產生影響。目前傳統銀行已在發展數位銀行等網路金融服務,有些銀行已將部分流程全部數位化類似純網銀,這也是純網銀帶來的刺激結果。尤其純網銀優惠不斷,也讓數位銀行動起來,提供高利存款、跨行轉帳和提領免手續費、服務優惠的行銷優惠等誘因以吸引年輕人。
保險業主要經營人身保險業務,包括壽險、醫療險、癌症險、重大疾病險等各種險種,針對不同的需求而有不同的保險商品種類提供給需要的人來投保。2022年因為防疫保單風暴,防疫險理賠破2,600億元,加上股債雙跌,國內共有七家保險公司資本不足,其中五家產險公司是資本嚴重不足,即淨值已為負數、或資本適足率(RBC)低於50%,必須立即增資。為了循序漸進導入ICS,金管會修正傳統型保單利率風險資本計算方式,採每年拉高利率風險倍數做「加壓」,金管會宣布2023年上半年壽險業資本適足率的計算標準,原定利率風險加壓政策確定再往後延一年,加壓倍數維持與去年相當,但2024年則會拉升,整體壽險業2023年6月底的RBC可拉升近十個百分點,降低壽險業的增資壓力。
金管會針對投資型保單也祭出六大新規,為避免保戶承受過高風險,先前已明定投資型保單不能連結至國外槓桿型及反向型ETF,本次修法新納入不能連結至國內槓桿型及反向型ETF,及投資標的不得為非投資等級債券基金、新興市場基金等,已於2023年7月1日上路。新制上路後恐會壓抑投資型保單買氣,年年配息、投資滿周年就有加值給付、高收益等都會受到衝擊,先前市面上銷售的投資型保單,若不符合新規範,保險公司就必須要改版後再重新對外銷售。
隨著數位網路的發達,金管會也拍板開放國內純網路保險公司的設立,純網路保險公司與現行一般傳統保險業者最大差異是沒有業務員或通訊處,從民眾投保、核保、理賠到保單管理,完全透過線上完成,民眾只要透過手機即可完成。但純網保的三大核心競爭力則是場景、流量與生態圈,需具有獨家與寡佔的優勢,若單靠產品差異化很快會被傳統保險公司淹沒,只有透過場景掌握的生態圈才不易被取代。純網保主要是要迎合年輕族需求,亦可大幅減少資本、保戶不用親簽或到公司投保,雖目前國內外保險公司持觀望態度,但也是讓保險業者了解競爭壓力及競爭者在哪裡。
疫後讓「零接觸」、「遠距」等應用崛起,帶動產業數位化提升,新興應用必然伴隨著相應的風險,目前政府已宣示將資安產業納入核心戰略產業,數位化與科技化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保險科技將是一個重要趨勢,保險業者陸續布局數據分析與AI應用模型,以期達到自動核保與理賠之效益;未來台灣保險科技的發展模式,銷售通路將愈趨數位化、服務會更以客戶為導向;而技術應用方面,目前「保全/理賠聯盟鏈」已正式開辦,因此預期AI及區塊鏈將會更廣泛應用在減少人力成本、改善相關作業流程,而物聯網興起也將翻轉過去的定價模式。
證券業經營業務涵蓋經紀、自營、承銷、投資信託、投資顧問等。目前國內證券業主要收入仍為經紀業務,國內證券服務機構高達上百家,競爭激烈;市場交易量多寡直接影響國內經紀業務收入。
2023年烏俄戰爭持續,加上政府升息、物價上漲導致通貨膨脹等因素影響,全球經濟情勢充滿風險與悲觀氛圍,高通膨讓消費者實際消費力道開始減少,企業營收獲利將壓縮;預估2023年下半年股市恐震盪盤整,雖有大選等因素,但投資股市宜小心審慎為宜。
隨著新興科技的進步,2022年美國有FTX的加密貨幣交易所破產,加上2023年國內imB借貸平台詐騙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加密貨幣在不法金流的高隱蔽性與流通性,一直是法治單位的頭痛問題。金管會作為虛擬資產主管機關,將訂定虛擬資產的指導原則,預計2023年9月會推出「納管虛擬資產交易平台業者」規範,由於各國都開始對加密貨幣產業進行監管,因此加密貨幣監管有其必要性,金管會也必須根據國際趨勢,滾動調整虛擬貨幣產業方針,包括上下架審查、資產分離、權益保護、資安等相關規範。
期貨業主要從事衍生性商品之期貨契約、選擇權契約、期貨選擇權契約、槓桿保證金契約等經紀買賣業務。期貨經理為一種新興的業務模式,係接受客戶全權委託從事國內外期貨交易,也就是俗稱的「期貨代客操作」。期貨經理事業並不負責保管委託資產,而是由保管銀行負責保管並代投資人開立期貨交易帳戶、管理委託資金、監督交易策略之執行、帳務查核等事宜,以確保投資人的權益。
2022年全球金融市場因通膨及升息影響實質經濟成長,期貨市場受惠避險及交易需求,表現相對穩健,臺灣期貨市場2022年全年交易量達3.84億口,較2021年略減少近2%,仍創歷史次高量;其中夜盤交易量持續成長,較2021年大幅成長59.3%,顯見夜盤已為盤後交易避險主要管道,充分發揮期貨市場之經濟功能。期交所2022年每股稅後盈餘6.95元,努力為活絡臺灣期貨市場發展而積極發展新商品,總計上市約300項商品,包括股價指數期貨類、股價指數選擇權類、個股期貨類、個股選擇權類、匯率期貨類、匯率選擇權類、商品期貨類與商品選擇權類等8大類商品,為國內股權類商品引進新市場動能,並提供投資者更多元的交易選擇。
租賃業主要的營業項目包括融資及營業租賃業務、分期付款業務、應收帳款業務及資金直接貸放等。資本租賃,係指企業需要機器設備時,與租賃公司簽訂租賃契約,由租賃公司購買,承租企業向租賃公司租下所需設備機器,按期繳付租金,租賃公司透過租金,回收墊付的資金及利息,承租人在租約結束後可以優惠價格或條件優先承購或續租。營業性租賃,係指承租人僅單純的支付租金取得使用權,租約期滿時承租人無優先承購或續租之權利。分期付款業務是由租賃公司提供資金,為廠商購買所需之機器或原物料商品,廠商依自身的還款能力,選擇適當期間攤還本息。資金直接貸放業務則是提供企業直接融資。
租賃業也經營不動產租賃、土地融資,素地、土地持分整併、都市更新收購土地、購地過戶,建商申請建照前之融資、成屋建物融資、法拍代墊融資、受益憑證融資、不良債權融資等,屬於金融周邊業務。國內主要的大型租賃公司均同時經營多種業務,部分中小型租賃公司則專營車輛租賃業務。臺灣中小企業是國內租賃業的主力客群,中小企業透過租賃公司提供資金融通,可享有更多可調度資金,省下購買、保固、維修設備的費用,大幅降低營運成本。
國內租賃業的滲透率一直在成長,租賃事業是國內中小企業資金融通的重要管道,且辦理企業融資也是主要營業項目,而隨著國內新興中小企業成長暢旺以及銀行無法滿足中小企業所有的融資需求,租賃業就成為關鍵的協助角色,因此承作金額將會持續發展且創新高。
整體而言,租賃業在承受比銀行更大的風險時,仍可以訂定價格轉嫁出去,使得高風險的客戶,不會因為風險高就借不到錢,這是國內租賃市場能夠蓬勃發展的原因。因應台商陸續回流設廠,國內資金動能充足,因此國內中小企業資金需求及設備投資動能佳,目前國內租賃業者在台灣、大陸及東協等主要營運地區將持續穩健成長,並持續積極耕耘當地市場,開拓發展契機。
國內租賃業者因靈活的產業佈局於2022年都繳出不錯的成績單,以中租、裕融、和潤為例,2022年營收、獲利都創新高,股利發放令人驚艷,中租營收高達866.08億元,年增20%,穩居租賃業之冠。
在全球通膨居高不下,銀行升息不止,經濟普遍衰退的情況下,租賃業者雖資金成本增加,業績表現仍然相當亮眼,目前國內租賃公司在經營本質及商品結構上可補足銀行服務不到的地方,甚至在授信流程及某些商品價格上已優於銀行。
隨著全球及台灣經濟不佳,過往高速成長、較高的貸放成數及經濟環境的挑戰,將導致租賃業發展延滯,尤其升息環境下,融資租賃業因資產和負債到期的不對稱會有較高利率風險,一旦市場資金緊俏成本上升,將侵蝕融資租賃業的利差,然而在分期攤還及新業務反映重新訂價下,升息的影響預估可望在2023年中逐步緩和。
台灣租賃三雄如中租、和潤與裕融挾豐沛資金優勢,除融資本業穩健成長外,也積極多角化投資拓展綠能領域的佈局,經營樣態有太陽能案場、創能、儲能、漁電共生太陽能裝置、電動車充電系統等相當多元化,可為營運創造金流活水。2023年由於經濟成長放緩,應收帳款成長速度也將相對減緩,企業的資本管理將可緩和未來即將面臨的資本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