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及航運產業鏈簡介
交通運輸及航運產業
運輸是一種衍生的經濟行為,運輸大多為了完成某些經濟行為,例如購物、上班、上學等需求而進行;而運輸主體與運輸工具在運輸路徑上產生的互動現象,即為交通現象。而交通運輸及航運產業可概分為貨櫃航運、散裝航運、貨運承攬、貨櫃運輸集散與倉儲、海陸空大眾運輸等五大類。
貨櫃航運主要以定期航線為主,所載運之物品多為工業製成品,標準化的包裝將貨品直接送至受貨人倉庫,途中不用拆裝貨,以降低作業時間,因此具有與全球消費市場高度連動的特性,一般以20呎櫃與40呎櫃為標準櫃,其運價是由各協會制定以及依市場狀況進行調整。貨櫃航運與航空運輸業對油價的敏感度相當高,舉凡運力平衡、油價走勢與附加費用之收取都是影響公司獲利的重要關鍵。
2020年上半年因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爆發影響,全球經濟大亂,商業活動停擺,國際油價也因為疫情的重挫,導致原油價格從年初的每桶約60美元暴跌至約19美元的低點,然而隨著疫情趨緩與經濟活動重起後,2020年下半年國際原油價格接連上漲到2020年以來最高價位,油價每桶接近50美元,主因是美國經濟刺激計劃的期待和對於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預期,致使忽略了目前仍嚴重的疫情,加上油量供應增加的影響,原先OPEC+會同意延長現行減產規模(即每日減少770萬桶產量)3個月,不過OPEC+最後達成妥協,決定2021年1月起每日減產720萬桶,亦即每日仍有額外多出50萬桶的供應量,雖然每日50萬桶的額外供應,對於供需平衡來說影響不大,尤其隨著疫苗研發傳出佳音,大家對於未來充滿希望,也讓油價呈現不理性的上漲,但疫苗甫問世,估計大規模的接種速度無法很快,加上時序進入冬季,歐美各國的疫情也逐漸有第二波復發的跡象,各國封城跡象再起,但隨著英國已優先批准開放疫苗的使用,整體態勢呈現樂觀,若接下來沒有更大疫情爆發,則預計油價可落在每桶45-55美元區間盤整。
而觀察近期海運運價一路飆漲,主因是歐美對亞洲進口需求出現「爆發性反彈」,讓貨櫃船運市場供需嚴重失衡,導致缺櫃缺船問題日益嚴重,也讓海運產業爆發搶櫃大戰,造成運價急劇上升。也因為目前航運市場缺櫃缺艙,無法討價還價,也讓船公司與攬貨公司營收與獲利都增加;第四季原屬淡季,但隨著歐洲和美國因聖誕節購物旺季出現網購消費激增的現象,加上疫情有再起之跡象,致使個人防護設備的進口需求增加,且英國脫歐引發囤貨潮,而零售商也希望能趕在年終假期前加緊補貨,因此呈現市場一櫃難求的現象。根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第三季亞洲運往歐洲的貨櫃量已比第二季增加20%,且亞洲運往歐洲的20呎乾櫃運價已飆升至10年來新高,顯示航運市場邁入榮景格局。
貨櫃海運一向被作為經濟先行指標,2020年上半年因疫情導致全球經濟活動陷入停擺,但隨著下半年疫情趨緩後貿易需求暢旺,也為全年貿易表現帶來樂觀跡象,尤其2020年第三季開始,疫情改變了海運結構,疫情因素,歐美各國改為居家上班,帶動了健身器材、除草機以及各式育樂用品的需求大增;當所有活動都發生在家裡時,顛覆了傳統想像,帶動宅經濟的爆發,隨著貨櫃航運供需吃緊,也改變了貨櫃運輸的整體結構。
目前全球造櫃廠都集中在中國,而2020年上半年因疫情影響完全沒有造櫃,因此即便運量增加,但無法迅速提升;加上之前貨櫃業者自發性調整、減少供給,運價反而維持在合理水準。而貨櫃航運已經低迷近十年,而隨著整體市場的需求增加,導致供給應接不暇,更是造成2020年下半年營運大爆發主因。又冬季疫情有升溫現象,也導致歐美港口與運輸物流都受到缺工影響,拉高貨櫃的調度困難度,因此前十大貨櫃航運公司相繼宣布全球各航線的貨櫃航運漲價計畫,尤其是歐美航線漲幅較大,貨櫃航運龍頭馬士基對客戶宣布2020年12月到2021年,針對遠東到歐洲冷藏貨櫃徵收新的旺季附加費,每TEU徵收1,000美元,每FEU徵收1,500美元,12月15日生效,而台灣2021年1月1日生效,旺季附加費徵收價格一樣,對遠洋航運相當有利。而自2020年以來,東南亞缐運價大漲363%、澳紐航缐上漲155%、美西缐上漲172%、美東缐漲82%、歐洲缐漲60%,估計貨櫃航運的前景可期,雖然油價有回升,但相較過去高油價時代,目前油價仍處於相對低檔,因此預期貨櫃航運業績可旺到2022年。
散裝航運以運載民生大宗物資與工業基本原料,如鐵礦砂、煤炭棉花及穀物、肥料等。一般而言,散裝航運業的傳統旺季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夏天則是淡季。影響散裝航運景氣的重要因素,除了天災,貿易傾銷法令、外交政策與油價都是影響散裝航運景氣的重要因子,散裝船運價指數為影響業者獲利的重要指標,依船型的不同,散裝航運指數可分為波羅的海海岬型航運指數(BCI)、波羅的海巴拿馬型航運指數(BPI)與波羅的海輕便航運指數(BHI),波羅的海運價指數(BDI)是以上三種指數的平均,亦為整體散裝航運獲利的重要觀察指標。
影響散裝航運運費與船商東利潤的最大因素為散貨市場需求與全球大宗物資貿易量,2020年上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中國的原物料進口需求下滑,加上老舊船拆解數量減少,致使BDI指數下跌至393點,市場瀰漫悲觀氣氛。但隨著各國防疫措施逐漸完善與落實,以及工廠復工帶動原物料需求回升,貨物運輸逐步回歸正軌,而傳統第三季是北美穀物出貨旺季,加上中國鐵礦砂需求攀升,帶動全球運輸需求回補,且各國政府開始積極振興經濟,且積極擴大內需,增加基礎建設投資,也帶動散裝市場回揚。而中國營建與製造業景氣迅速回升,且港口存量回落至三年新低,帶動中國鐵礦砂進口需求強勁,且下半年是散裝航運的傳統旺季,因此BDI指數自2020年9月中反彈後持續走升,BDI指數在10月突破2020點,漲幅逾8%,寫下2020年新高;而海岬型船日租也自9月下旬走升,平均租金來到3.3萬美元,同樣寫下年度新高。
2020年為國際海事組織(IMO)規定的「0.5%低硫油公約」上路的第一年,雖會使新造船成本提高,但因高低硫油價差較預期為小,且散裝航運業界以使用低硫油為主,加上新造船有預留裝設脫硫設備的空間;且國際原油價格2020年雖有上漲,但仍處於相對低檔。展望2021,從運輸需求來看,全球經濟景氣已逐漸脫離谷底,而未來港務運作將與防疫措施共存,短期來看作業流程會較緩慢,影響海上實際運力及供需市場,但未來全球貿易運輸需求不變情況下,俟疫情結束後,散裝航運市場的實質動能將可重回成長態勢。
海陸空貨運承攬係負責海、空運進出口貨物承攬、報關、倉儲及汽車貨運等服務,貨櫃運輸集散與倉儲則指從事貨物、空貨櫃之運送、吊卸、儲放服務。
貨櫃運輸及倉儲業主要是經營貨櫃集散站業務及貨櫃維修,貨櫃集散站指經海關完成登記專供貨櫃及櫃裝貨物集散倉儲之場地,也從事進出口、轉運貨物及貨櫃在集散站之存放、移動及處理。2020年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諸多產業都哀鴻遍野,唯獨航空貨運承攬業卻是目前少見火熱到不行的產業。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產業鏈供應節奏大亂,全球各地斷航,如何將貨物送到客戶手上,成了大哉問。
過去許多大型企業在省成本的情況下,將貨物從甲地送到乙地會與利用空運或海運業,會交給物流貨攬業者去規劃。如今疫情期間,除非客戶運送的貨量很大可把航空貨機包下來,否則很難利用空運將貨物從甲地到乙地,而貨攬業的優勢就有辦法將貨物利用走空運,以及何時轉海運或是轉陸運將貨物送到客戶手中,是其無法被取代的。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散,對於物流業者來說,極端市場變化,不見得是壞事,反而創造出全新的需求,受惠於宅經濟發酵,加上第四季電子新品陸續上市,以及配合年底的促銷大戰,全球物流服務承攬業者訂單應接不暇。
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台商回台,又遇上新冠肺炎疫情,估計未來所有產業將有所改變,企業將會分散風險,將部分產能遷出中國,並且重新組織產業鏈來構建多元化的需求與供給,而預計將會帶動貨物承攬業的運送需求大增,貨櫃運輸及倉儲業者的裝卸櫃量大增、且港區廠辦和倉儲出租量也增加;因此諸多倉儲業者積極擴增投資計畫,建置物流園區、廠房動工,甚至是直接將業務轉型,而隨著台商回流帶來龐大的廠房租賃和倉儲需求,未來商機不可小覷。畢竟後疫情時代,過去傳統模式需要改變,而唯有善加高科技,利用AI人工智慧,搭配物聯網以及結合系統自動化,才能提高產業競爭力與不可取代性。
航空業是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最大的重災戶,隨著全球各國封城鎖國,關閉邊界和禁飛令的實施,載客量雪崩式的慘跌,航空業哀鴻遍野,全球多家航空公司接連倒閉或停飛,至2020年底估計損失恐達千億美元、50萬人遭裁員;疫情令全球多家航空公司面臨大崩盤,影響比預期還大,且目前歐美疫情仍嚴峻,以桃園國際機場為例,2020年至目前的旅客量只有2019年同期3%水準而已。
而根據統計,全球前30大航空公司第2季財報中只有四家業者賺錢,台灣因防疫有成,加上華航及長榮航空因擁有空運機隊,且電子業及醫療防護設備產能皆集中於亞洲,讓空運運能供不應求,進而成為全球四家賺錢民航公司的榜上名單。華航上半年獲利近1億美元,貨運營收比占93%,成為全球賺錢第一名的航空公司,長榮獲利100萬美元,暫居第四名。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預測,國際航空市場要到2024年才會回到2019年的水準,且預計僅2020年一年,全球航空公司的損失就將超過840億美元。
但經歷此波疫情後,未來航空需求將有改變,航空業也面臨轉型的需求,貨運相對較好預測;客運的部分,未來遠距視訊會議將可取代見面商談,因此搭機商務客勢必減少,而返鄉、求學或探親訪友的搭機需求較平穩;至於休閒旅遊的需求,端視疫苗問世後能否有相當的成效;不過現階段旅客信心度仍不足,因此航空公司要面對疫情現實下的新常態,衝破困境,存活下來是現階段最重要的課題,唯有等待疫情趨緩或消失,航空業才有可能回到常軌。
整體而言,後疫情時代因防疫導致企業營運效率較低、經濟衰退、人們對國際旅行的信心尚未恢復,因此強勁的貨運業務和相對較低的燃油價格也將推動航空業發展,但航空公司以低價策略刺激旅客回流,利潤相對也減少;因此航空業必需積極尋求創新轉型的可能,提高附加價值吸客,例如增加數位創新和非接觸式餐飲預訂食物,或通過個人設備、非接觸式支付系統和臉部識別技術提供機上娛樂等等,也許可提升旅客飛航的意願,畢竟疫情期間,各國和各地區的防疫規則不同,不可控的風險正是人們不願飛航旅行的另一個原因。
廉價航空以低廉價格竄起,讓國際旅遊變得更簡單更便宜,人人都可隨時出國。其中廉航票價僅包含座位,比傳統航空便宜,但托運行李、機上餐點、無線網路等等相關設備則需要另外付費,也因成本考量,廉價航空主要以飛行時間4~5小時的區域航線為主,因此機隊也都以單一機型以降低維修成本。廉價航空因在票價及航點因有較大彈性,因此尚能有獲利,對於僅以旅遊客戶為主的國內航空公司也急欲擺脫受疫情重創的影響,因此推出未來票的優惠促銷,亦即先付費,後享受,票期較長,俟日後一旦疫情結束隨時劃位即可搭機。
台灣虎航是目前台灣唯一的廉價航空,隸屬華航旗下,主要航線為日本、韓國、東南亞。虎航受到肺炎疫情重挫,但也積極開闢新事業,推出包含離島旅遊,將飛機濕租給其他航空公司,以及向民航局提交客艙載貨的申請,成為國內首家使用單走道客機執行客艙載貨的航空公司。也推出「航空體驗營」,以及「不降落、類出國」的微旅行行程,推出電商平台會販售獨特商品搶客。
受疫情影響,導致來台觀光客人數倒退了40年,因各國邊境實施嚴格管制,觀光客無法自由往來,因此交通部觀光局預估2020年國際來台旅客僅約135萬,是近40年來最差的紀錄。但換個角度思考,可以藉此將加緊改善各觀光景點設施、提升整體旅遊服務品質,輔導旅遊、旅宿業者強化品牌形象,持續以網路向國際宣傳、交流合作,並確保未來開放國門時,可提供旅客安全的旅遊環境,將可吸引更多國際遊客來台觀光。
而伴隨著科技的創新發展以及消費模式改變,航空公司也不斷進化推陳出新,在科技的創新應用方面,航空業也開始運用新興科技包括擴增實境(AR)、區塊鏈(Blockchain)、雲端運算、大數據、人工智慧(AI)及物聯網(IoT)等數位趨勢科技,來提升效率、進行產業再造,以改善旅客的飛行體驗。
臺灣陸上大眾運輸系統除公路外,主要鐵路運輸則由台鐵及台灣高鐵提供。目前台灣高速鐵路路線全長約349.5公里,已成為商旅重要的交通工具,目前高鐵共計12個車站提供西部主要城市城際運送服務,高鐵提供的一日生活圈,旅運量已突破6億,也已成為北高運輸不可或缺的工具。而考量到市場的需求變化,高鐵在旅遊產品推廣上做出很多積極的嘗試,與旅行社合作推出高鐵假期活動。目前也將營運規畫策略鎖定在多角化經營,未來高鐵不只是南北移動的軌道運輸,計畫將提供更多的服務,持續地改變台灣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