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產業面
個體公司面

 
 
 
 
本國上市公司(8家) 益航 新興 裕民 中航 東森
 台航 四維航 建新國際
外國上市公司(1家) 慧洋-KY
本國上櫃公司(1家) 正德
知名外國企業(5家) Angelicoussis Shipping Group 中遠海運散貨運輸有限公司 Golden Ocean Group Golden Union Star Bulk Carriers
共15家
本國上市公司(6家) 榮運 嘉里大榮 中航 台驊控股 宅配通
 中保科
本國上櫃公司(2家) 捷迅 中菲行
本國興櫃公司(1家) 昱臺國際
知名外國企業(6家) 德鐵信可 洋基運通 近畿日本鉄道 德迅 德迅
 優比速公司
共15家
本國上市公司(9家) 嘉泥 榮運 志信 中航 中櫃
 山隆 亞航 遠雄港 中保科
本國上櫃公司(2家) 台聯櫃 陸海
知名外國企業(4家) 羅賓遜全球物流有限公司 英國英運物流集團 德迅 德迅
共15家

交通及航運產業鏈

運輸是一種衍生的經濟行為,運輸大多為了完成某些經濟行為,例如購物、上班、上學等需求而進行;而運輸主體與運輸工具在運輸路徑上產生的互動現象,即為交通現象。而交通運輸及航運產業可概分為貨櫃航運、散裝航運、貨運承攬、貨櫃運輸集散與倉儲、海陸空大眾運輸等五大類。

貨櫃航運主要以定期航線為主,所載運之物品多為工業製成品,標準化的包裝將貨品直接送至受貨人倉庫,途中不用拆裝貨,以降低作業時間,因此具有與全球消費市場高度連動的特性,一般以20呎櫃與40呎櫃為標準櫃,運價最重要的觀察指標包括SCFI(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CCFI(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尤其是SCFI指數。

美國總統大選雖川普勝選,但俄烏戰爭急遽升溫,美俄關係緊張;而以色列繼續襲擊加薩走廊、黎巴嫩政治和軍事組織真主黨,加上敘利亞內亂預估恐牽動伊朗、土耳其、俄羅斯等其他國家,甚至美國,中東局勢正在惡化中,戰火恐蔓延至中東以外的地區;此外,紅海事件仍未停歇,繞行好望角的船舶需求量大,若2025年仍繼續航行好望角,在成本攀升前提下,航運的運價將易漲難跌。

而第四季正是歐洲線合約談判期間,由於之前歐洲線合約價接近成本價,且與現貨價相差甚遠,再者紅海繞道的狀況短期內無解,新合約價格較舊約調漲機率大幅提高,在大航商紛紛調漲現貨價格的情況下,2025年合約價有望比2024年倍增,貨櫃三雄在跟進的前提下,營運樂觀。

而美洲線因航商積極控管運力,加上目前進入傳統第四季旺季期,廠商除了持續拉貨以備歐美年底假期消費潮外,加上美國不少企業主擔憂川普當選,去中化的議題擴大,將導致相關產業關稅大增,故趕在新一輪關稅或相關抵制貿易措施正式拍板前趕緊出貨,因此遠東到南美運價漲近7%,趕著在2025年1月初出貨到墨西哥,再進入到美國;又接近2025年1月15日美東罷工時間,貨主把貨逐漸移往美西,再加上農曆春節時間接近,美線貨量應該會逐週上升,12月下旬船公司醞釀美東和美西漲價趨勢,因此美國線出現較高的漲價契機。

 散裝航運以運載民生大宗物資與工業基本原料,如鐵礦砂、煤炭棉花及穀物、肥料等。一般而言,散裝航運業的傳統旺季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夏天則是淡季。影響散裝航運景氣的重要因素,除了天災,貿易傾銷法令、外交政策與油價都是影響散裝航運景氣的重要因子,散裝船運價指數為影響業者獲利的重要指標,依船型的不同,散裝航運指數可分為波羅的海海岬型航運指數(BCI)、波羅的海巴拿馬型航運指數(BPI)與波羅的海輕便航運指數(BHI),波羅的海運價指數(BDI)是以上三種指數的平均,亦為整體散裝航運獲利的重要觀察指標。

散裝航運依其載重噸數不同,可分為以下三種船型,1.海岬型(capasize):承載噸數8萬噸以上主要承載鐵礦、煤炭。無法通過巴拿馬運河,須繞道南美洲麥哲倫海峽。2.巴拿馬型(panamax):承載噸數5~8萬噸主要承載穀物。以承載遠洋貨物為主,為能通過巴拿馬運河的最大噸位。3.輕便型(handysize):承載噸數5萬噸以下主要承載水泥、鋼材、木屑。以承載近洋貨物為主。

散裝航運業則因川普當選恐將揮指關稅大刀劍指中國大陸,並宣將儘速結束多場戰爭,此舉正為散裝航運投下相當的變數,市場觀望態度濃厚也拖累了運價,波羅的海乾散貨船綜合指數(BDI)續跌,海岬型船、巴拿馬型船以及輕便型船都下跌,唯有極限型船小漲。大船海岬型船主要載運鐵礦砂,其中七成載往大陸,大陸需求轉弱也拖累散裝船的運價;而巴拿馬型船則受北美穀物、煤炭原物料需求減緩,運輸需求減少的影響,因歐洲由綠能取代煤炭,故煤炭減少近七成。

目前最受關注的是散裝最大進口國的中國大陸如何回應或報復美國的加徵關稅一事,此外,紅海危機若持續則運力將持續吃緊,再者若俄烏戰爭結束,重建經費上看5,000億美元,此外如鋼材、水泥等運輸需求增加,屆時地中海穀物也可望恢復大量出口,對散裝航運可是重大利多。

由於國內散裝業者旗下船隊持續汰舊換新,也都陸續有新船投入營運,目前現貨市場營運船舶占比較小,預估會選在景氣較佳時換約且採取避險措施因應。

而針對歐盟2023年10月正式實施碳邊界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規定5,000噸以上的大型船隻,航運公司須購買一定的碳排放憑證碳額度,2025年將由原本的40%排放量提高到70%,為因應歐洲對於環保要求,估計2025年舊船的拆解速度將會加快。此環保措施將會讓航商的成本攀升,全球的航商將會透過商業機制去反映成本,因此運費調漲價是必然的趨勢。國內散裝航運業者也積極造新船,但隨著通膨、原物料的漲價,節能船或新燃料成本偏高,估計運費也將無法回到過去。

又中國房地產問題導致鐵礦砂運輸需求降低,隨著中國計劃推出總額2兆元人民幣的財政刺激措施,以促進國內消費和地方政府發展,此刺激經濟的方案也將推動煤炭和鐵礦石等原物料的進口,中國政策面利多的效能將可由未來散裝指數BDI的表現來見分曉。

海陸空貨運承攬係負責海、空運進出口貨物承攬、報關、倉儲及汽車貨運等服務,貨櫃運輸集散與倉儲則指從事貨物、空貨櫃之運送、吊卸、儲放服務。

貨櫃運輸及倉儲業主要是經營貨櫃集散站業務及貨櫃維修,貨櫃集散站指經海關完成登記專供貨櫃及櫃裝貨物集散倉儲之場地,也從事進出口、轉運貨物及貨櫃在集散站之存放、移動及處理。

過去許多大型企業在省成本的情況下,將貨物從甲地送到乙地會與利用空運或海運業,會交給物流貨攬業者去規劃;尤其貨攬業的優勢可將貨物利用走空運、或轉海運或轉陸運將貨物送到客戶手中,具有無法被取代的地位。隨著美中貿易戰影響,台廠將部分產能遷出中國,重新組織產業鏈來構建多元化的需求與供給,也帶動貨物承攬業的運送需求大增,貨櫃運輸及倉儲業者的裝卸櫃量大增、且港區廠辦和倉儲出租量也增加;因此諸多倉儲業者積極擴增投資計畫,建置物流園區、廠房動工,甚至是直接將業務轉型,而台商回流帶來龐大的廠房租賃和倉儲需求,未來充滿商機。

2024年國內廠商的貨物承攬物流需求暢旺,川普當選將提高關稅預期心理影響下廠商提前出貨,以及中國大陸農曆年前備貨需求下,貿易商提前備貨意願相當高,加上聖誕節引發歐美購物旺季需求帶動電商及高附加價值消費性電子產品物流需求持續升溫,推升運價與運量持續維持高檔下,也帶動貨物承攬業與物流業景氣。

航空業的收入來源主要為「客運收入」、「貨運收入」,油價成本最高,約占35~40%,因此油價高低對航空業的影響甚鉅。隨著俄烏戰爭與以哈衝突持續,加上敘利亞阿薩德政府的垮台,有可能意味着敘利亞、伊朗和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增加,但仍有待觀察,不過估計將對全中東地區掀起不少衝擊。而隨著沙烏地阿拉伯在OPEC+進一步延後恢復產量後,對亞洲調降原油交易價格的幅度超出預期,加上美國在內的非OPEC產油總量將於2025年持續增加,屆時整體油價將更趨疲軟,因此預估2025年原油價格在70-80美元盤整。

油價上漲對航空業成本將會增加,但國內航空四雄包括長榮航、華航與星宇航空以及虎航因後全球航空及觀光業的高度復甦.為因應客運市場日益增長,紛紛增加班機;加上AI及電商需求推升航空貨運2024年淡季不淡,而AI產生的龐大商品汰換需求,估計航空貨運市場將進入十年大多頭行情,也推升航空貨運急速成長;又2024年第四季為航空貨運旺季,隨著航空與貨運業價格也調漲,加上油價走低,推升獲利增加。

又美國下調對中國(包含香港和澳門)的旅遊警示,國際旅客不前往中國,泰國、越南許多旅客想要赴日,都會選擇台灣作為中繼點,因此台灣有機會取代香港,成為亞洲旅運中心,且台灣的地理位置優越,若航空業加開航點,台灣將成為東亞重要轉運樞紐,中轉市場前景一片看好。不過,台灣在基礎設施、空運管理與整體規劃都需要更趨完善,加強硬體上的弱勢,並發揮軟實力上的優勢;尤其政府的新政策「美國來台轉機客免安檢上路後」,估計旅客將可節省1小時等候時間,目前正朝努力簡化相關流程與提升服務品質進行。

而台灣虎航是目前台灣首家平價航空,隸屬華航旗下,台灣虎航已11月29日轉上市,目前共計營運28個航點、41條航線,是目前飛航日、韓最多的國籍航空公司,加上台灣虎航機隊目前規模為15架,又擁有台灣航空公司中最多的20個日本航點;根據日本觀光廳的統計,2024年累計前十月台灣旅日人數暴增近高達506.48 萬人,成長率是全球之冠,旅日成本低再加上日圓疲軟,到日本旅遊可說是台灣人的全民運動,日本航線可說是虎航最賺錢的航線。

而星宇航空是由前長榮航空董事長張國瑋於2018年成立,是國內最年輕且機隊皆為空中巴士的航空公司,已於11月從興櫃轉上市,且近期更正式取得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鋰電池運輸(IATA CEIV Lithium Batteries)認證,成為台灣首家且目前唯一獲得此認證的航空公司。星宇航空目前以客機機腹載貨表現穩健,並持續布局貨運市場以滿足空運進出口需求,目前有20多架飛機,預計2026年達到50多架,會持續擴充機隊,估計有10架長程線飛機的需求

隨著科技的創新發展以及消費模式改變,航空公司也不斷進化推陳出新,在科技的創新應用方面,航空業也開始運用新興科技包括擴增實境(AR)、區塊鏈(Blockchain)、雲端運算、大數據、人工智慧(AI)及物聯網(IoT)等數位趨勢科技,來提升效率、進行產業再造,以改善旅客的飛行體驗。航空業也正在思考「電動飛機」的可行性,尤其是在無人機活動以及電動化車輛日益普及的今日,各大航空製造商已經在思考要把螺旋槳飛機的動力,從現有的內燃機改為電力馬達,大幅減少碳排放。

臺灣陸上大眾運輸系統除公路外,主要鐵路運輸則由台鐵及台灣高鐵提供。目前台灣高速鐵路路線全長約349.5公里,已成為商旅重要的交通工具,目前高鐵共計12個車站提供西部主要城市城際運送服務,高鐵提供的一日生活圈,已成為北高運輸不可或缺的工具。

疫後台灣社會經濟蓬勃發展,帶動旅運需求持續暢旺,2024年每個月都突破600萬人次,高鐵只有尖峰時段才開放其他車廂自由座,民眾已經習慣北高來回搭高鐵,致使高鐵的高運量不斷創新高,可見旅客對搭乘高鐵往返西部走廊城際間的高度需求。

高鐵沿線發展如同台北捷運的放大版,加上定期票的優惠,使旅客的交通成本下降,搭高鐵往返台北與桃園間,單程僅廿分鐘,比在台北市區開車移動還快,儼然搭高鐵短程通勤已成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