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產業面
個體公司面

 
 
 
 
共8家
本國上市公司(8家) 益航 新興 裕民 中航 東森
 台航 四維航 建新國際
外國上市公司(1家) 慧洋-KY
本國上櫃公司(1家) 正德
知名外國企業(5家) Angelicoussis Shipping Group 中遠海運散貨運輸有限公司 Golden Ocean Group Golden Union Star Bulk Carriers
共15家
本國上市公司(6家) 榮運 嘉里大榮 中航 台驊投控 宅配通
 中保科
本國上櫃公司(2家) 捷迅 中菲行
知名外國企業(5家) 德鐵信可 洋基運通 近畿日本鉄道 德迅 優比速公司
共13家
本國上市公司(9家) 嘉泥 榮運 志信 中航 中櫃
 山隆 亞航 遠雄港 中保科
本國上櫃公司(2家) 台聯櫃 陸海
知名外國企業(3家) 羅賓遜全球物流有限公司 英國英運物流集團 德迅
共14家

運輸是一種衍生的經濟行為,運輸大多為了完成某些經濟行為,例如購物、上班、上學等需求而進行;而運輸主體與運輸工具在運輸路徑上產生的互動現象,即為交通現象。而交通運輸及航運產業可概分為貨櫃航運、散裝航運、貨運承攬、貨櫃運輸集散與倉儲、海陸空大眾運輸等五大類。

貨櫃航運主要以定期航線為主,所載運之物品多為工業製成品,標準化的包裝將貨品直接送至受貨人倉庫,途中不用拆裝貨,以降低作業時間,因此具有與全球消費市場高度連動的特性,一般以20呎櫃與40呎櫃為標準櫃,運價最重要的觀察指標包括SCFI(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CCFI(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尤其是SCFI指數。

全球近三年飽受疫情衝擊,2022年下半年,雖疫情尚未結束但已逐漸趨緩,隨著歐美解封,台灣政府也將在12月10日解除入境的人數限制;但全球貨櫃運價自高點回檔以來已經下跌約七成;其中歐洲線運價持續走低,主要為目前運往歐洲的航班,已趕不上耶誕假期,加上港口壅塞問題獲得解決,因此貨櫃航運業正等待農曆年前運價反彈機會。而目前亞洲線屬於旺季,亞洲地區的航商大都以上海航交所公布的SCFI運價指數為主,SCFI指數已連跌22周,航運市場都在找尋止跌契機,顯示貨櫃航商2020到2022年史上最強獲利之紅利年代已結束;預估2023年貨櫃航運營運將回歸常軌,運價基本上是由市場供需決定,目前貨櫃海運業面臨的問題是歐美深受升息通膨影響需求端,加上俄烏戰爭懸而未決、全球經濟受到通膨陰霾籠罩,以及2023年國際海事組織實施新環保法規後運價的走勢將會有所改變;再者,2023年將有大量新造貨櫃船舶將下水加入營運,增加運力供給,有些船公司不願犧牲裝載率搶貨,是拉低運價的關鍵,但在終端庫存尚未去化完成前,貨櫃航運供過於求的壓力將持續,因此估計在2023年上半年之前,船公司必會視貨量狀況,藉由抽船甚或抽航線調節運力來穩住運價。

散裝航運以運載民生大宗物資與工業基本原料,如鐵礦砂、煤炭棉花及穀物、肥料等。一般而言,散裝航運業的傳統旺季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夏天則是淡季。影響散裝航運景氣的重要因素,除了天災,貿易傾銷法令、外交政策與油價都是影響散裝航運景氣的重要因子,散裝船運價指數為影響業者獲利的重要指標,依船型的不同,散裝航運指數可分為波羅的海海岬型航運指數(BCI)、波羅的海巴拿馬型航運指數(BPI)與波羅的海輕便航運指數(BHI),波羅的海運價指數(BDI)是以上三種指數的平均,亦為整體散裝航運獲利的重要觀察指標。

2022 下半年全球散裝航運運價雖呈現下滑走勢,但中小型以載運民生基本物資為主的散裝船舶影響相對輕微,預期換約後日租金表現仍佳;近兩年全球散裝航運在新冠疫情期間新造船舶訂單偏低,全球造船產能受到貨櫃船需求擠壓,散裝新船交船時間延後,因此散裝船舶總運載量供不應求的現象尚未緩解,此外,2023年上路的環保新規亦會造成運力缺口,根據市場規範D級及E級船舶全球近三分之一以上船舶無法通過碳強度評級,因此未達標準之海上船舶必須降速拉長船舶周轉天數,全球船隊的平均船速很可能變慢,船舶拆除量將會增加,這對乾散貨市場長期有利,將使全球運力需求的平衡再次趨向緊張,因此2023年散裝市場前景將呈現樂觀看待。

目前中國大陸是散裝雜貨的最大進口國,2022年下半年中國大陸受封控清零、爛尾樓等因素影響,鐵礦砂、煤炭、穀物等進口大減壓抑了散裝航運運價;歐洲、亞洲多國因應俄烏戰爭、東亞情勢、冬季保暖需求,因此增加煤炭採購運輸需求,加上目前台灣、日本等地塞港,支撐各船型日租金在1.2萬至1.4萬美元之間,但二十大後,中國大陸推金融16條措施救房市,預期將會增加鐵礦砂、焦煤進口,而2022年第四季為傳統北美穀物、冬季煤礦等出貨旺季,擁有較多海岬型、巴拿馬型船舶的航商,營運可望進補,尤其在農曆年、兩會之後會較有感。

又三大國實施基礎建設,包括美國一兆美元基礎建設法案、大陸2.3兆美元基礎建設投資計畫、印度推1.3兆美元(100兆盧比)大基建計畫,估計將消耗過半世界原物料,更可推升散裝航運需求的關鍵。

目前散裝航運全球運力缺乏,載運大宗物資的散裝航運2022年開始需求大增,加上因俄烏戰爭、各國為防疫而封鎖邊境,導致船舶周轉率維持低檔等因素,依舊持續缺船;租約到期的船商幾乎都會續約。只要政治不動盪,2022年下半年續推基礎建設,加上歐美也大手筆投資基建,讓散裝運輸主力的鐵礦砂與鋼材運輸大增,因此未來兩、三年散裝市況具成長性。

再者,根據統計目前全球散裝船舶預估逾1萬艘,但2022年新船交船量不到300艘,占全球散裝船數量不到3%,主要是貨櫃的新造船需求大增,擠壓到散裝的新交船量,且累計到2025年的散裝新船供給量只占全球散裝船的7%,可見節能船供不應求。

海陸空貨運承攬係負責海、空運進出口貨物承攬、報關、倉儲及汽車貨運等服務,貨櫃運輸集散與倉儲則指從事貨物、空貨櫃之運送、吊卸、儲放服務。

貨櫃運輸及倉儲業主要是經營貨櫃集散站業務及貨櫃維修,貨櫃集散站指經海關完成登記專供貨櫃及櫃裝貨物集散倉儲之場地,也從事進出口、轉運貨物及貨櫃在集散站之存放、移動及處理。近兩年受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諸多產業都哀鴻遍野,唯獨航空貨運承攬業卻是目前少見火熱到不行的產業。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產業鏈供應節奏大亂,全球各地斷航,如何將貨物送到客戶手上,成了大哉問。

過去許多大型企業在省成本的情況下,將貨物從甲地送到乙地會與利用空運或海運業,會交給物流貨攬業者去規劃。疫情影響,客戶運送的貨量大到可把航空貨機包下來,否則很難利用空運將貨物從甲地到乙地,而貨攬業的優勢就有辦法將貨物利用走空運,以及何時轉海運或是轉陸運將貨物送到客戶手中,是其無法被取代的。

疫情影響了民眾的生活型態,遠距上班、視訊上課也呈常態,網購蔚為風潮,對於物流業者而言,更是創造了全新的需求,受惠於宅經濟發酵,貨運物流業運量大增,全球物流服務承攬業者訂單應接不暇。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企業試著分散風險進而將部分產能遷出中國,並且重新組織產業鏈來構建多元化的需求與供給,也將會帶動貨物承攬業的運送需求大增,貨櫃運輸及倉儲業者的裝卸櫃量大增、且港區廠辦和倉儲出租量也增加;因此諸多倉儲業者積極擴增投資計畫,建置物流園區、廠房動工,甚至是直接將業務轉型,而隨著台商回流帶來龐大的廠房租賃和倉儲需求,未來商機不可小覷。畢竟後疫情時代,過去傳統模式需要改變,而唯有善加高科技,利用AI人工智慧,搭配物聯網以及結合系統自動化,才能提高產業競爭力與不可取代性。

航空業在新冠肺炎疫情後期,邊境距離完全解封僅差一步之遙之際,與航空、觀光旅遊相關業者都迫不及待希望能迎接人潮,但由於燃料成本飆升與供應鏈中斷等因素,未來機票將越來越貴,但航空公司未必能因此賺錢。

航空業的收入來源主要為「客運收入」、「貨運收入」,油價成本最高,約占 35~40%,因此油價高低對航空業的影響甚鉅。國際油價自從2022年初以來持續飆升,近期因對經濟衰退的擔憂、中國嚴格實施清零引發白紙革命反彈,中國內憂加劇對油價需求前景擔憂,增添全球原油市場壓力,還有全球對需求的衝擊以及俄羅斯石油在市場流動的干擾低於預期,以及拜登政府釋出創紀錄的戰略石油儲備,都對油價有相當的影響,在整體環境沒有確定之前,預期2023年油價應該在60-70美元區間。

對於疫情後商機,隨著各國逐步解封,旅遊需求大增,目前國際機票價格處於高昂,因為航空業者勞動力短缺與交機延遲問題未解,因此難以增加航班,再者航空業者也都希望可以讓票價藉此維持在高檔,不要再同業進行廝殺。

新冠疫情讓航空業跌到谷底,但疫後商機的復甦推升航空業積極面對轉型的需求,貨運相對較好預測;客運的部分,未來遠距視訊會議將可取代見面商談,因此搭機商務客勢必減少,而如何讓商務客願意搭機,隨著生物辨識(人臉、虹膜、指紋)技術發展,未來航空公司導入相關技術到劃位報到、托運行李、證照查驗、安檢通關、以及人臉辨識登機等服務,將可節省相當多多登機時間,提供給搭機旅客更貼心的服務來吸客。飛機製造商波音公司看好後疫後航空產業重新起飛,預估未來20年全球商用飛機有九成訂單都是後疫情時代增加的,即便疫情衝擊,長期來看飛機數量仍會翻兩倍。

台灣政府在2022年12月10日解除入境人數限制,隨著歐美旅遊市場已全面復甦,國內三大航空華航、長榮航與星宇航將持續增班與設新點,並且恢復歐美航班以因應旅客需求。另台灣虎航是目前台灣唯一的廉價航空,隸屬華航旗下,主要航線為日本、韓國、東南亞。但隨著政府解封,虎航將陸續恢復日本與韓國相關航線,主要是瞄準赴日本與哈韓的龐大旅遊商機。

台灣已在2022年10月13日開放邊境,來台旅客人數開始逐漸回溫,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2022年10月來台旅客為9萬3206人次,與2021年同期相較,成長560.71%。其中又以美國市場來台人數最多,其次則是日本市場,累計2022年前10月來台人數有420725人次,台灣是2022年來台旅客可達到70萬人次目標,且希望2024年提早恢復至疫情前千萬來台旅客的水準。

而伴隨著科技的創新發展以及消費模式改變,航空公司也不斷進化推陳出新,在科技的創新應用方面,航空業也開始運用新興科技包括擴增實境(AR)、區塊鏈(Blockchain)、雲端運算、大數據、人工智慧(AI)及物聯網(IoT)等數位趨勢科技,來提升效率、進行產業再造,以改善旅客的飛行體驗。航空業也正在思考「電動飛機」的可行性,尤其是在無人機活動以及電動化車輛日益普及的今日,各大航空製造商已經在思考要把螺旋槳飛機的動力,從現有的內燃機改為電力馬達,大幅減少碳排放。

臺灣陸上大眾運輸系統除公路外,主要鐵路運輸則由台鐵及台灣高鐵提供。目前台灣高速鐵路路線全長約349.5公里,已成為商旅重要的交通工具,目前高鐵共計12個車站提供西部主要城市城際運送服務,高鐵提供的一日生活圈,已成為北高運輸不可或缺的工具。而受到疫情影響,近兩年輸運人次下降,但2022年下半年隨著疫情趨緩解封,民眾將逐步恢復正常生活,高鐵運量正持續回升。2022年度截至10月底旅客人次達到4,244萬餘人次,平均每日近14萬人次(13.96萬),較2021年同期大幅增加27.2%,已經恢復到疫情前九成以上的水準。新冠疫情讓高鐵營運幾度面臨挑戰,針對防疫高鐵列車設備如座椅餐盤、椅套布、空調濾網等研發安全抗菌的新材質;而因應高齡化社會的挑戰,通盤檢視各項與旅客服務相關的軟硬體設施,希望為旅客打造更加「安心乘車」的友善環境,目前高鐵已訂出第二個5年中長期策略規劃,結合國際ESG趨勢,在2023至2027的下一個5年中長期策略規劃朝向「成為引領進步、創造美好的生活平台」的企業願景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