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營造產業鏈是指從事住宅、商辦、工廠或公共工程等建築物體設計、施工或統包之上下游關聯產業。上游包括建材原料提供、基礎工程、結構工程、機電工程及相關施工工程設計等等;而中游則為營造、建設及工程承攬,建設業者通常先取得土地後再進行設計發包及施工,營造業者則負責承攬廠辦、住宅或公共工程之統包工程;下游則包括裝潢、物業管理等行業。
一、上游:
主要為建材原料如鋼筋、H型鋼、水泥、預拌混凝土、砂石、玻陶等供應商,或專精於負責廠辦或住宅的結構工程、機電工程設計之廠商。 基礎工程包括管材承裝如水泥管、混凝土等以及自來水導水引水的管線工程、下水道污水系統工程、土地重劃工程等重大民生基礎建設工程的製造承包工程業務。結構工程有SRC鋼構建築工程、鋼架/鋼結構/鐵工修護工程、浮動碼頭工程、港灣工程、工業區廠房土木、設備整合統包工程等。
工程設計包括無塵室工程、產業通風工程、恆溫恆濕工程、環境工程、製程設施、視訊顯像系統、電動車電力動力系統、能源管理系統、電源供應設備、自動化設備等工業相關之設計規劃。機電工程包括節能技術服務、機電空調系統設計整合服務、設備統包工程或動力、電力監控系統工程之建置服務、機器設備之安裝、維修、保養、機械設備之設計、製作、施工等。
二、中游:
營造業之範疇包括承攬修/營繕工程、承造建築如整地、基礎結構、建築設備安裝及土木工程之興建、改建、修繕等行業。目前我國營造業主要可分為建築工程業、土木工程業、專門營造業三大類。其中土木工程業涵蓋道路工程、公用事業設施工程、其他土木工程等;而專門營造業則包括整地、基礎及結構工程、庭園景觀工程、機電、管道及其他建築設備安裝、建物完工裝修工程、其他專門營造業等。營造業是國家經濟建設重要的基礎產業,承擔國家土木建築基本建設任務,除了關乎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與生活環境品質外,還可引導上游相關材料產業的需求,創造就業機會;營造業所提供的服務,??是公共工程或是其他產業所需之基礎設施,對國家經濟發展及民生需求滿足影響很大。
營造業具備相當的專業性,並且需擁有基本的技術團隊,產業特性除了包括?受政府政策及推動重大公共工程計畫之影響、競標為取得業務之主要方式、業務?源?穩定、無特定業主、生產時間較長、工程分包細、各小包業務差?性大等等;故臺灣專業的營造廠為維持基本營運,大多轉投資商業廠辦、民間房地產工程或物業管理等相關行業。
我國的營造工程公司多為中小企業,目前只有中鼎工程是國際百大工程之一,而中鼎集團目前是台灣最大的國際統包工程公司,所謂統包(EPC)是從設計(Engineering)、採購發包(Procurement)到建造施工(Construction),提供一條龍式的工程服務。又國內營造業規模較小,因此都只能做地方性的交通建設和建築工程,無法承接國際性的大規模工程。營造業需要加強研發和人才的訓練,研發包括工法、材料的研發,唯有不斷研發與精進技術,才能在國際上持續發展。建築工程業主要從事一般民間住宅建案、不動產開發買賣、租賃等業務為主。建設業通常先取得土地,再負責從整個建築物初始的規劃設計,至最後的完工銷售,一項建案的完成,建商需委託相關行業進行專業分工,包括初始的建築規劃設計所需的工程顧問業、建築師事務所,負責施工、建造的營造廠商,室內裝修所需相關的建材、裝潢、材料、機電、衛浴設備等相關廠商。營建業被視為經濟火車頭之一,蓋房子可以增加水泥、鋼筋、玻璃、磁磚建材的使用,完工後又會帶動裝修、家電、家具的市場需求。
營建業一直被稱為火車頭產業,主因其可帶動其他產業的消費,例如生產過程要使用到的砂石、鋼鐵、玻璃、水泥、家具,使用階段會使用的裝潢、房屋仲介、物業管理等。再者房地產可增值獲利進而刺激消費。
近幾年因投資炒房導致國內房價居高不下,薪水不漲物價上漲,很多年輕人買不起房,顯示營建業已與臺灣景氣脫鉤,也因產業的資金動能都放在房地產裡,擴廠、增加設備、技術研發等資金都被忽略了,致使臺灣許多產業落後,員工薪資凍漲。雖然政府透過前瞻計畫、都更、老危,讓建築活動跟著土地的生產力提升,期望讓房地產重新發揮火車頭功能,但投機客的炒房反而演變成土地炒作的助燃劑,間接變成房地產無法帶動國內內需動能,如今反而變成內耗的產業。
2021年上半年全台因新冠疫情爆發進入三級警戒,看屋行程被迫暫緩,但隨著下半年疫情趨緩以及疫苗施打普及,加上航運業缺櫃、缺船、塞港嚴重,原物料價格不斷上漲,營建材料也跟風上漲,加上人力短缺以及通貨膨脹憂慮推升房價漲聲連連,為了因應中央打炒房政策,央行修正「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辦理不動產抵押貸款業務規定」,並訂於2021年12月17日開始實施,修正重點有四,分別是自然人購置高價住宅貸款及第3戶(含)以上購屋貸款之最高成數一律降為四成;購地貸款最高成數降為五成,保留一成動工款,並要求借款人切結於一定期間內動工興建;餘屋貸款最高成數降為四成;工業區閒置土地抵押貸款最高成數降為四成。
而工程承攬業指的是從事承攬辦理工程規劃設計、施工監造與技術服務諮詢等,這幾年國內外工程規模放大,基礎建設投資熱度增溫,有助於提升我國工程技術服務業者承攬辦理工程規劃設計、施工監造與技術服務諮詢等各項業務量,故工程技術服務業在我國服務業之產業地位隨之提高。
三、下游:
裝潢業係由室內設計師整體規劃設計製圖後,再交由木工、油漆、水電等裝潢相關業者,依據設計圖,進行室內裝潢施工。有信譽的室內裝潢設計公司不僅負責整體規劃室內裝潢風格,並確保裝潢施工品質,於一定期間內負有保固責任。物業管理是近年興起一項營建加值服務行業,提供建築物內勞務與服務,物業管理是與建築物使用有關的管理服務,目的在於使建築物使用者享用安全、健康、舒適、清潔、環保、便利及良好生活機能的生活空間,優良的物業管理除了可延續建築物壽命外,也可藉由營運管理來增加收入,提升不動產與土地的價值。物業服務項目包括警衛保全、清潔勞務,以及設備設施類如電力、空調、升降機、給排水、安全系統等之維護、修理、保養等工作。
政府自2016年開始實施房地合一課徵所得稅制度,解決房屋及土地交易分別課徵所得稅及土地增值稅的缺失,健全不動產市場發展。而2021年7月1日「房地合一稅2.0」新版上路,主要是拉長短期交易的「重稅期」,規定2016年後取得房地、預售屋及特定股權交易,持有2年內賣屋課45%稅率,超過2年、未滿5年內賣屋課35%,祭出重稅抑制炒房,修正短期持有的定義,從2年拉長為5年,遏止短買短賣投機行為、房價不當哄抬,落實居住正義。政府此番稅率調整的目的是希望投機者退場,遏止短期交易賺取差價賣出而墊高房價的歪風,但溯及2016年的規定,則會造成不公平的現象,導致許多真正要投資置產、甚至自用的人買不起房地產。
政府為遏止炒房歪風,因此2021年有打房的新制度陸續上路,以房地產來說,備受各界關注的實價登錄2.0,於2021年6月實施,包括有「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部分規定修正草案,以及預售屋停車位不再配分土地持分,改為「約定專用」,以及「爐碴屋」案件,爐碴是鋼鐵業產製過程中所產生的副產物,使用爐碴興建的房子,外牆會坑坑洞洞,不僅有礙觀瞻,也影響結構安全,內政部為保障消費者權利,公告修正「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部分規定,增訂賣方保證建造預售屋不得含有「電弧爐煉鋼爐碴(石)」,未來民眾若發現買到爐碴屋,可主張解約或要求其他補償辦法。此外政府推出的「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財政部宣布實施期間延長到2022年,並修正一段式機動利率由1.43%調降至1.4%,若受疫情影響,或有經濟困難的貸款戶,寬限期可再延長最多5年。
而針對租金住宅補貼,即將在2021年8月開跑,受理申請項目包含第1次受理申請的租金補貼、自購住宅貸款利息補貼及修繕住宅貸款利息補貼,2021年有兩大重要變革,租金補貼金額各縣市行政區不同,並且只接受線上辦理。
在民眾憂心通膨、搶進房市的羊群效應發酵之下,房地產市場的恐慌性遞延買盤依然源源不絕,致使房屋價格漲幅過大,買氣是全台遍地開花,建案市場吹起惜售風,加上賣方姿態高,政府即使出手打房,但房市依然熱到發燙。從以下三點可看出端倪,國泰建設研究指數公布2021年第三季全國共推出214個新案,戶數共20,182戶,總推案金額為3,392億,房屋成交價攀升到每坪31.96萬元,主因為民眾對通膨的恐懼、預期房價上漲的心態、資金回流、再加上低利率的推升效應,構成羊群效應買氣,使得建商或屋主大膽調漲價格。又全國六都的十月的房屋買賣移轉棟數達到2,381萬棟,年增9.3%,買賣移轉量打破歷年同期紀錄,尤以桃園4,426棟最旺,年增26.9%。再來則是2022年十月預售屋推案量高達9百多億元,且賣方惜售的姿態愈來愈高,導致待售建案數快速減少,且房價出現跳漲,供給量仍偏向緊繃,因此業者吹起惜售風,有建案邊賣邊漲,建商怕賣得太便宜,估計供需失衡狀態恐怕延續至2021年底。
公共工程建設是刺激經濟的重要手段,對於經濟困境,政府更需要擴大公共工程預算編列,以維持經濟成長,而政府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全面性基礎建設投資,期望透過政府興建完善各種基礎設施,以強化民間投資動能,進而帶動整體經濟成長潛力,
公共建設是國家發展的引擎,短期具有刺激景氣、增加就業與內需的功能,長期更可蓄積資本存量,促進民間投資及改善國民生活品質。政府為加速公共建設投資,完善國家基礎設施,又為了減緩武漢肺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政府也將全力協助加速公共建設推動,刺激景氣,2021年公共建設計畫經費1,324億元已創下14年新高,而2022年公共建設計畫則編列1,466億元,較2021年度增加,若加上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3期特別預算857億元,共2,323億元。
而受惠於台商資金回流、科技廠辦建案大增、加上前瞻計畫預算加碼、房地產開工率提升,國內營造廠的業績表現相當好,且工程承攬量及在建工程金額都衝上近十年來的新高,加上工程完工認列收入大增,因此2021年在建工程可恢復正常施工及入帳,2021年營造廠表現將非常好,短期缺工現象延續下,估計2022年也不會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