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營造產業鏈
建材營造產業鏈是指從事住宅、商辦、工廠或公共工程等建築物體設計、施工或統包之上下游關聯產業。上游包括建材原料提供、基礎工程、結構工程、機電工程及相關施工工程設計等等;而中游則為營造、建設及工程承攬,建設業者通常先取得土地後再進行設計發包及施工,營造業者則負責承攬廠辦、住宅或公共工程之統包工程;下游則包括裝潢、物業管理等行業。
一、上游:
主要為建材原料如鋼筋、H型鋼、水泥、預拌混凝土、砂石、玻陶等供應商,或專精於負責廠辦或住宅的結構工程、機電工程設計之廠商。基礎工程包括管材承裝如水泥管、混凝土等以及自來水導水引水的管線工程、下水道污水系統工程、土地重劃工程等重大民生基礎建設工程的製造承包工程業務。結構工程有SRC鋼構建築工程、鋼架/鋼結構/鐵工修護工程、浮動碼頭工程、港灣工程、工業區廠房土木、設備整合統包工程等。
工程設計包括無塵室工程、產業通風工程、恆溫恆濕工程、環境工程、製程設施、視訊顯像系統、電動車電力動力系統、能源管理系統、電源供應設備、自動化設備等工業相關之設計規劃。機電工程包括節能技術服務、機電空調系統設計整合服務、設備統包工程或動力、電力監控系統工程之建置服務、機器設備之安裝、維修、保養、機械設備之設計、製作、施工等。
二、中游:
營造業之範疇包括承攬修/營繕工程、承造建築如整地、基礎結構、建築設備安裝及土木工程之興建、改建、修繕等行業。目前我國營造業主要可分為建築工程業、土木工程業、專門營造業三大類。其中土木工程業涵蓋道路工程、公用事業設施工程、其他土木工程等;而專門營造業則包括整地、基礎及結構工程、庭園景觀工程、機電、管道及其他建築設備安裝、建物完工裝修工程、其他專門營造業等。營造業是國家經濟建設重要的基礎產業,承擔國家土木建築基本建設任務,除了關乎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與生活環境品質外,還可引導上游相關材料產業的需求,創造就業機會;營造業所提供的服務,不論是公共工程或是其他產業所需之基礎設施,對國家經濟發展及民生需求滿足影響很大。
營造業具備相當的專業性,並且需擁有基本的技術團隊,產業特性除了包括易受政府政策及推動重大公共工程計畫之影響、競標為取得業務之主要方式、業務來源不穩定、無特定業主、生產時間較長、工程分包細、各小包業務差異性大等等;故臺灣專業的營造廠為維持基本營運,大多轉投資商業廠辦、民間房地產工程或物業管理等相關行業。
我國的營造工程公司多為中小企業,目前只有中鼎工程是國際百大工程承包商及設計公司之一,而中鼎集團目前是台灣最大的國際統包工程公司,所謂統包(EPC)是從設計(Engineering)、採購發包(Procurement)到建造施工(Construction),提供一條龍式的工程服務,又國內營造業規模較小,因此大都只能做地方性的交通建設和建築工程,無法承接國際性的大規模工程。營造業需要加強研發和人才的訓練,研發包括工法、材料的研發,唯有不斷研發與精進技術,才能在國際上持續發展。建築工程業主要從事一般民間住宅建案、不動產開發買賣、租賃等業務為主。建設業通常先取得土地,再負責從整個建築物初始的規劃設計,至最後的完工銷售,一項建案的完成,建商需委託相關行業進行專業分工,包括初始的建築規劃設計所需的工程顧問業、建築師事務所,負責施工、建造的營造廠商,室內裝修所需相關的建材、裝潢、材料、機電、衛浴設備等相關廠商。營建業被視為經濟火車頭之一,蓋房子可以增加水泥、鋼筋、玻璃、磁磚建材的使用,完工後又會帶動設計、裝修、家電、家具的市場需求。
營建業可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例如生產過程要使用到的砂石、鋼鐵、玻璃、水泥、家具,及之後會使用的裝潢、房屋仲介、物業管理等,再者房地產可增值獲利進而刺激消費。
台灣20年房價爆漲了290%,過去20年,兩次房價的迅速攀升都碰巧遇到重大傳染病發生後,房價高漲到令人瞠目結舌的情況。也因台灣房地產一直被投資客炒房導致國內房價居高不下,在薪水不漲物價上漲的態勢下,很多年輕人買不起房,雖然疫情過後,加上烏俄戰爭、原物料上漲、缺工缺料以及通貨膨脹問題嚴重,營建材料也跟風上漲,進而推升房價續漲且屢創新高,有鑑於此,政府正積極祭出政策平抑房價,但民眾為了買房抗通膨效應下,更助長台灣房價的暴漲成遍地開花的現象。
政府積極透過前瞻計畫、都更、老危等獎勵措施要讓建築活動與提升土地的生產力,期望讓房地產重新發揮火車頭功能,但投機客的炒房反而演變成土地炒作的助燃劑,導致房地產無法帶動國內內需動能反而變成內耗的產業。
而工程承攬業指的是從事承攬辦理工程規劃設計、施工監造與技術服務諮詢等,這幾年國內外工程規模放大,基礎建設投資熱度增溫,有助於提升我國工程技術服務業者承攬辦理建築服務、工程規劃設計、施工監造與技術服務諮詢等各項業務量,故工程技術服務業在我國服務業之產業地位隨之提高。
三、下游:
裝潢業係由室內設計師整體規劃設計製圖後,再交由木工、油漆、水電等裝潢相關業者,依據設計圖,進行室內裝潢施工。有信譽的室內裝潢設計公司不僅負責整體規劃室內裝潢風格,並確保裝潢施工品質,於一定期間內負有保固責任。物業管理是近年興起一項營建加值服務行業,提供建築物內勞務與服務,物業管理是與建築物使用有關的管理服務,目的在於使建築物使用者享用安全、健康、舒適、清潔、環保、便利及良好生活機能的生活空間,優良的物業管理除了可延續建築物壽命外,也可藉由營運管理來增加收入,提升不動產與土地的價值。物業服務項目包括警衛保全、清潔勞務,以及設備設施類如電力、空調、升降機、給排水、安全系統等之維護、修理、保養等工作。
FED自2022 年以來共宣布升息10 次,累積升息20 碼到5.00 % ~ 5.25 %區間,是近十幾年以來最高的利率區間,而2023年6月FED在歷經連續升息10 次後第一次宣布暫停升息,若通膨無法緩解,估計Fed下半年可能會採取再進行升息。也因為美國強烈升息,導致2023年上半年歐美銀行出現倒閉與財務危機,雖然目前已緩解,但也引發市場對金融脆弱的擔憂,更增加國人熱愛購買房地產來保值。
隨著房價的飆升,也讓很多年輕人直接躺平,政府也祭出諸多打房政策,包括2021年「房地合一稅2.0」新版上路,對短期交易課以45%或35%重稅;規定2016年後取得房地、預售屋及特定股權交易,持有2年內賣屋課45%稅率,超過2年、未滿5年內賣屋課稅35%,祭出重稅抑制炒房,修正短期持有的定義,從2年拉長為5年,遏止短買短賣投機行為、房價不當哄抬,落實居住正義。
此外政府成立實價登錄2.0網站,將不動產的成交資訊揭露,主要就是要讓市場交易的更透明,讓民眾有市場價格可作為參考的依據,縮短雙方買賣之間的拉鋸,還能抑制預售屋交易的炒作以健全市場發展。
此外,政府打房新制度陸續上路,《平均地權條例》2023/1/10 三讀通過,包括有限制預售屋、新建成屋換約或轉售、嚴懲炒作行為,最高罰 5,000 萬,甚至可連續處罰;以及建立檢舉獎金制度;以及管制私法人購屋,改採「許可制」,且 5 年內不得辦理移轉、讓與或預告登記;還有預售屋解約需在30天內申報,徹底掃除不實的預售屋銷況。
雖然升息策略奏效、房市有出現降溫趨勢,央行也結束長達5季的升息循環,但2023年6月央行再度出重拳,祭出新的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針對「自然人特定地區第2戶購屋貸款」做出了新的緊縮政策,不僅維持原先的無寬限期規定,更將可貸額度降至7成;之所以會有如此重的打房,主要是為全體銀行不動產貸款占總放款比率仍高,加上自然人持有2筆購屋貸款人數及占比有增加趨勢,以及自然人申辦特定地區第2戶購屋貸款的平均貸款成數居高不下且持續上升,表示貸款條件趨於寬鬆,因此政府再次遏止房市炒作,而此舉估計將有不少投資人受到衝擊。
2023年前4月台灣七大都會區(六都及新竹縣市)預售屋的中位數購屋總價全數突破新台幣1,000萬元,其中以台北市的中位數總價2,980萬元最高。而2023年5月的六都建物買賣移轉棟數較4月增加33.7%、年減6.45%,與2022年同期相較,台北市與台南市分別年減16.79%和12.58%,呈雙位數衰退;累計2023年前五月,六都買賣移轉棟數合計年減21.38%。
目前全球經濟情勢仍不明朗,雖然升息腳步趨緩,但通膨壓力尚未緩解,加上台灣下半年尚有總統大選,隨著平均地權條例將於7月1日上路以及央行推出第2戶的限貸令,接下來是否還有新房市政策推出仍充滿變數,但估計2023年房市的量縮格局已確立,預估2023年房市交易量約27.1萬至28.6萬棟間,年減10%至15%左右,房價主要處於盤整的格局。
公共工程建設是刺激經濟的重要手段,對於經濟困境,政府更需要擴大公共工程預算編列,以維持經濟成長,而政府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全面性基礎建設投資,期望透過政府興建完善各種基礎設施,以強化民間投資動能,進而帶動整體經濟成長潛力,
公共建設是國家發展的引擎,短期具有刺激景氣、增加就業與內需的功能,長期更可蓄積資本存量,促進民間投資及改善國民生活品質。政府為加速公共建設投資,完善國家基礎設施,針對前景未明的經濟狀況,也希望加速公共建設推動以刺激景氣提振內需。
受到疫情衝擊、營造業缺料和缺工情形下,2023年公共建設計畫預算規模接近6,000億元,創歷年新高;因此國發會希望整體公共建設經費達成率均超過95%,而工程會也希望目標執行率可達到95%。
然而,在大缺工與少子化的浪潮之下,營造與建工程人才的缺口更大,尤其像是粗工、搬運、清潔、拆除等工作,以及模板、泥作等技術工,尤其是需要經過時間磨練,以及風吹日曬非常辛苦,肯做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導致整體營建工程出現大斷層,不過目前勞動部已放寬聘僱外籍移工標準,首度開放民間工程業者申請,初步開放8千人;但一旦申請,2年內不能有重大職災,得確保沒有工安問題,不過這也只能暫時紓解缺工問題,最根本的人力缺口,依舊仍然無解,這對營建業而言是個嚴重的警訊,值得政府與企業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