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產業面
個體公司面

上游
中游
下游
 
本國上市公司(14家) 華電 宏泰 台玻 冠軍 中釉
 和成 凱撒衛 美亞 國產 潤弘
 正達 建國 長虹 潤泰材
本國上櫃公司(4家) 崇越電 全譜 惠普 青鋼
外國上櫃公司(1家) 桓鼎-KY
知名外國企業(4家) 安賽樂米塔爾 安賽樂米塔爾 中國建材 拉法基豪瑞
共23家
本國上市公司(2家) 新光鋼 潤弘
本國上櫃公司(1家) 泰霖
知名外國企業(1家) AECOM
共4家
本國上市公司(5家) 三洋實業 春源 新光鋼 潤弘 潤泰新
本國興櫃公司(1家) 日高
知名外國企業(1家) 雅各布工程集團
共7家
本國上市公司(8家) 三洋實業 士電 東元 台達電 大同
 潤弘 隆銘綠能 潤泰新
本國上櫃公司(4家) 聖暉* 擎邦 全譜 千附
本國興櫃公司(1家) 日高
知名外國企業(1家) FLUOR CORP
共14家
本國上市公司(2家) 潤弘 潤泰新
本國上櫃公司(3家) 聖暉* 全譜 千附
本國興櫃公司(1家) 日高
知名外國企業(1家) 中國建築集團
共7家
本國上市公司(13家) 三洋實業 太子 中工 新建 達欣工
 皇昌 根基 潤弘 欣陸 建國
 隆大 工信 潤泰新
本國上櫃公司(5家) 德昌 雙喜 安倉 富裔 國統
本國興櫃公司(1家) 久舜
知名外國企業(1家) 中國鐵建集團
共20家
本國上市公司(11家) 遠東新 三洋實業 華電 太子 宏璟
 達欣工 夆典 欣陸 中保科 中鼎
 世紀鋼
本國上櫃公司(5家) 聖暉* 擎邦 亞通 全譜 千附
共16家
本國上市公司(1家) 中釉
本國上櫃公司(1家) 森鉅
共2家
本國上市公司(3家) 潤弘 匯僑設計 潤泰新
本國上櫃公司(2家) 世紀 全譜
本國興櫃公司(1家) 鑫囍創業
知名外國企業(3家) 特力屋 家德寶 美國勞氏公司
共9家
本國上市公司(5家) 中興電 大同 太子 中保科 潤泰新
外國上市公司(1家) 鼎固-KY
創櫃公司(1家) 發條橘子
知名外國企業(3家) 世邦魏理仕 21世紀不動產 三菱地所株式會社
共10家

建材營造產業鏈

建材營造產業鏈是指從事住宅、商辦、工廠或公共工程等建築物體設計、施工或統包之上下游關聯產業。上游包括建材原料提供、基礎工程、結構工程、機電工程及相關施工工程設計等等;而中游則為營造、建設及工程承攬,建設業者通常先取得土地後再進行設計發包及施工,營造業者則負責承攬廠辦、住宅或公共工程之統包工程;下游則包括裝潢、物業管理等行業。

一、上游:

主要的建材原料如鋼筋、H型鋼、水泥、預拌混凝土、砂石、玻陶等供應商,或專精於負責廠辦或住宅的結構工程、機電工程設計之廠商。基礎工程包括管材承裝如水泥管、混凝土等以及自來水導水引水的管線工程、下水道污水系統工程、土地重劃工程等重大民生基礎建設工程的製造承包工程業務。結構工程有SRC鋼構建築工程、鋼架/鋼結構/鐵工修護工程、浮動碼頭工程、港灣工程、工業區廠房土木、設備整合統包工程等。

受到極端氣候影響,又台灣處於地震帶上,故對於房屋耐震、抗震的程度會格外注意,而台灣傳統建築工法中,除了磚造與木構外,還有RC/SC/SRC/RB,其中RC (Reinforced Concrete) 為鋼筋混凝土大多為混凝土組成(又稱濕式施工),結構屬於較剛硬的,地震來的時候搖晃程度較低。但因柱體體積較其他工法大,房屋變化小,結構剛性高,在遇震時容易造成牆體裂縫產生。

SC( Steel Construction)為鋼構,主要以鋼骨結構建材為主軸(稱為乾式施工);工廠將鑄好的各種鋼骨送到建築基地現場,再以各式扣件、螺栓、焊接的方式組合,樓板以灌漿組成,牆面以輕材質建材構成。SC因採用韌性較大鋼材,建築外觀的變化較多元;而遇震時則會產生較大幅度的搖擺來抵銷地震的水平作用力。不過因牆體多採用輕材質的關係,隔音效較RC差,但近年建築材料技術進步,已有輕質、防火卻又吸音力的無機隔熱磚可供選擇。

SRC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稱為鋼骨鋼筋混凝土,結合SC和RC的優點,帶來耐震程度高、遇震時搖晃度低、隔音性高、防火性高等多重優點。是「鋼筋混凝土」+「鋼骨」,樑柱中間以鋼骨支撐,外圍再澆灌15~20公分的水泥包覆達防火效果,水泥中有許多箍筋,及樑柱斜角處的箍筋以穩固建築,因工法較複雜、工期長,施工也較嚴格,加上主體結構所使用的建材數量較多,建築成本較其他工法高。

整體而言,建築工法與價位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重點要由結構安全專家評估每棟建築適用的工法,選擇最適合又能兼顧工地施工品質的構造工法為佳。

工程設計包括無塵室工程、產業通風工程、恆溫恆濕工程、環境工程、製程設施、視訊顯像系統、電動車電力動力系統、能源管理系統、電源供應設備、自動化設備等工業相關之設計規劃。機電工程包括節能技術服務、機電空調系統設計整合服務、設備統包工程或動力、電力監控系統工程之建置服務、機器設備之安裝、維修、保養、機械設備之設計、製作、施工等。

二、中游:

營造業之範疇包括承攬修/營繕工程、承造建築如整地、基礎結構、建築設備安裝及土木工程之興建、改建、修繕等行業。目前我國營造業主要可分為建築工程業、土木工程業、專門營造業三大類。其中土木工程業涵蓋道路工程、公用事業設施工程、其他土木工程等;而專門營造業則包括整地、基礎及結構工程、庭園景觀工程、機電、管道及其他建築設備安裝、建物完工裝修工程、其他專門營造業等。營造業是國家經濟建設重要的基礎產業,承擔國家土木建築基本建設任務,除了關乎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與生活環境品質外,還可引導上游相關材料產業的需求,創造就業機會;營造業所提供的服務,不論是公共工程或是其他產業所需之基礎設施,對國家經濟發展及民生需求滿足影響很大。

營造業具備相當的專業性,並且需擁有基本的技術團隊,產業特性除了包括易受政府政策及推動重大公共工程計畫之影響、競標為取得業務之主要方式、業務來源不穩定、無特定業主、生產時間較長、工程分包細、各小包業務差異性大等等;故臺灣專業的營造廠為維持基本營運,大多轉投資商業廠辦、民間房地產工程或物業管理等相關行業。民國113年第二季統計全台有19,587家營造廠,甲等營造廠有3,252家,因其營運規模較大,業務量也大,故營業收入總額佔台灣整體營造業收入超過六成以上,而乙等營造廠有1,020家,丙等營造廠有7,605家,專業營造廠則有599家,土木包工業則有7111家,但整體規模上仍以小規模廠商為多。

目前我國的營造工程公司多為中小企業,只有中鼎工程是國際百大工程承包商及設計公司之一,而中鼎集團目前是台灣最大的國際統包工程公司,所謂統包(EPC)是從設計(Engineering)、採購發包(Procurement)到建造施工(Construction),提供一條龍式的工程服務,不過因國內營造業規模較小,大都只能做地方性的交通建設和建築工程,無法承接國際性的大規模工程;因此營造業者需要加強研發和人才的訓練,研發新興工法技術與新建築材料,唯有不斷研發與精進技術,才能在國際上持續發展,而建築工程業主要從事一般民間住宅建案、不動產開發買賣、租賃等業務為主。

建設業通常先取得土地,再負責從整個建築物初始的規劃設計,至最後的完工銷售,一項建案的完成,建商需委託相關行業進行專業分工,包括初始的建築規劃設計所需的工程顧問業、建築師事務所,負責施工、建造的營造廠商,室內裝修所需相關的建材、裝潢、材料、機電、衛浴設備等相關廠商。營建業被視為經濟火車頭之一,蓋房子可以增加水泥、鋼筋、玻璃、磁磚建材的使用,完工後又會帶動設計、裝修、家電、家具的市場需求。

營建業可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例如生產過程要使用到的砂石、鋼鐵、玻璃、水泥、家具,及之後會使用的裝潢、房屋仲介、物業管理等,再者房地產可增值獲利進而刺激消費。

過去20年來台灣房價暴漲了290%,兩次房價的迅速攀升都碰巧遇到重大傳染病發生後,房價高漲到令人瞠目結舌的情況。也因台灣房地產一直被投資客炒房導致國內房價居高不下,在薪水不漲物價上漲的態勢下,很多年輕人買不起房,尤其疫情過後,全球通膨嚴重,加上烏俄戰爭、加薩戰火、原物料上漲、缺工缺料問題嚴重,營建材料也跟風上漲,進而推升房價續漲且屢創新高,目前政府正積極祭出政策平抑房價,但民眾以買房對抗通膨的效應下,仍助長台灣房價的暴漲成遍地開花的現象。

政府積極透過前瞻計畫、都更、老危等獎勵措施要讓建築活動與提升土地的生產力,期望讓房地產重新發揮火車頭功能,但國內呈現多項房市泡沫警訊,包括不動產貸款集中度過高、利用銀行資源操作槓桿炒房...導致房地產無法帶動內需動能反而成為內耗的產業。

工程承攬業指的是從事承攬辦理工程規劃設計、施工監造與技術服務諮詢等,這幾年國內外工程規模放大,基礎建設投資熱度增溫,有助於提升我國工程技術服務業者承攬辦理建築服務、工程規劃設計、施工監造與技術服務諮詢等各項業務量,故工程技術服務業在我國服務業之產業地位隨之提高;工程技術服務在工程進度、品質與安全的服務很重要,又隨著時代的變遷,工程技術也在提升,還需要兼顧生態、環保及施工安全觀念,因此工程技術服務廠商的需求與日俱增。

三、下游:

裝潢業係由室內設計師整體規劃設計製圖後,再交由木工、油漆、水電等裝潢相關業者,依據設計圖,進行室內裝潢施工。有信譽的室內裝潢設計公司不僅負責整體規劃室內裝潢風格,並確保裝潢施工品質,於一定期間內負有保固責任。

物業管理是近年興起一項營建加值服務行業,提供建築物內勞務與服務,物業管理是與建築物使用有關的管理服務,由於社區型的建案興起,因此透過物業管理使建築物使用者享用安全、健康、舒適、清潔、環保、便利及良好生活機能的生活空間,優良的物業管理除了可延續建築物壽命外,亦可藉由營運管理來增加收入,提升不動產與土地的價值。物業服務項目包括警衛保全、清潔勞務,以及設備設施類如電力、空調、升降機、給排水、安全系統等之維護、修理、保養等工作。

隨著房價的飆升,許多年輕人買不起房,因此政府祭出諸多打房政策,《囤房稅2.0》已於2024年7月上路,2025年5月開始課稅。囤房稅2.0主要是提高多屋者的持有成本,將從現行的1.5%~3.6%調整至2%~4.8%;全國單一住減稅,稅率改採「全國歸戶、全數累進」;申報「租賃所得」達到租金標準者,法定稅率由現行 1.5%~3.6% 調降為 1.5%~2.4%,以及繼持非自願共有者的減稅。非自住的囤房稅,稅率下限調整至2%上限調高為4.8%;根據統計,2023年台灣非自住房屋共49.4萬戶,佔房屋總數的7.9%,囤房稅新制上路後,鼓勵建商加速出售餘屋;不過囤房稅增加房東的稅負,但成本最終仍透過提高租金的方式轉嫁給租客,對房租市場產生壓力。

而政府推出的新青安貸款讓年輕人可買到房的美意,卻引發投資客、人頭戶及貸後轉租等疑義,致使央行2024年9月祭出「史上最重」的第七波房市管制,因市場投資客將不動產當成流動性資產炒作,賭寬限期內房價將往上漲,故央行加大房市抑制措施力道。舉凡名下有房者第1戶房貸不得有寬限期,若是繼承取得的房屋,或繼承房屋非在目前工作或居住城市等則予以排除。而針對「有房無貸」者,主要是擔心他們容易藉由財務槓桿進行炒房,央行第七波管制重打第二屋以上購屋族,但也保護第一屋與新青安的貸款優先權,即強化剛需,保護市場底線。

受到限貸令的衝擊,累積至2024年第三季,全台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已達27.1萬棟,顯示量增格局幾乎已確定,預估2024年全年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將落在33至34萬棟,也表示第七波信用管制與國內銀行房貸緊縮導致民眾購屋態度轉向保守。預估短期房價仍具支撐,大幅下跌的機會不太可能,目前買方出價回歸到實價登錄行情,議價空間已有所提高。

而依據成屋時程推算,投資買家的轉售潮將在2025年初湧現;「房地合一2.0」2021年上路, 5年以內課以35%~40%稅率,故賣壓將在2026年顯現;新青安貸2023年上路,寬限期5年,故賣壓將在2028年顯現。因此預估2025年全台預售可能交屋量高達10萬6924件,其中台中市北屯區、桃園市中壢區是2025年預售屋交屋量最大的前兩個行政區,推估分別有4,573和4,388件,未來對區域房市產生的衝擊恐較大。

再者,2024年4月3日花蓮發生的強震算是北部近30年最嚴重的一次,引起各界關注老屋耐震力問題,更凸顯都市更新及危老重建勢在必行的重要性;根據內政部統計至2023年第四季止,全國房屋稅籍住宅的平均屋齡高達32年,若僅看屋齡25年以上住宅,數量也高達635萬4909宅,占比達69.1%。若僅統計六都與新竹縣市數據,以台北市平均屋齡達37.6年最高,且屋齡25年以上住宅占比也達79.2%,占比位居七都冠軍。加上台灣本身為地震頻發地區,其中北部台北盆地有火山以及土壤液化等問題,40年屋齡的老屋在台北市已經是常態,也成為全台改建最大一塊區域,尤其要趕上「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的容積獎勵、減免賦稅等危老條例獎勵,需要快馬加鞭,因獎勵將在2025年劃下句點。《危老條例》在2017年公布實施後,北台灣(包括雙北與桃園、新竹)危老推案量從2018年的8億元,一路逐年成長2021年站上1130億元,2023年來到最高點的1307.3億元;年增幅高達70%,是六年來最高記錄,其中雙北共占了88.7%。而2024年第一季北台灣危老推案量已超過400億元,台北市就占了九成以上,10億元以上的危老案都在台北市,證明台北市在這波危老重建中成為最大的受益者。隨著全台老屋數量逐年攀升,但天災無法預期,次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地方更急需正視的問題。

公共工程建設是刺激經濟的重要手段,對於經濟困境,政府更需要擴大公共工程預算編列,以維持經濟成長,而政府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全面性基礎建設投資,期望透過政府興建完善各種基礎設施,以強化民間投資動能,進而帶動整體經濟成長潛力,

公共建設是國家發展的引擎,短期具有刺激景氣、增加就業與內需的功能,長期更可蓄積資本存量,促進民間投資及改善國民生活品質。政府為加速公共建設投資,完善國家基礎設施,針對前景未明的經濟狀況,也希望加速公共建設推動以刺激景氣提振內需。

2024年整體公共建設計畫經費為7792億元,較2023年6787億元增加14.8%,也與原先規畫的6649億元上修了1143億元,經費規模創下歷史新高。而2025年公共建設計畫中,交通建設經費編列突破新台幣千億元、占比53.4%最高,交通為建設之母,可帶動產業布局與地方發展,有助於台灣均衡發展。

目前國內少子化問題嚴重,而國內營造與建築工程人才的缺口更大,尤其粗工、搬運、清潔、拆除等工作,且模板、泥作、油漆、水電等技術工等更需要長時間磨練,加上工作環境風吹日曬非常辛苦,導致年輕人不願意做,整個營建工程產業出現年齡大斷層,幾乎是中高齡的勞動者為主。目前勞動部已放寬聘僱外籍移工標準,開放民間工程業者申請,但只能暫時紓解缺工問題,最根本的人力缺口,依舊仍然無解,這對營建業而言是個嚴重的警訊,值得政府與企業深思且勢必儘快解決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