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產業面
個體公司面

 
 
 
 

軟體服務產業鏈

軟體服務業可區分為應用/系統軟體設計開發、系統整合服務、資料處理服務、通路經銷等行業。應用/系統軟體設計開發業者從事各領域應用軟體,系統整合服務業者是負責整合硬軟體服務串連與技術服務的諮詢,電子商務是利用網際網路所進行的商業交易活動,資料處理服務業者則提供資料庫資訊之建置、檢索與分析服務以及網站代管等相關業務,通路經銷業者係從事各種的軟體代理銷售業務。

應用/系統軟體設計開發業者主要係配合客戶營運需要,進行特定應用/系統軟體開發,有依特定產業而發展之應用軟體,如金融、醫療、流通業;或依軟體功能別所發展之特殊應用軟體,如商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BI)、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顧客關係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資訊安全(Information Security)等。

系統整合服務業者係依客戶特定營運需要而進行軟硬體建置,其服務範圍從前端規劃、設計、執行、整體專案管理、顧問諮詢服務,及整合資訊系統服務等。系統整合服務專案多半包括不同的平台與技術,如系統與客製化之應用開發及整合既有的應用軟體,因系統整合專案的客製化程度較高,故每次專案必須建立合約,藉此定義解決方案的規格與不同層級的產出績效,最終專案的產出為一完整的系統,方可符合專案定義的目的及技術規範。

   資料處理服務係指資料備份、回復、資料重複備份,及提供網站代管等業務。因電腦系統由許多元件組成,任何一個元件故障,都有可能導致資料破壞或遺失,使得長久以來建立的資料毀於一旦,且不管天災或人為破壞都有可能造成系統當機故障而無法使用,因此資料處理服務是維護企業資訊安全必要的一環,也因資訊安全的需求,帶動解決企業資訊安全的市場商機;隨著企業逐漸電子化,資安體系的產品與服務生態體系也逐漸完善;而隨著新興技術與應用場景的不同,未來AI、雲端運算、5G以及萬物聯網的時代,對於防火牆、使用者與實體設備行為分析、端點偵測與回應、資安協調、自動化與回應、網路流量分析等相關技術,搭配雲端運算、5G、物聯網、大數據、車聯網、元宇宙、工控等場景的不同,而有相當不同的資安作法因應,估計資安技術發展與市場將充滿商機。尤其AI應用將會是一把雙面刃,雖可推動產業技術創新,但更易淪為駭客攻擊的新型武器。根據 Gartner研究指出,到2026年將有80%的企業將採用AI;以生成式AI為例,產出的內容真假難辨,不僅民眾須面對更多難以判別的虛假訊息,更可能因為此類訊息造成社會不安或動盪,因此資安防護將面臨更多的挑戰。

通路經銷業者係提供套裝軟體的銷售,包括代理國內外品牌業者商用軟體、開發軟體、辦公室應用軟體等,亦提供客戶相關軟體的教育訓練,協助客戶與消費者能夠使用其代理銷售之軟體。

 而軟體業中,雲端運算產業是未來重要趨勢,雲端就是伺服器所建構的網際網路,它的運算能力更為強大,透過網路接收用戶的指令,來服務龐大的終端用戶,設置伺服器是方便使用者執行線上應用程式、儲存及管理大量的資料。雲端運算的四大佈署模式可分為公有雲、私有雲、社群雲、混合雲。而遠距辦公和線上會議的轉變加速了雲端的使用,搭配行動應用、巨量資料、社交媒體等新興科技的蓬勃發展,未來雲端商機無限。

越來越多企業改以雲服務取代自身IT設備成本支出,可滿足企業因應數位化時代的彈性營運需求,雲端服務角色將無可取代。而雲端運算環境也將改變企業軟體的建置模式,企業將不需再花費龐大金額買斷軟體授權,而是每月以租用付費方式透過網路取得軟體使用權;隨著辦公環境e化、電腦終端設備輕薄化、員工在辦公室內利用自有設備工作的需求日漸提升,一方面員工使用自己的軟體,同時公司要兼顧資訊安全及資料保護,因此桌面虛擬化將可以滿足雙方需求;雲服務模式包括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系統基礎架構即服務)、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應用基礎架構即服務)、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體及服務)、DaaS(Desktop as a Service,雲桌面即服務)以及BPaaS(Business Process as a Service,業務流程即服務)等,未來包括作業系統、軟體及設定操作都可以透過網路雲端的方式來完成。目前臺灣雲端服務應用以IaaS為大宗,而SaaS的應用主要為電子郵件、視訊會議、文件分享等,未來雲端資安、雲端儲存、虛擬桌面、文書處理等應用的發展前景則相當可觀,亦即未來軟體即服務將成為市場主流,其使用上不受場域限制,只要有網路就可以存取資料或協同運作,尤其視訊會議與居家辦公的模式已成常態,也更凸顯SaaS服務的便利性;其建置成本相對較低且軟體升級速度更快,企業較願意去導入服務與系統,資訊安全性上也較佳。而Daas是由雲端運算衍生的新型態服務模式,資訊硬體可以採取「租用」、「託管」或「訂閱」的模式來使用,不需要規劃、設計與維護設備的生命週期,Dell、惠普、英特爾、Advantech、思科、CSA、聯想等業者皆有布局。隨著企業上雲的需求熱度不減,未來混合環境的管理將成為資訊服務市場的主軸,台灣資訊服務業者,皆積極透過混合雲管理、產業雲、雲端安全等解決方案並擴大其業務,尤其企業上雲的趨勢更推升雲端運算服務市場需求;根據IDC的研究,全球公有雲服務市場收入2024年預計將增至8,050億美元,到2028年將增加一倍。台灣公有雲市場產值至2025年將達27.82億美元,企業佈局多雲已是現在進行式,而其中以IaaS市場的成長率最高,而SaaS市場則是佔比最大,預期到2027年台灣IaaS市場規模將成長至17.31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 22.6%。

 目前全球國際雲端廠商為AWS、Microsoft、Google、阿里巴巴、華為,都定位雲端未來是以資料為驅動的雲端平臺,一致認同未來目標即是AI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前五大分別為AWS、微軟、阿里雲、Google與華為;其中AWS、微軟Azure和Google雲端佔全球公有雲市場的七成,AWS是全球雲端服務市場的榜首,在全球雲端服務市場佔32%,微軟Azure市佔23%,Google雲端佔12%;隨著雲端市場擴大,又受到生成式AI和應用程式現代化的推動,而根據Garner調查預測,2024年全球企業在公有雲服務上支出預計年增二成,達6,754億美元,其中Iaas市場有1800.44億美元,SaaS市場有2472億美元,PaaS則有1724.49億美元,BPaaS有726.75億美元,而DaaS有30.62億美元。由於通用基礎模型不斷被創造出來,及規模化交付GenAI應用的速度加快,預計GenAI將成為推動公有雲支出持續增長的主要力量,故Gartner預測公有雲終端使用者支出將在2030年時突破一兆美元大關。

  AWS、Microsoft、及Google等近年來無不積極地搶占台灣企業市場客戶,並極力擴展在本地的經銷夥伴和業務開發人力。AWS是最早進入台灣市場的業者,目前在台灣處於領先的位置。Google是最先在台灣本地有建置資料中心的業者,可提供更低延遲的雲服務,目前已逐漸打入各垂直市場。而微軟看中台灣產業軟硬體整合實力,在台設立「Azure雲端硬體與基礎建設團隊」,隸屬於微軟美國總部,其全球雲服務基礎建設也來台落地,預計2024年底完工;此外,AWS也宣布將於2025年初在台灣推出區域級雲端資料中心,命名為「AWS亞太(台北)區域」,提供更低的延遲,並將滿足更多亞太地區的企業和組織;全球三大公有雲服務供應商均來台設立資料中心,大大提升台灣在國際雲端網絡的地位。而中華電信及遠傳電信兩大業者近年對公有雲市場發展策略愈趨積極,推出自有品牌雲服務外,也開始加入三大公有雲業者的本地經銷夥伴行列。

未來多雲及混合雲布局成企業投資重心,跨雲管理將是企業重要課題;在數據為王的趨勢下,未來優化顧客關係、產品創新將成為關鍵應用領域,而企業採納雲端平台最關注資訊安全,金融服務業則因牽涉一般民眾資產,且擁有大量機敏資料,因此兼具法遵與資安防護力、靈活性的雲端平台,才能打造更具擴充性、敏捷性的服務。

ChatGPT引領了AI風潮 而生成式AI的發展從過去有限的對話到大型自然語言模型的出現,使生成式AI技術愈成熟,同時帶動AI生成內容(AI Generated Content, AIGC)熱潮,並引發商業各種創新應用。近年生成式AI在文生圖與圖生文等部分已呈現快速發展趨勢。生成式AI是指讓機器學習模型研究歷史數據,學習歸納並創造出全新內容,包含文字、圖像、影片等形式,Chat GPT技術使生成式AI更易於理解和模仿人類語言行為,讓互動更加自然和真實。目前利用AI可以人類等級的表現來解決新穎而困難的任務,但利用AGI(通用人工智慧)系統就可以解決不同領域的問題,就像人類一樣,而無需手動干預;且AGI不限於特定範圍,可以自學並解決從未接受過訓練的問題,AGI 是一種具有人類理解和認知能力的假設電腦程式,也是完整人工智慧的理論表示,它可以透過廣泛的人類認知能力解決複雜任務;故透過AI Agent技術演進將可實現AGI,隨著AGI技術發展,依照人類與生成式AI之間的自主性程度可分為不同等級,Level 1至Level 5則顯示不同程度的AI代理,可視為通往AGI的階段性成果。而AI Agent依據其執行任務時扮演的角色可分為Single Agent、Agent-Agent、Agent-Human三種,而依據人為參與和自動化程度分為Embedding、Copilot與Agent等模式。

AI為產業帶來革命性的突破,各產業領域也期待能導入AI以提升產業的效能,根據Precedence Research預估,AI市場在未來十年將強勁增長,203年全球AI產值預計將從1000億美元達1.59兆美元,比現在高出近20倍產值。

    生成式AI的普及帶來大量運算及軟體服務需求,台灣在未來3~5年內雲端產業需求將爆發,也將成為亞太地區的重要亮點。未來企業將透過雲端服務實踐數位轉型,尤其企業著重在業務轉型和IT轉型,也計畫朝向5G、人工智慧、區塊鏈、金融科技、數位貨幣、機器人技術、物聯網、自動駕駛汽車、智慧城市和量子計算等新興技術發展。另,金管會同意金融業把資料上雲端,但委託雲端服務業者處理的客戶資料以及資料儲存地,須以我國境內為原則,若是資料儲存地位於境外,得遵守三項規定辦理。資料上雲端、純網銀,再加上OpenAPI三大政策,對臺灣金融業將帶來新成長,可串連電商、網路產業的生態圈發展,更把臺灣雲端市場做大了。

隨著行動通訊普及,行動軟體已侵蝕現有電腦軟體市場,並對以傳統電腦系統架構為開發重點的軟體廠商形成挑戰,同時也催生了新型態軟體服務業者如社群媒體及開發專屬應用程式(APP)軟體公司的興起,以及近年來社群媒體業者如Instagram、Meta、Youtube、LinkedIn、Line、微信等躍升全球知名軟體公司,各式各樣的新興服務型態軟體公司,也正因應雲端應用快速發展而衍生。

新型態的行動通訊軟體的應用商業模式正在生活中普及,如共享經濟的Uber、Airbnb,透過社群、影音、直播的網紅經濟,利用雲端媒體平台累積流量、建立知名度、吸引粉絲,又搭配VR/AR眼鏡的應用讓影像更顯逼真,實現元宇宙的概念,更是物聯網的發展與應用特性,促使產業生態、開發流程出現變化。

元宇宙(metaverse)又稱後設宇宙、超感空間、魅塌域、魅他域;元宇宙的概念是專注於延伸和改善現有的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和混合實境(MR)技術,應用在更多垂直領域,元宇宙需要很多時間與資源的投入,是新的經濟模式,未來用來連線元宇宙的道具,可能是熟悉的VR/AR穿戴裝置,元宇宙的後台,則是全球多座資料中心當中的無數台伺服器。而隨著AI與電腦圖形技術進步下,未來數位人類(Digital Human)成為虛擬互動領域的革命。數位人類是模擬真實人類互動的虛擬存在,能透過AI和圖形演算法呈現逼真的外觀、聲音和行為,並解讀語氣、表情等非語言線索,使互動更自然流暢。預計2035年時數位人類產業規模快速將達到1,250億美元。主要受惠於企業對數位人類技術的廣泛採用,以及個人使用者對虛擬互動體驗需求不斷提升,未來也將被應用於醫療、金融、教育等更多領域,由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技術結合,提供沉浸式互動體驗。數位人類將成為虛擬與現實世界的連結,開啟人機協作新時代。

隨著智慧科技盛行、行動支付的興起,金融科技(Fintech)、區塊鏈經濟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未來潛力科技之一,目前各行業領域領導業者,正積極嘗試發展全球跨域(跨國域、跨領域)價值移轉應用,以打造全球價值聯網的生態系,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及資料無法被竄改的特性日漸被認為可能顛覆人類數千年來交易基礎,可在商業網路中促進記錄交易與追蹤資產的程序。幾乎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都可以透過區塊鏈網路追蹤與交易,以全面降低風險和成本。且區塊鏈技術可提供儲存在不可變總帳中的即時、共用及完全透明資訊,而且只有獲得許可的網路成員才能存取這些資訊。區塊鏈技術也提供了企業轉變的機會,應用的想像空間跟發展潛力極大,從金融領域到物聯網、雲端運算甚至醫療、製造、零售等各行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臺灣電腦系統軟體服務業高達上千家,可細分為軟體服務業、系統整合服務業及其他系統設計服務業等,其中電腦軟體服務業約占九成,其中又以系統整合為大宗。在軟體吞噬世界時代,各行業都需要軟體,不論是網路新創、遊戲軟體、行動APP,都需要相當的軟體服務開發,但軟體業在台灣規模小,許多跨領域的整合,包括電子業、醫療服務、金融服務等,也因市場規模過小而發展不易。

 台灣是ICT產業供應鏈與製造業的重地,而軟體又是支撐硬體轉型的基礎,未來資通訊產業的軟硬整合將成趨勢,不管是高科技或是傳統產業的升級都需要軟體,台灣軟體廠商只要做好國際化營運準備,未來充滿商機;政府現階段唯有積極推動軟硬整合、引導軟體產業創新、結合硬體產業、培育新興人才,才能讓台灣形成相當的產業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