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服務產業鏈
軟體服務業可區分為應用/系統軟體設計開發、系統整合服務、電子商務、資料處理服務、通路經銷等行業。應用/系統軟體設計開發業者從事各領域應用軟體,系統整合服務業者是負責整合硬軟體服務串連與技術服務的諮詢,電子商務是利用網際網路所進行的商業交易活動,資料處理服務業者則提供資料庫資訊之建置、檢索與分析服務以及網站代管等相關業務,通路經銷業者係從事各種的軟體代理銷售業務。
應用/系統軟體設計開發業者主要係配合客戶營運需要,進行特定應用/系統軟體開發,有依特定產業而發展之應用軟體,如金融、醫療、流通業;或依軟體功能別所發展之特殊應用軟體,如商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 BI)、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顧客關係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資訊安全(Information Security)等。
系統整合服務業者係依客戶特定營運需要而進行軟硬體建置,其服務範圍從前端規劃、設計、執行、整體專案管理、顧問諮詢服務,及整合資訊系統服務等。系統整合服務專案多半包括不同的平台與技術,如系統與客製化之應用開發及整合既有的應用軟體,因系統整合專案的客製化程度較高,故每次專案必須建立合約,藉此定義解決方案的規格與不同層級的產出績效,最終專案的產出為一完整的系統,方可符合專案定義的目的及技術規範。
電子商務屬於傳統商業活動各環節的電子化、網路化。電子商務包括訂單透過網路處理、貨款透過網路收付、物流資訊透過網路傳輸、供應鏈管理、網路行銷與交易、線上事務處理、電子資料交換、存貨管理、自動資料收集系統等皆屬之。目前電子商務發展出三種類型的營運模式,一為提供技術與平台給企業,稱作企業對企業(B2B)電子商務服務;另一為直接提供商務服務給消費大眾,在其網路商店進行採購,稱作企業對消費者(B2C)電子商務服務;買賣雙方都是個人,透過拍賣網站進行交易,稱作消費者對消費者(C2C)電子商務服務。B2B服務係利用入口網站提供技術平台給沒有經營網路業務的店家,商家可利用其技術平台,即可進行網路銷售業務,藉此可節省軟體建置與人事成本等費用。B2C服務係透過網路店家經營專屬平台,提供給一般消費者商品買賣交易服務,網路店家需要同時經營網路平台及商品買賣,投入資源相對較大。C2C服務讓買賣雙方透過拍賣網站進行交易,拍賣網站為促成雙方交易的仲介,收取小額的交易手續費。
臺灣電子商務舉凡食、衣、住、行各類產品,都可以在網路上進行買賣,而隨著智慧型裝置的普及也成為推動電商成長的助力。臺灣電商市場競爭激烈,電商從虛擬店家拓展到實體店面,而實體店家也進軍網路虛擬市場,結合手機行動購物,透過線上線下導流模式,做O2O虛實整合;而因應互聯網與數位科技的日益成熟,近年來線上與線下之間消費模式與應用服務倚賴與滲透更深,過去O2O能帶動人流,但卻無法針對不同消費者提供貼近個人化的銷售服務,而隨著數位科技日益發達,利用大數據與AI技術的導入,可收集消費者背後龐大的消費行為數據,佈建完善的銷售服務環境,掌握圈粉策略,朝向OMO虛實融合,可做到真正的精準銷售。
因電商發達連接著金流業務也跟著興盛,隨著台灣行動支付愈來愈普及,根據資策會調查,消費者對行動支付認知率在2020年上半年達98.2%已經相當高,而常用行動支付的消費者,其青睞度成長至2020上半年59.7%,相當接近實體電子票證的60.1%;而NFC支援率72.3%,因中高階智慧型手機多數皆內建NFC功能,促使消費者手機NFC支援率持續攀升。而消費者對行動支付的偏好度(占比35.3%)已首度超越實體信用金融卡(33.9%),顯示用戶使用行動支付已逐漸成為習慣,隨著市場逐漸成熟,行動支付對消費者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也逐漸提高。
過去行動支付只能綁定信用卡,但現在行動支付皆可綁定銀行帳戶,LINE Pay Money、與 Pi錢包都有一個虛擬帳戶,使用者先從銀行把錢儲值進帳戶內,再進行支付或轉帳,帳戶內的錢也可提領回銀行帳戶。而台灣Pay等於是直接連接銀行帳戶進行扣款,而不需要另外儲值支付;街口支付則是兩者方式皆支援,既有街口儲值帳戶,也可直接扣銀行帳戶付款。台灣對於第三方支付與電子支付的定義不太相同,其中以是否支援「轉帳功能」作區分;可轉帳的就是電子支付,而不可以轉帳、儲值的就是第三方支付。隨著5G世代來臨,以及AI技術的導入,未來真實世界的數據化與營銷各方面自動化、銷售預測非常容易,行動支付已成為常態,網網相連,未來電商交易將更加即時、容易,且以人為核心的線上線下全通路經營將成為所有零售業者獲取流量的主力來源。
資料處理服務係指資料備份、回復、資料重複備份,及提供網站代管等業務。因電腦系統由許多元件組成,任何一個元件故障,都有可能導致資料破壞或遺失,使得長久以來建立的資料毀於一旦,且不管是天災或人為破壞都會有可能造成系統的當機故障、無法使用,因此資料處理服務是維護企業資訊安全必要的一環,也因資訊安全的需求,帶動解決企業資訊安全方案的市場商機;隨著企業逐漸電子化,資安體系的產品與服務生態體系也逐漸完善;而隨著新興技術與新興場景的不同,未來雲端運算、5G以及萬物聯網的時代,對於次世代防火牆、使用者與實體設備行為分析、端點偵測與回應、資安協調、自動化與回應、網路流量分析等相關技術,搭配雲端運算、5G、物聯網、大數據、車聯網、工控等場景的不同,而會有相當不同的資安作法因應,估計將會帶動新一波的資安技術發展與市場機會。
通路經銷業者係提供套裝軟體的銷售,包括代理國內外品牌業者商用軟體、開發軟體、辦公室應用軟體等,亦提供客戶相關軟體的教育訓練,協助客戶與消費者能夠使用其代理銷售之軟體。
因應新時代、新技術的來臨,行動應用、巨量資料、社交媒體等新興科技的蓬勃發展,雲端服務及市場快速發展。雲端運算環境將會改變企業軟體的建置模式,企業將不再需要花費龐大金額買斷軟體授權,而是每月以租用付費方式透過網路取得軟體使用權。另隨著辦公環境e化,電腦終端設備輕薄化,員工在辦公室內利用自有設備工作的需求日漸提升,一方面員工使用自己的軟體,同時公司要兼顧資訊安全及資料保護,因此桌面虛擬化將可以滿足雙方需求,催生了雲端計算的服務模式,包括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DaaS(Desktop as a Service)等,未來包括作業系統、軟體及設定操作都可以透過網路雲端的方式來完成。目前臺灣雲端服務應用以IaaS為大宗,SaaS應用主要為電子郵件、視訊會議、文件分享等,未來雲端資安、雲端儲存、虛擬桌面、文書處理等應用的發展前景則相當可觀。
雲端服務需求快速興起,軟體大廠不得不改變產品策略,國際雲端廠商──AWS、Microsoft、Google都定位雲端未來是以資料為驅動的雲端平臺,一致認同的目標即是AI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雲端運算產業,雲端就是伺服器所建構的網際網路,它的運算能力更為強大,透過網路接收用戶的指令,來服務龐大的終端用戶,設置伺服器的目的,主要方便使用者執行線上應用程式、儲存及管理大量的資料。雲端運算的四大佈署模式可分為公有雲、私有雲、社群雲、混合雲,預估雲端運算產業規模至2022年將可達到3,312億美元,而成長動能來自於提供雲端硬體設備的IaaS;估計Amazon、Microsoft、Google三巨頭掌控近60%市佔率,而IaaS服務年複合成長率達20%。
而目前最新興的應用是AI結合雲服務下的新興應用,全球主要資料中心業者布局狀況而言,目前AWS已經建置22個城市,69個區域,64個國家,預計建置於巴林、開普敦、雅加達、米蘭,預計2021年底前會持續開通四個地理區,增加12個國家。而Azure已建置54個區域(50個城市),140個國家、預計建置於挪威西部、挪威東部、美國西部與美國東部,可增加12個可用區域。而GCP已建置20個地區,可服務61個區域,200個國家,預計支出130億美元建置於拉斯維加斯、鹽城、雅加達、首爾,2020年底將會開通北美2個地理地區,總計增加12個可用區域。
而金融業導入雲端服務的相關規範有新進展,金管會已核准銀行資料上雲端,但委託雲端服務業者處理的客戶資料以及資料儲存地,要以我國境內為原則。若是資料儲存地位於境外,得遵守三項規定辦理。資料上雲端、純網銀,再加上OpenAPI三大政策,隊臺灣金融業將帶來新成長,可串連電商、網路產業的生態圈發展,但更重要的是把臺灣雲端市場做大了。
而微軟Windows10開啟了新的作業系統架構,包含一系列的應用程式,如Outlook、Office套件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用戶端App,除了桌面環境,也可以在手機和小型平板電腦上使用。此外,微軟提供新的網路技術HTML5,Google開發的Android系統、Red Hat、Canonical等業者開發的Linux系統,以及NoSQL、Hadoop等軟體,皆有助於業者在雲端環境下開發新軟體。
隨著雲端應用改變了軟體可以不受侷限地隨時被使用,行動工作及行動消費模式亦日漸普及,行動軟體逐漸侵蝕現有電腦軟體市場,並對以傳統電腦系統架構為開發重點的軟體廠商形成挑戰,同時也催生了新型態軟體服務業者如社群媒體及開發專屬應用程式(APP)軟體公司的興起,以及近年來社群媒體業者如Instagram、Facebook、LinkedIn、Line、微信等躍升全球知名軟體公司,種種各式各樣的新興服務型態軟體公司,也正因應雲端應用快速發展而衍生。
而隨著行動通訊軟體的應用,新型態的商業模式也不斷竄起,如共享經濟的Uber、Airbnb,透過社群、影音、直播的網紅經濟,利用雲端媒體平台,累積流量、建立知名度、吸引粉絲,又搭配VR眼鏡的應用讓影像更顯逼真,在在顯示物聯網的發展與應用特性,促使產業生態、開發流程出現變化。
現今舉凡從3D列印、雲端運算、物聯網、大數據、共享經濟 (例如 Uber)到VR、AR、人工智慧,全部都需要依靠軟體才能實現。而隨著智慧科技盛行、行動支付的興起,金融科技(Fintech)、區塊鏈經濟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指出,區塊鏈技術是繼網際網路後的第四波工業革命的潛力科技之一,目前各行業領域領導業者,正積極嘗試發展全球跨域(跨國域、跨領域)價值移轉應用,以打造全球價值聯網的生態系,且區塊鏈技術可能是自網路問世以來目前為止最棒的發明,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及資料無法被竄改的特性日漸被認為可能顛覆人類數千年來交易基礎,可用於資產保護與追蹤,是建立數位信任企業的基礎,區塊鏈的應用想像空間跟發展潛力極大,從金融領域到物聯網、雲端運算甚至醫療、製造、零售等各行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臺灣電腦系統軟體服務業高達上千家,可進一步細分為軟體服務業、系統整合服務業及其他系統設計服務業等,其中電腦軟體服務業約占九成,其中又以系統整合為大宗。在軟體吞噬世界時代,各行業都需要軟體,不論是網路新創、遊戲軟體、行動APP,都需要相當的軟體服務開發,但軟體業在台灣規模小,許多跨領域的整合,包括與電子業、醫療服務、金融服務等,也因市場規模過小而發展不易。
未來是物聯網與人工智慧的時代,統稱為AIOT,尤其進入雲端與AI人工智慧時代,投資成本相對較低,隨著5G和AIOT技術進步,智慧科技與應用將會加速雲端和資安技術的融合,而台灣有優越的地理優勢,只要軟體廠商做好國際化營運準備,未來充滿商機;因軟體是支撐硬體轉型的基礎,且未來資通訊產業的軟硬整合將成趨勢。台灣是ICT產業供應鏈與製造業的重地,不管是高科技或是傳統產業的升級都需要軟體,但台灣軟體人才有限,政府現階段唯有積極推動軟硬整合,引導軟體產業創新,結合硬體產業,發揮既有的優勢,培育新興人才,才能讓台灣形成相當的產業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