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產業鏈
鋼鐵依材質可分為「碳鋼」及「不銹鋼與合金鋼」兩大類。碳鋼產業鏈上游為煤、鐵礦砂及廢鋼原料,以及上述原料經高爐或電爐煉製而成的大鋼胚、小鋼胚、扁鋼胚、鋼錠等;中游包括經冷熱軋製成的鋼板、鋼捲、鋼筋、線材、棒鋼盤元,或經軋延切割裁剪加工製成各類型鋼、角鋼;下游應用產品廣泛,包括金屬製品、機械設備、運輸工具、模具、螺絲螺帽、鋼線鋼纜、工業設施及建築工程等。不銹鋼產業鏈結構與碳鋼產業鏈相近,惟衍生出中游的裁剪加工及製管業,但下游則與碳鋼相同。
一、上游:
鋼鐵業的上游原料有鋼胚與不銹鋼胚,其需要透過煉鋼的程序來製造。煉鋼方式可以分為高爐煉鋼與電爐煉鋼,高爐煉鋼的主要原料為鐵礦砂與焦煤(又稱冶金媒),98%的鐵礦砂用於鋼鐵原料,鋼鐵廠將鐵礦砂、焦煤及石灰石等原料,經過高爐生產出粗鋼,粗鋼再依不同使用方式製造出各式鋼材。代表廠商為中鋼。電爐煉鋼的主要原料為廢鋼,因臺灣煉鋼所需的原物料及能源自給率不足,廢鋼、粗鋼與鋼胚多需仰賴進口,故國內中、下游業者發展相對受限,目前只有中鋼為一貫作業的煉鋼廠。
不鏽鋼屬於鋼品產業的特殊鋼材,不鏽鋼係指鉻含量超過12%的鐵合金,因不鏽鋼具備抗氧化與耐侵蝕的特性,故廣泛運用在廚具、汽車材料、建築材料、醫療用材到3C電子業等。不鏽鋼大量使用鎳、鉻等高價金屬原料,故不銹鋼製品的材料成本約為碳鋼的5到10倍,所以一旦高價金屬的價格波動,其市場行情將受到顯著影響,不過不鏽鋼產品100%可以再回收利用,故具有相當的剩餘價值。
高爐煉鋼所需的上游原料冶金煤與鐵礦砂都需要仰賴進口,鐵礦砂主要出口國有澳州和巴西,而中國是鐵礦砂最大進口國,進口量佔全球四分之三;鐵礦砂是生產鋼鐵最重要的原料,全球鐵礦砂資源大部份集中在三大礦業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手中,這三大礦業全由美國資本所控制其壟斷全球的鐵礦砂資源。
鐵礦砂主要是生產鋼鐵的原料,中國是鐵礦砂的頭號買家,占全球鋼鐵產出的50%,並購買國際七成的海運鐵礦砂,一旦中國鋼鐵需求出現變化皆會衝擊鐵礦砂的報價。中國鐵礦砂的最大供應商是巴西的淡水河谷(Vale),澳洲的必和必拓(BHP)、力拓(Rio Tinto)、Fortescue Metals Group。
2022年下半年因全球FED升息、全球通膨加劇,加上中國堅持清零政策,房市處於低水位,下游需求減少導致鐵礦砂價格處於低檔,但12月底隨著中國將進一步鬆綁防疫管制措施的激勵,強化了經濟復甦的預期,鐵礦砂大幅度上漲到每公噸來到113美元,創下近四個來新高。
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鋼鐵生產國,也是最大的鐵礦砂消費國,近幾年在環保法規趨嚴的影響下,中國實施供給側改革消化過剩產能及要求鋼廠減產以改善空氣品質;加上中國房地產漲幅過大,政府出手壓低房價、限制大型開發商的債務水位,但打房打過頭,導致中國龐大的建築業處於低迷,演變成爛尾樓風暴,波及上百建案,中國官方推出金融16條拯救房市措施,包括鼓勵金融機構和開發商自主協商,對於開發貸款、信託貸款等融資,融資展期一年,調降個人房貸首付比率和貸款利率,此房市政策被喻為是「史詩級房產救市」。
房地產低迷,致使中國鋼鐵庫存暴增,加上全球景氣趨緩,美國和歐洲可能陷入衰退,反印度正處於建設熱潮,實現公路、鐵路網和港口的現代化,以期與中國競爭製造中心地位。根據世界鋼鐵協統計,2022年印度已成為僅次於中國的世界第二大鋼鐵消費國,而估計印度 2023 年的鋼鐵需求將增長6.7%,至約 1.2 億噸,成為世界增速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估計到 2030 年,印度的鋼鐵年消耗量可能會增加至 2 億噸以上;不過年中國對鋼鐵的需求高達9.14 億噸。
二、中游:
鋼鐵業中游產品屬碳鋼類方面,產品有冷熱軋鋼板捲、鋼筋、線材盤元、棒鋼盤元;以不銹鋼類而言,則有冷熱軋不銹鋼板捲、不銹鋼棒線、不銹鋼型鋼,以及其後段之裁剪加工與製管業。以一般鋼胚為原料,經軋延後製成盤元,再加工後可生產螺絲、螺帽、鋼線等下游產品;中游的線材盤元及棒鋼盤元的差異,直徑14mm以上者稱為棒鋼,14mm以下者稱為線材。
不鏽鋼類方面,扁鋼胚經加熱後,經粗軋機及精軋機軋延,並噴水冷卻,即成熱軋鋼捲,主要用途為冷軋鋼捲的原料,亦可供製鋼管、貨櫃、容器等製管產品;熱軋鋼捲經酸洗、軋延、退火、精整後即成冷軋鋼捲,主要市場為製管、自行車及零件、汽機車及零件、鍍面產品等。
中國大陸為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政策,擴大鋼廠限產力道,同時加嚴低碳排標準,節能環保等成本將會持續推高鋼廠生產成本;印度政府為控制高通膨壓力,將加徵大宗鋼材與鐵礦出口關稅,其中碳鋼關稅從零上調至15%,限縮鋼鐵供給,估計也將有助於提升國際鋼價走勢。隨著中國對於新冠防疫政策解封調整,雖然全球充滿景氣衰退與地緣政治等不確定因素,但中國的鬆綁不啻為衰退的經濟注入強心針,而隨著中國房市危機將趨於穩定,預期鋼鐵業景氣將於2023年第二季明顯復甦,且預期需求將於農曆年前提前報到;世界鋼鐵協會預測,2022年全球鋼鐵需求預計下降2.3%至17.97億噸,但2023年鋼鐵需求預計將恢復性增長1%至18.15億噸。
三、下游:
鋼鐵業為工業之母,其下游應用產品包羅萬象,包括各類金屬製品、機械設備、運輸工具、模具、螺絲螺帽、鋼線鋼纜及工業設施及建築工程上所需之各種鋼材,如不銹鋼管配件、微接頭元件、建築五金零件、鎖類製品等;台灣鋼鐵產業下游有個隱形冠軍,就是扣件業,扣件有「工業之米」美稱,主要就在於所有的製造業幾乎都需要扣件的存在。目前全台螺絲扣件工廠約1860家,螺絲螺帽產業逾5成座落在南部地區,在國際上享有「螺絲王國」之美名,品質佳,交期迅速,在全球螺絲螺帽供應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其中規模最大的產業聚落位於高雄市,超過726家工廠,占39.1%,為全球螺絲螺帽主要的供應來源之一。
由於全球通膨嚴重以及烏俄戰爭持續,2022年我國扣件業呈現小幅衰退,預估整年出口有新台幣1869億元;而估計2023年扣件業出口金額為新台幣1308億元。目前全球扣件業的供需市場,主要仍來自汽車、航太、基礎建設等產業為主;隨著新冠疫情打亂各產業,但訂單受到全球總體經濟因素影響最小的扣件業者,主要以從事客製化特殊扣件、應用領域非僅限於汽車產業與五金標準品,其對於智慧製造或產品設計開發都非常願意投資,因此台灣扣件廠商若能認真思考數位優化,打造一個自動化、工人減少但可維持產能的智慧工廠,加速朝向產品高值化轉型,是臺灣扣件產業維持競爭力的關鍵。
又全球對環保概念相當重視,扣件業若將設備智慧化和綠色製程整合發展,更可提升產品附加價值、永續經營,讓台灣的螺絲螺帽產業唯有朝向高值化發展,才能與急起直追的中國市場做區隔,進而維持國際市場競爭力,並且期盼能持續鞏固臺灣在全球扣件產業的優勢地位。
中國大陸螺絲螺帽以中低階產品為主,價格低廉且不具技術含量,但台灣螺絲螺帽以中高階的特殊品為主,品質佳也較具有技術含量,目前我國扣件皆以高附加價值產品如汽車扣件、航太零組件等,產品標準高且需取得標準認證與驗證,加上國際大廠通路經營難度較高,雖有廠商利用國際併購方式便於切入國際通路。我國扣件產業主要以外銷為主,出口比例高達93%,出口值更突破千億元,排名全球第三,僅次於中國大陸與德國,可見扣件為我國重要創匯產業,台灣製扣件雖然單價較高,但因品質好、售後服務好,仍是買主心中的優質廠商。
雖然中國紅色供應鏈的崛起,中國廠商藉由大量低價切入國際市場,致使競爭更激烈;台灣素有螺絲王國美譽,而扣件又被稱為工業之母,更是全球知名的「螺絲窟」,螺絲成型、熱處理、電鍍、包裝到運輸上船出口,產業鏈一氣呵成,尤其現階段台廠更積極開發具特色與利基型的螺絲螺帽產品、運用ICT技術以智慧化生產設備加速產業導入感測、AIoT、大數據分析、智慧機械等關鍵科技,讓扣件產業從原先的自動化推向數位轉型與智慧製造,以快速因應國際供應鏈重組和少量多樣的生產需求。
目前台灣的鋼鐵產品無法以量取勝,又有關稅的障礙,根據統計2021年全球鋼廠市值前八名排名依序為法國ArcelorMittal、美國Nucor、韓國POSCO,中國大陸寶武鋼鐵、印度JSW Steel、台灣中鋼、印度的TATA Steel,日本製鐵。台灣中鋼首度躍進到第六名,以前都排名在十名外,顯示中鋼的經營績效和價值,受到高度肯定,而未來中鋼將朝高值化精緻鋼廠邁進。
近年環保議題受到重視,世界各國紛紛制定碳中和政策,歐盟、美國、日本等國大致設定目標為2030年碳排減50%上下,期望2050達到碳中和,希望透過各種減碳方式,讓二氧化碳排放量正負抵銷。國內各大企業也開始積極改變生產模式,而首當其衝的莫過於鋼鐵產業,鋼鐵產業被視為高耗能產業,生產製程中排放大量溫室氣體,業者面臨碳中和與碳稅壓力,為因應時代變遷,鋼鐵業者必須推動轉型,以高值化、發展綠能產業為主軸,才不會因此失去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