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產業鏈簡介
鋼鐵依材質可分為「碳鋼」及「不銹鋼與合金鋼」兩大類。碳鋼產業鏈上游為煤、鐵礦砂及廢鋼原料,以及上述原料經高爐或電爐煉製而成的大鋼胚、小鋼胚、扁鋼胚、鋼錠等;中游包括經冷熱軋製成的鋼板、鋼捲、鋼筋、線材、棒鋼盤元,或經軋延切割裁剪加工製成各類型鋼、角鋼;下游應用產品廣泛,包括金屬製品、機械設備、運輸工具、模具、螺絲螺帽、鋼線鋼纜、工業設施及建築工程等。不銹鋼產業鏈結構與碳鋼產業鏈相近,惟衍生出中游的裁剪加工及製管業,但下游則與碳鋼相同。
一、上游:
鋼鐵業的上游原料有鋼胚與不銹鋼胚,其需要透過煉鋼的程序來製造。煉鋼方式可以分為高爐煉鋼與電爐煉鋼,高爐煉鋼的主要原料為鐵礦砂與焦煤(又稱冶金媒),98%的鐵礦砂用於鋼鐵原料,鋼鐵廠將鐵礦砂、焦煤及石灰石等原料,經過高爐生產出粗鋼,粗鋼再依不同使用方式製造出各式鋼材。代表廠商為中鋼。電爐煉鋼的主要原料為廢鋼,因臺灣煉鋼所需的原物料及能源自給率不足,廢鋼、粗鋼與鋼胚多需仰賴進口,故國內中、下游業者發展相對受限,目前只有中鋼為一貫作業的煉鋼廠。
不鏽鋼屬於鋼品產業的特殊鋼材,不鏽鋼係指鉻含量超過12%的鐵合金,因不鏽鋼具備抗氧化與耐侵蝕的特性,故廣泛運用在廚具、汽車材料、建築材料、醫療用材到3C電子業等。不鏽鋼大量使用鎳、鉻等高價金屬原料,故不銹鋼製品的材料成本約為碳鋼的5到10倍,所以一旦高價金屬的價格波動,其市場行情將受到顯著影響,不過不鏽鋼產品100%可以再回收利用,故具有相當的剩餘價值。
高爐煉鋼所需的上游原料冶金煤與鐵礦砂都需要仰賴進口,鐵礦砂主要出口國有澳州和巴西,而中國是鐵礦砂最大進口國,進口量佔全球四分之三;鐵礦砂是生產鋼鐵最重要的原料,全球鐵礦砂資源大部份集中在三大礦業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手中,這三大礦業全由美國資本所控制其壟斷全球的鐵礦砂資源。
2021年上半年鐵礦砂上漲的最大原因出自於對供應的擔憂,因而提振了現貨價格,又中國與澳洲關係緊張所致,中國改從巴西進口鐵礦砂。而隨著疫苗出爐,預期新冠肺炎疫情將趨緩,加上中國積極推動基礎建設,帶動鐵礦砂上揚;但下半年鐵礦砂卻出現前所未見的降幅,主要還是中國大陸當局緊縮房地產業者的信用管制措施,導致營建活動減少,以及推動減少汙染和碳排放,進而重創鐵礦砂的需求榮景。不過鐵礦砂採購價雖腰斬,但另一主要原料焦煤採購價飆歷史新高、加上鐵合金等副原料價格也飆漲,整體成本負擔並未減輕,因此預估鋼材價格將持續維持在高點。
目前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鋼鐵生產國,也是最大的鐵礦砂消費國,因此中國大陸的需求量會牽動全球鐵礦砂廠的獲利,近幾年隨著中國政府實施供給側改革消化過剩產能以及要求鋼廠減產以改善空氣品質,在環保法規趨嚴的影響下,加上中國政府於十四五計畫中再提「房住不炒」的口號,表示中國打房持續,如此則預估2022年鐵礦砂供需將呈寬鬆,鋼鐵消費量將比2021年下降1.2%,鐵礦砂價格可能會保持在100美元左右。
二、中游:
鋼鐵業中游產品屬碳鋼類方面,產品有冷熱軋鋼板捲、鋼筋、線材盤元、棒鋼盤元;以不銹鋼類而言,則有冷熱軋不銹鋼板捲、不銹鋼棒線、不銹鋼型鋼,以及其後段之裁剪加工與製管業。以一般鋼胚為原料,經軋延後製成盤元,再加工後可生產螺絲、螺帽、鋼線等下游產品;中游的線材盤元及棒鋼盤元的差異,直徑14mm以上者稱為棒鋼,14mm以下者稱為線材。
不鏽鋼類方面,扁鋼胚經加熱後,經粗軋機及精軋機軋延,並噴水冷卻,即成熱軋鋼捲,主要用途為冷軋鋼捲的原料,亦可供製鋼管、貨櫃、容器等製管產品;熱軋鋼捲經酸洗、軋延、退火、精整後即成冷軋鋼捲,主要市場為製管、自行車及零件、汽機車及零件、鍍面產品等。
三、下游:
鋼鐵業為工業之母,其下游應用產品包羅萬象,包括各類金屬製品、機械設備、運輸工具、模具、螺絲螺帽、鋼線鋼纜及工業設施及建築工程上所需之各種鋼材,如不銹鋼管配件、微接頭元件、建築五金零件、鎖類製品等;台灣鋼鐵產業下游有個隱形冠軍,就是扣件業,目前全台螺絲扣件工廠1800家,螺絲螺帽產業逾5成座落在南部地區,在國際上享有「螺絲王國」之美名,品質佳,交期迅速,在全球螺絲螺帽供應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其中規模最大的產業聚?位於高雄市,超過726家工廠,占39.1%,為全球螺絲螺帽主要的供應來源之一。
我國扣件業2021年上半年訂單獲利相當好,以及下半年開始中國大陸限電可能影響後續的轉單,故前三季營收已經達到2020年全年營收,而廠商的訂單能見度也到2022年,但因為運費、匯率、原物料以及後製程的熱處理與廢水處理等成本增加將會侵蝕毛利,因此估計2022年獲利將會小幅成長。但疫情恢復後,估計各國的基建項目將不可少,整體而言,2021年整年出口預估金額為1539億元,比2020年成長26%。
中國大陸螺絲螺帽以中低階產品為主,價格低廉且不具技術含量,但台灣螺絲螺帽以中高階的特殊品為主,品質佳也較具有技術含量,且中國因被美國課徵25%關稅後,被取而代之的是品質與價格較為相近的東南亞、印度等地。目前我國扣件皆以高附加價值產品如汽車扣件、航太零組件等,產品標準高且需取得標準認證與驗證,加上國際大廠通路經營難度較高,雖有廠商利用國際併購方式便於切入國際通路。我國扣件產業主要以外銷為主,出口比例高達93%,出口值更突破千億元,排名全球第三,僅次於中國大陸與德國,可見扣件為我國重要創匯產業,台灣製之扣件雖然單價較高,但因品質好、售後服務好,仍是買主心中的優質廠商。
雖然中國紅色供應鏈的崛起,中國廠商藉由大量低價切入國際市場,致使競爭更激烈;台灣素有螺絲王國美譽,而扣件又被稱為工業之母,更是全球知名的「螺絲窟」,螺絲成型、熱處理、電鍍、包裝到運輸上船出口,產業鏈一氣呵成,尤其現階段台廠更積極開發具特色與利基型的螺絲螺帽產品、運用ICT技術以智慧化生產設備加速產業導入感測、AIoT、大數據分析、智慧機械等關鍵科技,讓扣件產業從原先的自動化推向數位轉型與智慧製造,以快速因應國際供應鏈重組和少量多樣的生產需求。
扣件的應用相當廣,如汽機車、飛機、機械、醫療業、電子產品以及iPhone都有其蹤跡,加上現在全球對環保概念相當重視,因此臺廠也致力於設備智慧化和綠色製程發展,提升產品附加價值、永續經營,台灣的螺絲螺帽產業唯有朝向高值化發展,才能與急起直追的中國市場做區隔,進而維持國際市場競爭力,並且期盼能持續鞏固臺灣在全球扣件產業的優勢地位。
目前台灣的鋼鐵產品無法以量取勝,又有關稅的障礙,可以鋼鐵產量的全球排名知悉全球鋼鐵工業分布的趨勢,根據統計,2021年國內的中鋼市值在全球鋼廠排名第三,以全球鋼廠市值排行前五名分別為盧森堡阿賽洛米塔爾、印度JSW、中鋼、印度塔塔鋼廠、南韓浦項等,而日本製鐵則排在第七。未來中鋼需以精緻優質來取代規模產量,並且不斷地提升附加價值,方可繼續在全球市場創造競爭力,為台灣拚經濟做出貢獻。
2021年前第三季我國鋼鐵業產值為新台幣11,240億元,出口鋼材以鋼捲片為主,包括熱軋碳鋼捲、冷軋不鏽鋼、鍍鋅鋼捲、冷軋碳鋼鋼捲及合金鋼捲;鋼材主要出口國依序為美國、中國大陸、比利時、越南及義大利,占整體鋼材出口比例為47.2%。而粗鋼的產量前七月為1339.8萬公噸,較2020年同期1243.1萬公噸成長7.8%,主因為全球經濟重啟,帶動國內營建業買氣大增,以及製造業景氣回升推商粗鋼產量。而預估2022年倘若變種病毒疫情緩解,則需求面配合建築、汽車需求恢復在即,以及鋼材庫存減少狀況下,估計鋼價仍舊看漲。
近年環保議題受到重視,世界各國紛紛制定碳中和政策,歐盟、美國、日本等國大致設定目標為2030年碳排減50%上下,期望2050達到碳中和,希望透過各種減碳方式,讓二氧化碳排放量正負抵銷。國內各大企業也開始積極改變生產模式,而首當其衝的莫過於鋼鐵產業,鋼鐵屬於高排碳產業,因此鋼鐵業者目前正面臨迫切的轉型需求,尤其碳中和趨勢已然成形,尤其台灣以外銷為主,更需要思考是轉型氫能煉鋼,或是採用熱鐵磚取代煤炭,才不會因此失去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