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產業鏈
鋼鐵依材質可分為「碳鋼」及「不銹鋼與合金鋼」兩大類。碳鋼產業鏈上游為煤、鐵礦砂及廢鋼原料,以及上述原料經高爐或電爐煉製而成的大鋼胚、小鋼胚、扁鋼胚、鋼錠等;中游包括經冷熱軋製成的鋼板、鋼捲、鋼筋、線材、棒鋼盤元,或經軋延切割裁剪加工製成各類型鋼、角鋼;下游應用產品廣泛,包括金屬製品、機械設備、運輸工具、模具、螺絲螺帽、鋼線鋼纜、工業設施及建築工程等。不銹鋼產業鏈結構與碳鋼產業鏈相近,惟衍生出中游的裁剪加工及製管業,但下游則與碳鋼相同。
一、上游:
鋼鐵業的上游原料有鋼胚與不銹鋼胚,其需要透過煉鋼的程序來製造。煉鋼方式可以分為高爐煉鋼與電爐煉鋼,高爐煉鋼的主要原料為鐵礦砂與焦煤(又稱冶金媒),代表廠商為中鋼。電爐煉鋼的主要原料為廢鋼,因臺灣煉鋼所需的原物料及能源自給率不足,廢鋼、粗鋼與鋼胚多需仰賴進口,故國內中、下游業者發展相對受限,目前只有中鋼為一貫作業的煉鋼廠。
不鏽鋼屬於鋼品產業的特殊鋼材,不鏽鋼係指鉻含量超過12%的鐵合金,因不鏽鋼具備抗氧化與耐侵蝕的特性,故廣泛運用在廚具、汽車材料、建築材料、醫療用材到3C電子業等。不鏽鋼大量使用鎳、鉻等高價金屬原料,故不銹鋼製品的材料成本約為碳鋼的5到10倍,所以一旦高價金屬的價格波動,其市場行情將受到顯著影響,不過不鏽鋼產品100%可以再回收利用,故具有相當的剩餘價值。
高爐煉鋼所需的上游原料冶金煤與鐵礦砂都需要仰賴進口,近兩年全球的冶金煤都呈現需求大於供給的狀況。電爐煉鋼的原料也需仰賴進口,因此若國際廢鋼原料嚴重短缺,將嚴重影響廢鋼的價格,一旦上游原料上漲,對臺灣鋼鐵業中下游的成本勢必就會增加。
目前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鋼鐵生產國,也是最大的鐵礦砂消費國,因此中國大陸的需求量會牽動全球鐵礦砂廠的獲利,過去鐵礦價格因供給過剩致使價格下跌,近兩年中國政府因實施供給側改革擠壓過剩產能以及為改善空氣品質要求鋼廠減產,加上環保法規趨嚴的影響下,工廠為提升產能利用率,故使用高品質的鐵礦砂,驅使鐵礦砂價格走升,焦煤成本與礦廠利潤提高是鐵礦石價格上揚主因。
而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中國為紓緩與美國對抗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也開放實施更寬鬆的財政政策,主要則是計畫提振鋼鐵生產以及鐵礦砂需求。估計2019年初鐵礦砂起價點將會升高,因此將2019年鐵礦砂價格將可能從54美元/噸上調至60美元/噸;但未來鐵礦砂價格未來欲漲不易,主因是中國雖積極擴大實施基礎建設,但隨著中國將經濟成長重心逐漸從重工業轉向服務業,勢必將造成鐵礦砂需求受到抑制,因此鐵礦砂價格走勢將緩慢下滑回穩,估計2020年鐵礦砂價格預計為57美元/噸,2021年55美元/噸,2022年50美元/噸。
二、中游:
鋼鐵業中游產品屬碳鋼類方面,產品有冷熱軋鋼板捲、鋼筋、線材盤元、棒鋼盤元;以不銹鋼類而言,則有冷熱軋不銹鋼板捲、不銹鋼棒線、不銹鋼型鋼,以及其後段之裁剪加工與製管業。以一般鋼胚為原料,經軋延後製成盤元,再加工後可生產螺絲、螺帽、鋼線等下游產品;中游的線材盤元及棒鋼盤元的差異,直徑14mm以上者稱為棒鋼,14mm以下者稱為線材。
不鏽鋼類方面,扁鋼胚經加熱後,經粗軋機及精軋機軋延,並噴水冷卻,即成熱軋鋼捲,主要用途為冷軋鋼捲的原料,亦可供製鋼管、貨櫃、容器等製管產品;熱軋鋼捲經酸洗、軋延、退火、精整後即成冷軋鋼捲,主要市場為製管、自行車及零件、汽機車及零件、鍍面產品等。
三、下游:
鋼鐵業為工業之母,其下游應用產品包羅萬象,包括各類金屬製品、機械設備、運輸工具、模具、螺絲螺帽、鋼線鋼纜及工業設施及建築工程上所需之各種鋼材,如不銹鋼管配件、微接頭元件、建築五金零件、鎖類製品等;而在螺絲螺帽領域中,臺灣素有世界螺絲王國的美稱,顯示螺絲螺帽產業是臺灣相當重要的創匯產業,我國螺絲螺帽以出口為導向,直接外銷比率約占八成以上,2018年上半年延續經濟復甦動能,外銷接單暢旺,上半年產值695億元,年增15%,預估2018年全年產值可望突破1,400億元,再創歷史新高紀錄。
我國螺絲螺帽主要出口市場以美國為首,累計今年1-8月對美國出口11.5億美元,占37.3%;目前國內螺絲產品正積極朝高值化發展,開發航太、汽車及醫療應用領域,出口平均單價提升,累計2018年1-8月出口值30.8億美元。
雖然中國紅色供應鏈的崛起,國際市場的競爭更激烈;而為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台灣廠商也積極開發特色化具利基型的螺絲螺帽產品、開發智慧化生產設備加速產業導入智慧機械,以及推動上中下游整合進行製程改善等等;台灣的螺絲螺帽產業唯有朝向高值化發展,才能與急起直追的中國市場做區隔。
臺灣是全球前五大扣件供應國,從高雄岡山、路竹一帶更是全球知名的「螺絲窟」,螺絲成型、熱處理、電鍍、包裝到運輸上船出口,產業鏈一氣呵成,是臺灣向世界拚經濟的重要聚落,外銷比例逾九成,在全球扣件產業版圖中穩坐一席之地。而螺絲螺帽業者也積極轉型升值,邁向創新服務,希擺脫削價競爭,進入國際高值市場。目前國內業者也運用ICT技術創新服務模式,朝製造業服務化方向邁進,也積極運用政府資源持續拓展高附加價值產品,如汽機車、航太工業、醫療業發展,致力於設備智慧化和綠色製程發展,提升產品附加價值、永續經營以區隔中國大陸的低價市場,才能繼續在不平等的競爭中取得相對優勢與國際競爭力,並且期盼能持續鞏固臺灣在全球扣件產業的優勢地位。
第四季原本就是鋼鐵業的旺季,隨著年底下游需求增強,因中美貿易戰因素影響,中國的鋼品無法銷往美國進而有部分訂單將轉來台灣,獲利的中鋼產能已全展開,整體來看2018年第四季業績看好。
而中國大陸目前是全球最大鋼材生產及需求國家,佔全球五成水準,年產量達到十億噸左右;目前中國因內部結構產能明顯供過於求,加上中國政府因北方霧霾和空氣污染狀況趨嚴,預估中國政府對鋼鐵業者的限產令可能延長至2019年4月,也因此預估2019年將更可能支撐鋼價平穩向上;但國際環境狀態未明顯示未來仍充滿諸多變數,雖然美國是台灣的鋼鐵最大出口國,美國一年進口台灣的鋼鐵量達3千萬噸是很大的市場,但是台廠佔美鋼品比重仍低於中、加、日韓等國;且目前台灣仍未得到美國鋼鋁稅豁免,仍危機處處,因此後續仍待觀察留意,也因此目前國內鋼鐵業正面臨嚴峻的國際環境挑戰,未來必須考量國內下游鋼鐵廠商的競爭力,且關稅與匯率波動等因素也都是未知的隱憂,必須步步為營小心謹慎。
雖目前中美貿易戰短期休兵90天,故中國大陸也因此短暫取消對美國汽車與相關零組件的進口關稅,加上中國用鋼量大,鋼市受到鼓舞後由弱轉強,但伴隨著中國基礎建設與環保限產的消息,以及未來鋼鐵市場需求不確定性出現增強,尤以中國目前內需表現堅挺,但未來隨著全球貿易的緊縮將使需求下滑,可能再次因鋼材過剩問題而導致鋼鐵價格惡化。
台灣的鋼鐵產品無法以量取勝,又有關稅的障礙,可以鋼鐵產量的全球排名知悉全球鋼鐵工業分布的趨勢,國內的中鋼排名為全球第11名,其在全球前50大鋼廠處於中間偏前的地位,因中鋼鋼鐵生產規模在全球而言仍偏小,雖然其六座高爐已全能運轉,也表示未來鋼鐵產量無法再提高,因此未來中鋼僅唯有以精緻優質來取代規模產量,並且不斷地提升附加價值,方可繼續在全球市場創造競爭力,為台灣拚經濟做出貢獻。
根據世界鋼鐵協會發佈預測,2019年的全球鋼鐵需求將比2018預期增長1.4%,達到16.81億噸,但較增速2018年預期趨緩。主因則是受到中美貿易戰將轉為走向長期戰,雖目前美國市場仍是台灣鋼鐵業的主要市場之一,但台灣廠商未來必須積極開發其他相關的替代市場,避免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方可減輕風險,且台灣基礎建設需求沒那麼大,雖政府前瞻計畫中公共工程的發包也是廠商寄望內銷的來源,但未來台灣鋼鐵業必須改出口至歐洲等其他國家,方可在艱困的環境中積極創新以成為國際鋼鐵產業的領頭羊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