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機機械產業
電機機械產業分為上游元件及下游機械設備。在上游元件部分,分為鋼鑄鐵元件、五金元件及零配件、油空壓元件、傳動元件、電控元件、機械設備之沖壓零組件等。在下游設備部分,分為金屬加工用機械、輸送機械及零配件、車用機械傳動設備及零配件、機電系統工程、手工具機、自動販賣機、冷凍空調設備及零件、金屬加工處理以及產業專用機械等。
一、 上游:
電機機械產業上游之五金元件相關公司生產產品有各類精密金屬零件、汽機車、自行車零件、機械五金零件、電動工具齒輪、氣動式槍釘、傢俬釘、汽車用螺紋產品及滾軸、機械用之沖壓零組件等。油空壓元件應用於自動化設備中使用之油壓機或空壓機:空壓機主要是用來提供廠內製程所需的壓縮空氣,使用電氣能量壓縮空氣,經過電動機帶動曲柄軸,再封閉空間壓縮活塞,使空氣壓縮產生儲備動能,供驅動器使用;油壓機是是一種能將流體能量轉換為線性的機械力或運動的裝置,透過專用液壓油做為工作介質,通過液壓泵作為動力源,靠泵的作用歷使液壓油通過液壓管路進入油缸/活塞,然後油缸/活塞裡有幾組互相配合的密封件,不同位置的密封都是不同的,但都起到密封的作用,使液壓油不能洩露。油空壓相關零件如油壓缸、油壓夾頭冶具、油壓工具、油壓管件、油壓接頭等,油壓元件下游主要應用在汽車工業。傳動元件主要是傳輸、轉換動力來達成的動作與功能,也就是驅動各式機械動力用元件如齒輪、軸承、滑軌等,相關產品有精密金屬零件之機械加工、汽機車、自行車零件鍛壓製造加工、電動工具、汽機車零組件、滑軌與線性馬達、步進馬達、伺服馬達與直流馬達,下游應用於航太工業為主。電控元件是指電氣迴路上所使用之各式各樣開關、繼電器及警示器等電氣控制元件,下游應用於半導體工業為主。機械設備之沖壓零組件係以沖壓金屬加工方式製成之零組件,其製造方法係以模具及重擊工具,將其裁切、折彎以塑造成所規範的成品形狀與尺寸,有分為鑄造、剪切、彎曲、切削、抽製、成型、壓縮等不同的加工型式之後形成一定形狀的物件,塑性加工又可分為沖壓加工、鍛造、壓延、拉伸、擠出、轉造等,其中,又以沖壓代工最具代表性,而沖壓代工又可分為剪斷、彎曲、引伸、壓縮和特殊加工等。沖壓零組件廣泛應用於各類電子產品,且因各種電子產品的種類、功能、尺寸不一,所需的零組件的材質、厚度和精密度亦有所差異,客戶針對本身的需求委託沖壓廠商開發、設計模具;而鋼鑄鐵元件鑄鋼即是以熔融的鋼液作為素材,進行鑄造得出的產品的統稱,主要應用在國防工業為主。
電機機械業上游零件廠商的目標客戶為下游的工具機及相關設備產業為主,上游零件商的客戶基礎較下游廠商更大,尤以當景氣向上循環周期時,零件商的營運成長動能較下游為高;臺灣在自行車零件產業具全球性領導地位,受惠於歐美自行車組裝需求持續擴增,舉凡前叉及碗、車架、電動自行車電力系統零件、變速器、輪圈都是我國自行車零組件出口產品,又臺灣有全球最大的自行車鍊條製造商,供應全球90%的煞車系統;而我國自行車成車主要出口至歐洲(占43.2%)、美國(占29.8%) ;在歐盟、中國大陸之市占率各達38.0%、85.7%居冠,近年來由於國內業者不斷努力研發創新,朝高值化發展,致平均銷售單價逐年提高。
目前全球自行車產業正在進化,而隨著AI、物聯網技術興起,自行車廠商配合全球市場趨勢,自行車業轉型也結合了兩大科技趨勢,創造智慧騎行的潮流,傳統自行車裝上馬達、電池、控制器以後,加上連網功能,就智慧化、變成電動輔助自行車,目前從傳統自行車轉移到電動自行車,電動自行車目前正當火紅,台灣外銷的電動輔助自行車數量,近年都是雙位數成長,2019年更成長超過100%,外銷量逾64萬輛。台灣電動輔助自行車在歐盟進口市占率高達64.7%,躍居各國之冠,其中主因是中國電動輔助自行車被歐盟課徵雙反稅(反傾銷、反補貼),導致中國電動自行車出口量大幅滑落,也讓台灣有更多的機會。而未來電動自行車將朝電子與金屬機電產業整合發展,恰巧我國具有相關之競爭優勢,可藉此推升我國繼續成為電動自行車的生產王國。
2020年因COVID-19疫情衝擊,民生消費市場低迷;隨著疫情趨緩,歐美國家陸續解封,而許多民眾仍擔心第二波疫情,不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而選擇騎自行車。又歐美國家雖然實施封城,仍允許外出運動,有些國家甚至出錢補助鼓勵人民運動,如米蘭、巴黎、倫敦趁著疫情期間改造市容,拓寬自行車道,實施「無車計畫」,進而讓自行車一躍成為最好的代步工具,也帶動自行車的買氣上升,甚至造成市場缺貨供不應求,訂單需求強勁;目前美國市場是台灣自行車廠的第二大市場,2020年底因北半球寒冬,歐美國家新冠肺炎疫情又加劇惡化,但自行車商店屬於必要事業仍可繼續營運,且疫情愈是嚴峻,自行車的需求愈強勁。
二、下游:
電機機械下游產品涵蓋各類機器設備及零件,金屬加工用機械相關廠商生產油壓機、碎紙機、食品機械、工具機、綜合加工機、切削中心機、工作母機、沖床、電動工具機、印刷電路板鑽孔機、冶具研磨機、無線控制系統、不斷電系統設備等。 產業專用機械生產的產品有縫衣機、烘培機、食品、飲料自動化生產設備、塑膠射出成型機、精密冶具研磨加工機、半導體、特殊氣體管路工程及生產真空製程設備腔體、工業重型機械如動臂升降機、裝載機、挖掘機、鑽孔機、成型機與薄板加工專用機、綠建築無線控制系統、印表機專用機器設備、標籤機、輸送機械及零配件、車用機械傳動設備及零配件、機電系統工程、手工具機(如手提電鑽、電鋸、手提電動雕刻機、手提電動圓盤磨輪機及冶具)、自動販賣機、冷凍空調設備及零件、金屬加工處理等。 電機機械產業中各種工具機主要是用來生產各種產業所需要的金屬零件,為製造業的基礎工具。
臺灣的電機機械產業因廠商技術佳、價格便宜、品牌多等特性,以及全球智慧自動化需求持續升溫,具有相當的國際競爭力;2019年因美中貿易戰影響,機械業新接訂單遽減,更衝擊了國內工具機廠接單,整個產業鏈面臨轉移問題;2020年因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流行影響,全球各地鎖國封城,工廠停工需求減少,也將引發產業斷鍊危機;所幸工具機廠商合力組成「口罩國家隊」,全力投入口罩設備生產,迅速支援政府40天完成92條口罩設備產線任務,讓國內口罩生產與供需無虞,也因防疫控制得宜而讓台灣在國際上聲名大噪,而考量台灣防疫工作完善,不少歐美等外資企業在中國大陸的生產工廠也開始將訂單轉移到台灣生產;而也藉著口罩國家隊正好驗證台灣工具機產業的快速反應實力及靈活優勢,凸顯其發展價值創造的潛力;也因台灣工具機產業受惠在地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可有效減緩影響程度,加上台灣廠商擅長的少量多樣客製化,從使用者角度檢視流程觀點,提供客戶系統性的整合解決方案,是台灣工具機的價值與優勢。
此外,拜疫情之賜,目前廠商也開始思考數位轉型,隨著工業4.0智慧製造技術成熟的趨勢進化下,台灣工具機廠商也需加緊腳步布局提供遠距加工、遠距監測、AI生產排程、無人化工廠的相關配套方案,更積極進一步實現未來工廠的可能性
因為疫情關係,世界各國封國鎖城,2020年工具機外銷銳減,統計2020年1-11月工具機累計出口金額為19.48億美元,較2019年同期下滑30.8%,而金屬切削工具機產品出口金額約16.1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31%,金屬成型工具機產品出口金額近3.33億美元,減少29.6%。統計2020年1-11月台灣工具機出口前十大國家依出口金額排序為中國(含香港)、美國、土耳其、俄羅斯、越南、泰國、印度、日本、荷蘭、德國。
目前中國大陸為工具機第一大生產國,也是臺灣工具機出口第一大地區,但隨著國內與國際市場競爭愈趨激烈,大陸本土企業規模愈來愈大,競爭力也愈來愈強,在面臨陸企的競爭時,台廠唯有提高技術,積極轉型做加值服務,以及推動新南向政策如印度、越南、菲律賓等,東協國家內需的消費潛力大,機械市場需求潛力大。目前中國大陸正積極發展工具機自主化策略,我國中低階工具機將不斷被壓縮,台廠唯有積極提高工具機的技術能量,透過發展高階與特殊機種來增加附加價值,並積極發展物聯網與智慧製造以迎合未來工廠自動化市場的高性能五軸加工機及研發智慧型、複合型工具機,推出利基型少量多樣的市場需求,加以客製化的開發的配套解決方案,以提升我國在工具機產業的競爭力。
2020年在新冠肺炎的衝擊下,全球經濟影響最大的是各國封城鎖國造成工廠停擺、製造業斷鏈的惡夢,但另一方面,卻也為機械人與自動化的加速發展帶來一股新希望。雖然疫情隨時可能死灰復燃,但仍有一道曙光可指引企業前進,那就是機器人與自動化,預計未來將帶動機器人與自動化設備的需求,且未來自動化對製造業而言必定是個趨勢。尤其疫情之後,人類必須適應新的生活型態,而全球製造業被迫尋求新的突破,機械人與自動化未來將成為企業決策的核心。
機器人市場商機龐大,分為工業型機器人與服務型機器人,受惠於全球人口結構老化,機器人生產可降低成本與售價,應用範圍可拓展各種領域,隨著勞動人口的減少,以及中國和東南亞等新興國家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相當多的生產線上,已經愈來愈依賴工業機器人來進行加工或組裝的製程;未來人工費用預計將越來越高,因此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將是長期需求。根據富士經濟(Fuji Keizai)的報告顯示,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2025年估計近267億美元。而協作機器人全球市場規模預估2025年達38.28億美元。
我國在電機機械產業擁有完整供應鏈體系,面對國際競爭時須朝向高效率、高精度、高客製化及整線設備整合邁進,強化智能化軟體加值、終端產業應用與銷售服務能量,同時將關鍵零組件的發展與整機設備(工具機、產業機械、智慧機器人等)密切結合,以掌握高階應用市場之需求,方可奠定領先的地位。
目前台灣機械產品的最大問題在於日本之中、高端機械受惠於日元對美元大幅貶值,已經在國際市場調降美元售價;而同質性最高的韓國機械貨品因有FTA之加持,壓制了台灣機械產品;又中國大陸低價機械產品搶市,台灣機械在國際市場正受到三面夾擊而困難重重。但隨著AI智慧裝置即將走進每個人的生活,IOT與AI的結合更能極大化效能與最佳化效益,發展成為「人工智能聯網」(AIOT),是未來科技的主流趨勢,將可協助企業減少成本、提升效率、發掘新的商機、進而發展出新的營運模式,其應用的產業可包括智慧醫療、智慧城市、製慧零售、智慧製造等等。
隨著AI、5G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全球科技產業正在典範移轉,台灣業者需要從全球科技發展趨勢及市場需求出發,發揮台灣產業優勢,翻轉競爭力;而隨著亞洲地區的15個國家在2020年下半年簽署了REC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減少關稅,建立統一市場的貿易協定,使交易更加自由開放,也是世界上最大自由貿易區,但台灣無法加入,因此未來台灣貿易關稅的壓力更加明顯,對工具機產業鄉有相當大的影響。
展望2021年,雖然美中貿易戰持續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嚴峻,但台廠唯有發展智慧機械與相關應用才能引領台灣製造業走向變革的契機,目前市場需求最大是客製化、自動化與智慧化的工具機設備為主,展望未來,智慧製造將運用自動化生產、物聯網、智慧機器人、供應鏈互聯及大數據等;且當「自動化」與「機器人」整合,不單單只是兩個技術的應用,而是相輔相成且升級為「智」動化,並將會成為臺灣智慧製造及機械產業發展的最佳助力。期待國內的機械、資通訊、智慧科技業者互相合作,厚植實力以及借力使力,方可吸引國際與台灣接軌合作,以便掌握新一輪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