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機機械產業分為上游元件及下游機械設備。在上游元件部分,分為鋼鑄鐵元件、五金元件及零配件、油空壓元件、傳動元件、電控元件、機械設備之沖壓零組件等。在下游設備部分,分為金屬加工用機械、輸送機械及零配件、車用機械傳動設備及零配件、機電系統工程、手工具機、自動販賣機、冷凍空調設備及零件、金屬加工處理以及產業專用機械等。
一、上游:
電機機械產業上游之五金元件相關公司生產產品有各類精密金屬零件、汽機車、自行車零件、機械五金零件、電動工具齒輪、氣動式槍釘、傢俬釘、汽車用螺紋產品及滾軸、機械用之沖壓零組件等。油空壓元件應用於自動化設備中使用之油壓機或空壓機:空壓機主要是用來提供廠內製程所需的壓縮空氣,使用電氣能量壓縮空氣,經過電動機帶動曲柄軸,再封閉空間壓縮活塞,使空氣壓縮產生儲備動能,供驅動器使用;油壓機是是一種能將流體能量轉換為線性的機械力或運動的裝置,透過專用液壓油做為工作介質,通過液壓泵作為動力源,靠泵的作用力使液壓油通過液壓管路進入油缸/活塞,然後油缸/活塞裡有幾組互相配合的密封件,不同位置的密封都是不同的,但都起到密封的作用,使液壓油不能洩露。油空壓相關零件如油壓缸、油壓夾頭冶具、油壓工具、油壓管件、油壓接頭等,油壓元件下游主要應用在汽車工業。傳動元件主要是傳輸、轉換動力來達成的動作與功能,也就是驅動各式機械動力用元件如齒輪、軸承、滑軌等,相關產品有精密金屬零件之機械加工、汽機車、自行車零件鍛壓製造加工、電動工具、汽機車零組件、滑軌與線性馬達、步進馬達、伺服馬達與直流馬達,下游應用於航太工業為主。電控元件是指電氣迴路上所使用之各式各樣開關、繼電器及警示器等電氣控制元件,下游應用於半導體工業為主。
機械設備之沖壓零組件係以沖壓金屬加工方式製成之零組件,其製造方法係以模具及重擊工具,將其裁切、折彎以塑造成所規範的成品形狀與尺寸,有分為鑄造、剪切、彎曲、切削、抽製、成型、壓縮等不同的加工型式之後形成一定形狀的物件,塑性加工又可分為沖壓加工、鍛造、壓延、拉伸、擠出、轉造等,其中,又以沖壓代工最具代表性,而沖壓代工又可分為剪斷、彎曲、引伸、壓縮和特殊加工等。
沖壓零組件廣泛應用於各類電子產品,且因各種電子產品的種類、功能、尺寸不一,所需的零組件的材質、厚度和精密度亦有所差異,客戶針對本身的需求委託沖壓廠商開發、設計模具;而鋼鑄鐵元件鑄鋼即是以熔融的鋼液作為素材,進行鑄造得出的產品的統稱,主要應用在國防工業為主。
電機機械業上游零件廠商的目標客戶為下游的工具機及相關設備產業為主,上游零件商的客戶基礎較下游廠商更大,尤以當景氣向上循環周期時,零件商的營運成長動能較下游為高;臺灣在自行車零件產業具全球性領導地位,已成為全球自行車最大出口國;而受惠於歐美自行車組裝需求持續擴增,舉凡前叉、車架、電動自行車電力系統零件、變速器、輪圈都是我國自行車零組件出口產品,又臺灣有全球市占第一的自行車鏈條製造商,供應全球90%的煞車系統;過去因中國大陸與印度低價競爭,國內業者轉以中高階自行車發展,不斷努力研發創新,朝高值化發展,致平均銷售單價逐年提高。
2022年整體自行車市場出現庫存過高現象,不過因我國廠商在國內以生產高階車種及電動自行車為主,市場需求仍在,2022年自行車總出口量僅下滑1.7%,達1,925,295輛。總出口值從2021年12.64億美元成長23%到去年15.8億美元。雖然自行車出口數量小幅減少,但電動自行車出口量仍正向成長。2022年共出口1,038,021輛電動自行車,較2021年增加4.9%。
自行車零件方面,因品牌大廠聯手零件廠商組成產業聯盟,擁有完整的上中下游體系,提高產業競爭力,帶動我國自行車零件產值呈現逐年上升趨勢,未來台灣將結合科技加速產業邁向電動化和智慧化,期待MIT招牌更加響亮。
歐盟是台灣第四大出口市場,又歐洲因疫情因素改變通勤習慣,價加上環保考量及政府補助政策,推升歐洲人對電動自行車的需求,帶動台灣電動自行車在歐盟持續熱銷,台灣電動自行車在歐盟市占率53.1%,大幅領先二、三名的瑞士、越南;台灣自行車在歐盟的前三大銷售對象為荷蘭、德國及比利時。
目前全球自行車產業正在進化,而隨著AI、物聯網技術興起,自行車廠商配合全球市場趨勢,自行車業轉型也結合了兩大科技趨勢,創造智慧騎行的潮流,傳統自行車裝上馬達、電池、控制器以後,加上連網功能,就智慧化、變成電動輔助自行車,目前從傳統自行車轉移到電動自行車,電動自行車正紅。
疫情改變了全球生活模式,為了保持社交距離,自行車成為最佳通勤與運動方式之一,甚至未來將是一種新常態,整體市場對自行車的熱度有增無減,尤其零接觸,又能強身健體的自行車產業逆勢崛起,而隨著電動自行車的普及化,注重環保與綠能的國外也幾乎是用電動腳踏車取代機車的存在,符合現代人所需要的短程代步和機動性。隨其疫情後,健身防疫概念提升,以及休閒運動、綠色環保風潮盛行,配合歐美政府鼓勵與補助自行車產業措施,估計歐洲自行車買氣及零組件需求將可持續。未來我國自行車整廠大廠除了要持續生產具競爭力的中高階車款外,更努力朝高單價電動自行車市場攻進,進而帶動零配件廠需求擴增,又採用中心衛星工廠制,品牌廠聯手零組件業者籌組產業聯盟,協同開發,使產業群聚效應顯現,供應鏈放大產能,並帶動產業升級,使台灣成為自行車零組件之重要供應國。台廠從車架、輪胎、鏈條等,隨手一撈都是稱霸世界的隱形冠軍。
隨著疫情解封,加上美國大舉印鈔下通膨嚴重必須急速升息抑制,進而導致終端消費需求急凍,除了筆電、手機等3C產業於下半年爆發庫存風暴外,自行車供應鏈也面臨嚴重的庫存問題,在全球景氣急轉直下,市場買氣也跟著消風,品牌商對組車廠砍單,市場估計至少要花1年到1年半的時間才能消化所有庫存,目前自行車市場庫存慢慢正在去化中,估計到2023年第四季或2024年初,才有機會看到景氣逐步復甦。
二、下游:
電機機械下游產品涵蓋各類機器設備及零件,金屬加工用機械相關廠商生產油壓機、碎紙機、食品機械、工具機、綜合加工機、切削中心機、工作母機、沖床、電動工具機、印刷電路板鑽孔機、冶具研磨機、無線控制系統、不斷電系統設備等。 產業專用機械生產的產品有縫衣機、烘培機、食品、飲料自動化生產設備、塑膠射出成型機、精密冶具研磨加工機、半導體、特殊氣體管路工程及生產真空製程設備腔體、工業重型機械如動臂升降機、裝載機、挖掘機、鑽孔機、成型機與薄板加工專用機、綠建築無線控制系統、印表機專用機器設備、標籤機、輸送機械及零配件、車用機械傳動設備及零配件、機電系統工程、手工具機(如手提電鑽、電鋸、手提電動雕刻機、手提電動圓盤磨輪機及冶具)、自動販賣機、冷凍空調設備及零件、金屬加工處理等。電機機械產業中各種工具機主要是用來生產各種產業所需要的金屬零件,為製造業的基礎工具。
臺灣的電機機械產業因廠商技術佳、價格便宜、品牌多等特性,以及全球智慧自動化需求持續升溫,具有相當的國際競爭力;而台灣工具機產業受惠在地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可有效減緩影響程度,加上台灣廠商擅長的少量多樣客製化,從使用者角度檢視流程觀點,提供客戶系統性的整合解決方案,是台灣工具機的價值與優勢。
全球供應鏈在改變,過去全球工廠在中國大陸,疫情後各國都希望能自己建立供應鏈與製造中心,帶動機械業的需求遍地開花,未來智慧機械將取代傳統設備,在廠商汰舊換新下,將迎來智慧機械的天空。智慧製造是未來必然的趨勢,諸多中低階產品的廠商已紛紛轉型升級朝高階製造邁進,對台灣正是轉型的契機。
而歐盟即將於2023年開徵碳關稅,目前碳中和議題受到全球關注,而美日韓也都陸續制定減碳進度表,我國以2050淨零碳排為目標,各行各業紛紛邁開減碳腳步,環保署將對企業的「排放源」徵收碳費,預計2024年針對年排碳量逾2.5萬公噸、共287家排碳大戶開徵碳費。因此除了技術進步外,如何減少能源消耗、碳排量,使生產更自動化,將會產生很大的商機,而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將是碳中和的解方。
針對全球地緣政治與美國金融脆弱危機、加上高通膨與景氣停滯等現象,台灣機械2023年前五月出口值119.89億美元,較2022年下滑18.2%。而累計前五月工具機出口金額為10.52億美元,較2022年同期減少11%,統計台灣工具機出口前十大國家依出口金額排序為中國(含香港)、美國、土耳其、印度、荷蘭、義大利、日本、德國、越南、泰國。估計台灣電機機械在2023年下半年面臨諸多挑戰,目前仍有庫存仍有待消化,但相信春燕不久就會到來。
台灣工具機廠商80%屬於中小企業,研發能力有限,技術薄弱且資金不足,與資通訊系統接軌有相當的困難,急需要數位轉型,而隨著工業4.0智慧製造技術成熟的趨勢進化下,台灣工具機廠商也需加緊腳步布局提供遠距加工、遠距監測、AI生產排程、無人化工廠以及建立雲端服務標準等相關配套方案,更極進一步實現未來工廠的可能性以及朝向智慧機械軟硬整合的需求發展。
中國大陸為工具機第一大生產國,也是臺灣工具機出口第一大地區,但隨著國內與國際市場競爭愈趨激烈,大陸本土企業規模愈來愈大,競爭力也愈來愈強,在面對陸企的競爭威脅,台廠唯有提高技術,積極轉型做加值服務,並積極發展物聯網與智慧製造以迎合未來工廠自動化市場的高性能及研發智慧型、複合型工具機,推出利基型少量多樣的市場需求,加上客製化的開發的配套解決方案,方能提升我國在工具機產業的競爭力。
機器人市場商機龐大,分為工業型機器人與服務型機器人,受惠於全球人口結構老化,機器人生產可降低成本與售價,應用範圍可拓展各種領域,未來人工費用預計將越來越高,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將是長期需求。且未來機器人與自動化是個趨勢,智慧製造對製造業而言相當重要。尤其疫情之後,機械人與自動化未來將是企業決策核心。
我國在電機機械產業擁有完整供應鏈體系,隨著AI智慧裝置即將走進每個人的生活,IOT與AI的結合更能極大化效能與最佳化效益,發展成為「人工智能聯網」(AIoT),是未來科技的主流趨勢,將可協助企業減少成本、提升效率、發掘新的商機、進而發展出新的營運模式,其應用的產業可包括智慧醫療、智慧城市、智慧零售、智慧製造等等。當「自動化」與「機器人」整合,相輔相成且升級為「智」動化,並將會成為臺灣智慧製造及機械產業發展的最佳助力。期待國內的機械、資通訊、智慧科技業者互相合作,厚植實力以及借力使力,方可吸引國際與台灣接軌合作,以便掌握新一輪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