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產業鏈簡介
紡織產業鏈上游為石化原料,經製造成尼龍纖維、聚酯纖維、嫘縈纖維、碳纖維等人纖產品後,再紡成紗線,然後經過織造成布疋,再經漂白、染色、印花、塗佈、整理等染整程序,裁製縫合為成衣製品或其他相關紡織商品。
紡織品製造流程可分為纖維、紡織、染整、成衣/居家紡織類品等四大階段,其中紡織又可進一步區分為紡紗與織造兩個步驟:紡紗是由粗紗轉化為細紗,紗線送至工廠後,再將紗線插至紡織機台的運作軸心上,紡織機台將紗線向上抽離並送至紡織機;接下來為織造步驟,在此階段藉由紡織機器內梭子不停地來回穿梭,最後編成為一塊布,布織物(含棉、毛、合成纖維等)整理成箱後即可送至下游廠商進行後段加工處理。
一、 上游:
紡織產業的上游原料除了天然的棉花、毛料、絲、麻等,亦包括塑化原料,例如生產聚酯產品用的乙二醇(Ethylene Glycol,EG)、純對苯二甲酸(Pure Terephthalic Acid,PTA),生產尼龍產品所需的己內醯胺(Caprolactam,CPL),以及生產亞克力棉所需的丙烯腈(Acrylonitrile,AN)等;在人造纖維的生產鏈上,PTA的上油石化原料為對二甲苯(p-Xylene,PX),EG上油的石化原料為乙烯(Ethylene),而乙烯的上油為石油腦(Nathptha)。目前國內紡織產業原料來源除了臺灣廠商以外,亦有部分來自海外進口,尤以天然纖維為主。
國際原油價格的波動將會牽動紡織上游原物料價格的走勢,尼龍重要的石化原料CPL與原油價格具高度連動性,而PTA與EG也會隨著油價而調整,但除油價影響,下游聚酯類產品的需求多寡也會影響PTA與EG的價格。
2020年因美中貿易戰持續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全球各地為防疫祭出各項封鎖措施,封城、居家上班及各國限制入境削弱能源需求,2020年上半年油價下跌,但下半年隨著解封後以及各國政府拼經濟,石油市場過去幾個月以來飆漲近40%、觸及9個月高點,主因是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病疫苗的樂觀行情所推動,然而隨著英國疫情再度升級,引發外界對燃料需求復甦的擔憂,再使國際油價轉跌,主因是隨著封鎖及旅遊限制的週期再度循環,油價因疫苗而上漲的行情或已告終。
乙二醇(EG)是化纖原料之一,與PTA聚合後,成為聚酯化纖原料,拉成聚酯絲、織成布,是布匹、服飾的主要原料,具有棉花等原料的替代性;因EG原料的EO(環氧乙烷)儲存不易且具有爆炸性,因此廠商通常不會建立大量庫存,因此EG的價格常因短期需求變動而呈現急漲急跌趨勢,因此淡旺季需要看下游產品而定;而PTA是由PX轉化而成,並以醋酸為溶劑,於高溫及適合壓力進行氧化,再精製而成。目前全球90%以上的PTA用於生產聚酯切片(簡稱PET),PET分為聚酯纖維、聚酯薄膜、瓶用酯粒和聚酯。PTA的下游延伸產品主要是聚酯纖維。聚酯纖維,俗稱滌綸。在化纖中屬於合成纖維;合成纖維製造業是化纖行業中規模最大、分支最多的子行業。
2020年下半年原本平穩的亞洲乙烯市場再度風雲變色,在原油價位持續下探下,做為輕裂廠上游用料的石油腦報價同步疲軟,以及傳出歐美套利料源即將湧入亞洲,供應面轉為寬鬆,造成乙烯價格急速下殺。
而對二甲苯(PX)是PTA生產的原料,2020上半年原油的大跌是導致PTA大跌的最主要罪魁禍首;但PTA的直接原料成本PX的弱勢,是PTA下跌的幫凶;而下半年則是PTA自身供需過剩的問題,主導著PTA的弱勢。也因新產能投放增加了PTA供應過剩的程度,約800萬噸產能面臨淘汰,這將會打壓到企業的利潤,迫使高成本的裝置停產,因此PTA加工費面臨壓縮。
又CPL(己內醯胺)因中國需求加持,讓作為尼龍上游原料的CPL亞洲價格進一步走高,2020下半年來已大幅揚升三成、創2020年3月以來新高水準,也因中國的服飾、車用需求強勁,提振尼龍上游原料CPL(己內醯胺)在亞洲市場的價格進一步走高,供應面上因亞洲CPL工廠的定期維修、生產問題等因素相重疊,導致供需緊繃感攀升,且中國因為工廠稼動率(產能利用率)有下降;而苯的價格上漲也是推升CPL價格上揚的原因,中國CPL大廠因苯價格走高也是因素所在,而下游產品如尼龍粒、尼龍加工絲的價格也將會上揚。而聚酯加工絲產品主要應用於平織、針織褲料、休閒服及工業用布等,目前因為終端品牌回補庫存需求強勁,帶動下游成衣廠積極拉貨,因此尼龍粒訂單已到2021年上半年,而加工絲價格好轉,訂單也將呈現滿載。
二、 中游:
紡織產業的中游有人造纖維產品、天然纖維產品、化學助劑,以及經由以上材料紡織而成的紗與布料。天然纖維分為植物纖維與動物纖維,植物纖維有棉、麻、黃麻、苧麻等,動物纖維則有羊毛、兔毛、蠶絲、駱駝毛等。由於臺灣天然纖維產量有限,且天然纖維的生產來源不穩定,因此就利用人工的方法來製造來源穩定、價廉且性質又類似天然纖維的物料,如嫘縈、醋酸纖維等。人造纖維與天然纖維混合,再經過一些特別的加工整理,製成的衣料便能發揮不縮水、不皺、易洗、快乾的特點,增加穿著時的舒適度。
臺灣因天然纖維不足,生產人造纖維比例高達85%,國內纖維系列產品又以聚醯胺(尼龍)與聚酯產品為主。而尼龍粒除了可以製成尼龍絲與尼龍加工絲外,亦可用來生產汽車零件所需要的工程塑膠;聚酯粒運用範圍更廣,除了可以做為紡織用途,生產聚酯絲、聚酯棉與聚酯加工絲外,亦可用來生產瓶用聚酯粒、聚酯薄膜,瓶用聚酯粒主要用來製作寶特瓶,聚酯薄膜則可生產工業用、光電用與包裝用膜;尼龍絲的用途有衣料用布、皮包布、傘布、織帶、內裡、泳衣、內衣、滑雪裝、軍用背包等。因天然纖維已無明顯成長趨勢,而人造纖維因歐美地區的使用者消費習慣的改變,影響擴及到亞洲地區,改變了亞洲的消費習慣,故未來紡織業將以人造纖維產量增加為主。目前臺灣紡織業成為產業結構中最完整的生產體系,且臺灣紡織品是世界機能性紡織品消費市場主要原料供應來源之一。
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口罩在2020年成為全球的搶手貨,台灣與各國都出現口罩的搶購潮,過去因為醫療口罩屬於低毛利的醫材產品,因此廠商多外移到中國大陸或其他東南亞設廠,但台灣仍保有完整的供應鏈,因此疫情發生後,口罩國家隊支援讓台灣防疫穩定而受到全球矚目。而觀察目前口罩最上游材料為不織布的原料聚丙烯(PP),處理後可達到防水效果,中間熔噴不織布功能是以靜電效果吸附微粒、過濾直徑僅有0.1微米的病毒達到防護效果,而最內層是水針不織布,柔軟親膚,遠東新是不織布短纖棉在全球市場供應第一大,受惠於防疫帶動織布短纖棉需求大增,目前為全球最大醫療級PE/PP及PE/PET複合纖維供應商,也是台灣生產醫療級口罩內層親膚層原料的唯一本土供應商,目前全球疫情尚未趨緩,且寒冬來臨又有加劇現象,預估產能將持續滿載,可說是疫情下最受惠的紡織廠商。
近年來臺灣紡織業在業者努力轉型下已朝精緻化、差異化布局,也已走出嶄新的一條道路,而受惠運動風潮興起,機能性紡織的重要性越來越高,臺灣廠商在機能性紡織產業價值鏈已成為全球知名服裝品牌的重要供應鏈之一,產品已發展成防風透氣、防水透氣、快乾、抗起毛球、彈性貼合以及輕量保溫、防水透氣等等綜效功能,加上目前高科技產業與紡織業結合,發展穿戴式的產品與智慧衣,展示臺灣廠商的競爭優勢;目前臺灣已提供全球國際知名品牌七成的機能性布料,目前全球知名的戶外或運動品牌長期都是臺灣紡織業的目標客戶,包括知名運動品牌Nike、Under Armour、Adidas等都是台灣廠商代工,臺灣已成為全球主要人造纖維供應國,其中機能性與高質感布料是臺灣紡織品的特色。又歐洲高端市場對環保的要求很高,因此環保布料也是另一個新趨勢,舉凡原料來源與生產製造整個流程,都要符合環保標準,現階段台廠努力取得國際機構的環保認證,染料也改成天然植物染等等,積極做出環保衣與中國市場做差異化區隔。
目前臺灣在機能性紡織原料已開發有成,如抗菌防臭、防火、抗紫外線、環保、彈性、保暖、保冷等功能紗,具快速排汗、延展性、不沾汙且保持色澤鮮豔的3D立體紗,具除臭吸濕、防除霉菌等功能的竹炭纖維,還開發具節能環保概念的回收寶特瓶環保紗等新素材,獲得國際知名運動品牌青睞。
三、 下游:
染整、成衣業與其他居家織品業為紡織業之下游,染整是紡織產業中最耗能、耗水的一環,但染整也提供織品產品差異化及附加價值的重要環節,為了因應國際間對環保要求,近期來染整業著重於提升染整技術,發展低碳或環保綠色商品,以達到節能減碳,生產符合國際環保法規產品。
成衣及居家織品業為紡織業上中下游之中加工層次與附加價值最高者,但國內因勞動力不足、工資上漲以及新興國家崛起(如印尼、土耳其、巴西、中國大陸、越南等),近年來台廠逐漸調整產業結構將生產轉為行銷為主,以及直接於海外市場投資,且強化產品設計能力發展,從獨特設計風格或功能性,如機能性、保暖、快乾、透氣、奈米科技、生物材料技術、環保科技、殺菌效果、防電磁波等角度切入。
2020年紡織業受到美中貿易戰和新冠肺炎的疫情接力影響,全球的產業鏈面臨大洗牌,美中貿易戰美國對中國課很高的關稅,景氣下滑嚴重,許多服飾品牌害怕未來受到衝擊,企業紛紛從中國撤單,部分訂單轉到台灣。台灣的紡織業與上游布料廠反而成為貿易戰下的受益者,雖目前中國仍是全球最大的製造商品出口國,中國為紡織業重鎮的地位無法被取代,但隨著中國工資與環保規定漸趨嚴格,業者為求低工資與減少依賴單一國家帶來的政治和經濟風險,紛紛開始將生產轉移至孟加拉國、柬埔寨或越南等發展中國家。
越南因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充沛的人力資源、快速成長的市場、優惠的關稅待遇、低廉的勞動工資等優勢,以及值得期待的人口紅利,也成為台商企業轉向南進的最佳基地。加上越南已加入亞洲兩大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已成為全球大廠境外設廠的首選,目前越南的紡織品出口金額已急起直追台灣,加上隨著電子、塑膠、機械廠商紛紛外移至越南,越南人口紅利已逐漸縮小,缺工問題日益嚴重,生產遇到瓶頸,而且無法完全承接中國失去的訂單,因此廠商也正在尋找新的生產基地。
又於2020年11月15日位處亞洲地區的15個國家簽署了REC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其中成員包含中、日、南韓、澳洲、紐西蘭以及東協十國,要減少各國之間關稅以及非關稅壁壘,建立統一市場的貿易協定,使交易更加自由開放,而RECP也成為世界上最大自由貿易區,超越歐盟,涵蓋全球22億的人口以及30%的GDP。對台灣無法參加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後,也未參與到RECP的簽署,這讓台灣貿易關稅的壓力更加明顯,尤其紡織業面臨的壓力更大,若產業外移將導致台灣的失業率提高、產業空洞化,經濟趨於停滯;若不外移生產線,對廠商而言將是沉重的負擔,沒有關稅優惠外,台商還要負擔關稅的成本,因此將面臨繼續留台或外移之困難抉擇。
新冠肺炎疫情重擊了全球服飾業,受到疫情影響造成全球經濟停擺、衰退,確實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而疫情擴散到歐美,造成當地市場消費急凍,當地許多國家實體店都不開,民眾不出門沒有消費,經濟活動急凍,也致使服飾品牌受到相當的影響,不少業者面臨客戶砍單、倒閉,紛紛轉型生產防疫產品;但睡衣、運動衣褲、休閒服卻逆勢成長,主要原因在於遠距在家工作,掀起居家服風潮,故居家、舒適成為首選。且因消費由線下轉往線上,業者擔心消費者網購衣物容易不合身,因而改推較多寬鬆、舒適的衣款,以降低退貨風險。儘管疫情迫使業者重新思考時尚產業、催生新現象,但趨勢發酵成熟仍需一、兩年觀察,並視消費者長期接受度而定。未來也許更具機能性、輕撥水、輕防護型的衣款更具優勢,但長期趨勢仍看疫情何時得以控制。而因疫情因素,東京奧運延至2021年舉辦,但運動品牌比起流行品牌受影響的程度相對較小。
這波疫情當中,紡織產業及客戶皆進行供應鏈調整,而台廠因為擁有快速反應能力、規模較大的優勢,因此持續取得更多市佔率。也因外國知名運動品牌ADIDAS、UA、NIKE已陸續回到疫情前水準,紡織業谷底已過,運動品牌業者的訂單能見度達2021年上半年,因此預估紡織業已走出陰霾,但2021年態勢仍需看疫情何時好轉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