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產業面
個體公司面

上游
中游
下游
各類電子產品
本國上市公司(1家) 崇越
本國上櫃公司(3家) 鑫科 九豪 艾華
知名外國企業(6家) 陶氏 Ferro 賀利氏 京瓷株式會社 Maruwa
 Nippon Carbide
共10家
共13家
本國上市公司(2家) 敦吉 鈞寶
本國上櫃公司(2家) 臺慶科 越峰
知名外國企業(6家) 杜邦 Ferro 賀利氏 美磁 NEC/TOKIN
 東電化
共10家
本國上市公司(8家) 台達電 國巨 大同 興勤 大毅
 華新科 聚鼎 天二科技
本國上櫃公司(7家) 光頡 信昌電 艾華 雷科 富致
 能率網通 福華
知名外國企業(3家) KOA株式會社 太陽誘電 VISHAY
共18家
本國上市公司(9家) 台達電 國巨 凱美 環科 立隆電
 華新科 禾伸堂 日電貿 鈺邦
本國上櫃公司(8家) 堡達 華容 信昌電 雷科 佳邦
 金山電 蜜望實 能率網通
知名外國企業(3家) 村田製作所 SEMCO 東電化
共20家
本國上市公司(5家) 台達電 國巨 華新科 崇越 鈞寶
本國上櫃公司(13家) 耀勝 千如 臺慶科 光頡 鈺鎧
 松上 信昌電 百徽 佳邦 迅德
 今展科 聯寶 能率網通
本國興櫃公司(1家) 年程
知名外國企業(3家) 太陽誘電 東電化 VISHAY
共22家
本國上市公司(7家) 國巨 敦吉 希華 華新科 禾伸堂
 晶技 鈞寶
本國上櫃公司(6家) 安碁 佳邦 聯寶 能率網通 加高
 泰藝
知名外國企業(2家) 愛普生 日本電波工業
共15家

被動元件產業鏈簡介

被動元件產業上游為電阻器、電容器、電感器、濾波器及振盪器的材料供應商,中游為電阻器、電容器、電感器、濾波器及振盪器之製造業者,下游為各類電子產品之供應商。

一、上游:

被動元件產業上游為電阻器、電容器、電感器、濾波器、振盪器之材料供應商。台灣被動元件產業相關廠商主要專注於被動元件之生產,極少投入上游材料開發,目前台灣被動元件產業所需要的材料,如介面瓷粉、陶瓷基板、氧化鋁基板、石英基板、導電接著劑、陰極箔等,七成以上由日系廠商所提供。

二、中游:

中游為電阻器、電容器、電感器、濾波器、振盪器之製造商。被動元件為不可或缺的電子元件,廣泛應用於PC、手機、平板電腦、伺服器、視聽設備、汽車等產品。陶瓷電容受到青睞因有耐高電壓、高熱、運作溫度範圍廣及高頻使用時損失率低等物理特性,且能晶片化使體積縮小、價格低廉及穩定性高等優勢非常適合大量生產。

被動元件是電子產品的基礎元件,廣泛應用於PC、手機、平板電腦等各式各樣電子終端,與消費性電子市場有密切關係, 2023年在高利率、高通膨的背景下,多數電子產業為了加速庫存調整,許多廠商相繼減產,雖然市場對於第四季旺季持審慎態度,但消費性電子市場逐漸復甦, PC、NB市場改善,手機市場拉貨動能亦逐漸增強,加上被動元件基期低,且庫存逐漸回到健康水位。展望2024年預期需求回溫,加上各大廠逐步擴展車用、工規等高階領域,在營收規模放大及產品轉佳下,可望帶動被動元件廠商明年營收、獲利動能回升。

   2023年下半年在客戶急單挹注下,被動元件廠商營收亦逐漸回穩,另外各廠商皆瞄準車用、工規、AI等高階應用,力拼優化產品組合。由於車用2024年被認為仍將挹注重要動能,也一直是近年各廠爭相打入的重點領域。被動元件龍頭國巨目前以工控及車用應用為大宗,並持續提升利基型產品占比,包括車用、工控、網通、醫療等,利基產品比重將大幅提升,降低景氣循環對營運帶來的影響,也擴大與競爭對手的差距。而華新科高雄路竹廠已開始生產LTCC、車用MLCC,馬來西亞廠也將擴大車用產能,新產能預計於2024年加入,隨車用出貨放大,可望加速明年車用比重持續上升。另外隨著第三代半導體氮化鎵(GaN)、碳化矽(SiC)的廣泛運用,將帶來高功率大尺寸被動元件產品市場廣度增加,高階應用產品如電動車/車載充電器/未來車用無線充電於設計上,大尺寸/高電壓NPO積層陶瓷電容(MLCC)將大量取代原薄膜電容設計,5G應用射頻元件大量增加,進而帶動低溫共燒陶瓷(LTCC)粉末需求增加。  

 隨著美中貿易戰一路延續至科技戰,原本多因產品本身輕薄短小而在生產據點轉移上相對採不變應萬變的被動元件業者,紛紛開始增設非中國大陸產能,加上地緣政治變化隨時牽動敏感神經,因此廠商以多往東南亞設廠以分散風險。除了透過設廠分散風險外,台灣被動元件廠商亦透過不同策略以維持其競爭優勢。國巨收購美國功率/無線元件與歐洲感測器廠商,提供完整零組件一站式供應,創造不可替代性;華新科持續在台灣和馬來西亞布局投資特殊品並增加歐美客戶,深耕衛星通訊和車用等新產品,並整合新事業夥伴跨足其他被動元件領域,增加產品縱深及拓展市場行銷,務求在市場定位做出區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