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產業面
個體公司面

上游
中游
下游
 
 
 
 
本國上市公司(2家) 正達 悅城
本國上櫃公司(1家) 臺龍
知名外國企業(3家) AGC株式会社 康寧 首德集團
共6家
本國上櫃公司(1家) 岱稜
知名外國企業(5家) 日東 尾池工業 三星電子 SK microworks America SKC Film
共6家
本國上櫃公司(1家) 光洋科
知名外國企業(3家) 三井金屬 JX日鑛日石金屬株式會社(JX控股) 東曹
共4家
本國上櫃公司(1家) 安可
知名外國企業(5家) 蚌埠華益 蚌埠華益 三星電子 長信科技 信利
共6家
本國上市公司(1家) 德淵
本國上櫃公司(2家) 鑫科 華宏
本國興櫃公司(1家) 聯享
知名外國企業(3家) 日東 歐菲光 長信科技
共7家
本國上市公司(3家) 長興 達興材料 長華*
本國上櫃公司(3家) 崇越電 奇鈦科 創為精密
本國興櫃公司(2家) 聯致 山太士
知名外國企業(4家) 巴斯夫 巴斯夫 陶氏 南亞
共12家
本國上櫃公司(1家) 利機
本國興櫃公司(1家) 聯致
知名外國企業(3家) 精工油墨 太陽油墨 帝國油墨
共5家
本國上櫃公司(1家) 旭軟
知名外國企業(4家) 日本旗勝 住友電氣工業 住友電氣工業 南韓永豐集團
共5家
本國上市公司(2家) 義隆 敦吉
本國上櫃公司(2家) 原相 禾瑞亞
知名外國企業(3家) Atmel 匯頂科技 Synaptics
共7家
本國上市公司(8家) 銘旺科 敦吉 全台 精金 融程電
 群創 洋華 凌巨
外國上市公司(1家) TPK-KY
本國上櫃公司(6家) 禾瑞亞 富晶通 熒茂 晶達 萬達光電
 創為精密
知名外國企業(5家) 日本顯示公司 NCR Voyix 三星電子 三星顯示 歐菲光
共20家
知名外國企業(4家) 蘋果 華為 三星電子 三星電子
共4家
知名外國企業(4家) 蘋果 華為 三星電子 三星電子
共4家
本國上櫃公司(1家) 研勤
知名外國企業(3家) 台灣國際航電 Navico TomTom
共4家
本國上櫃公司(2家) 西柏 晶達
知名外國企業(4家) 飛捷科技 國際商業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安迅資訊 NCR Voyix
共6家
本國上市公司(1家) 三商電
本國上櫃公司(1家) 晶達
知名外國企業(4家) 迪堡多富資訊 富士通 安迅資訊 NCR Atleos
共6家
本國上市公司(1家) 三商電
本國上櫃公司(1家) 晶達
知名外國企業(3家) 飛捷科技 國際商業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安迅資訊
共5家
本國上櫃公司(1家) 青雲
知名外國企業(3家) 諾威 Polycom 夏普
共4家
本國上櫃公司(1家) 艾訊
知名外國企業(4家) 迪堡多富資訊 國際商業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安迅資訊 NCR Voyix
共5家
本國上櫃公司(8家) 艾訊 陽程 世禾 科嶠 青雲
 同亨 三聯 群翊
知名外國企業(4家) Kontron 安迅資訊 NCR Voyix Radisys
共12家

觸控面板產業鏈簡介

觸控面板技術相當多元,依感應方式不同,可區分為電阻式、投射式電容、表面式電容、表面聲波式、紅外線式及光學式等,隨著Apple行動終端採用電容式觸控後,投射式電容觸控技術已廣泛被應用在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本文所述之觸控面板產業鏈以投射式電容觸控技術為主,以下簡稱觸控面板。

一、上游:

觸控面板(Touch Panel/Display)產業上游為玻璃基版、PET膜、ITO靶材、OCA光學膠(Optical Clear Adhesive )等原料。其中,玻璃基板又可分為觸控感測器(Touch Sensor)用玻璃基板,以及觸控面板用之保護玻璃(Cover Lens)。玻璃基板因用途不同,對材料及規格要求也不同,供應商亦有所差異,現階段玻璃基板供應仍以日本及美國廠商為主。

PET膜及ITO靶材等相關材料目前也仍是由日商或美商所供應。OCA光學膠材主要用以做觸控面板的貼合,由美商及日商占供應大宗。在PET膜上濺鍍ITO靶材製成ITO導電薄膜,在玻璃基版上濺鍍ITO靶材則製成ITO導電玻璃,臺廠在ITO導電玻璃的自製比重高,雖然也具備ITO導電薄膜及OCA光學膠材的供應能力,但因技術能量仍不及日本及美國,因此目前多數仰賴具關鍵技術的美、日系廠商。ITO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透明導電薄膜,但由於其難以滿足柔性電子元件應用需求,加上ITO(即氧化銦錫)中的「銦」元素為稀有金屬,主要仰賴中國大陸地區供給,在地緣政治、價格攀升與原料短缺議題的影響下,諸多廠商與研究機構均在研發可替代氧化銦錫的透明導電材料,諸如石墨烯、金屬奈米線、奈米碳管,以及銀、銅和鋁薄膜等技術,均積極發展中。

二、中游:

觸控面板產業的中游為觸控感測器及觸控面板製造。觸控面板依觸控感測器所在位置不同,可分成外掛式與內嵌式。外掛式觸控面板由專業的觸控面板廠商所供應,內嵌式觸控面板主要由面板廠商進行生產。

外掛式觸控面板依ITO基板材質選用不同,又可再分成玻璃式與薄膜式,其製程主要係在ITO導電玻璃或薄膜上形成觸控感測電路,與具有控制IC在上面的軟性印刷電路板做熱壓合,製成觸控感測器後,再與保護玻璃/外蓋貼合,製成觸控模組(Touch Module),最後與液晶面板模組(LCM)貼合製成觸控面板,調研機構預估整體手機面板2024年出貨量將年減9個百分點。

內嵌式觸控面板依感測器製作位置的不同以及顯示技術的不同,可分為LCD In cell、LCD On cell以及AMOLED On cell結構,LCD In cell指得是將觸控感測器做在TFT陣列(TFT Array)上,LCD On cell指的是將觸控感測器做在彩色濾光片(Color Filter)的另一側玻璃上。內嵌式AMOLED觸控面板現階段僅有AMOLED On cell的架構,指得是將觸控感測器做在AMOLED封裝蓋/玻璃上。

內嵌式觸控面板因為是將觸控感測器直接整合在面板結構上,因此主要由面板製造商進行產品開發及供應。當前在On cell觸控面板方面,高階的AMOLED On cell由南韓業者供應,以中低階應用為主的LCD In cell則是由台灣業者提供,然隨著大陸業者產能持續開出,這方面競爭正在加劇。

當前智慧手機以顯示面板廠主導的內崁式技術為主流,而在平板和筆記型電腦方面則是滲透率逐步上升。隨著產業結構像內嵌式傾斜,各大觸控廠開始積極轉型,朝超音波感測、介面整合等新技術,奈米銀的新材料,以及電子白板和利基商用市場發展。此外在車載觸控方面,車載觸控螢幕目前以G-G和OGS等外掛式結構為主,正面臨面板大廠以In Cell架構持續擴展市場滲透率的進逼。

調研機構數據顯示,2023年日系業者大幅度快速退出手機市場,韓系業者憑藉柔性AMOLED面板技術可維持在兩成五的市占水準,中國大陸業者則突破六成,顯示中國大陸面板業者正持續拉高其在供應鏈的關鍵角色,整體市場預計至2030年規模可超過350億美元,2024年至2030年年複合成長率為3%。

三、下游:

隨著過往幾年手機品牌大廠持續擴大導入AMOLED應用,加之各家面板廠持續擴產AMOLED產線下,市調機構估計2023年整體滲透率將可望超過五成水準,而折疊型手機則可望到2024年超過2個百分點。智慧醫療顯示則是近來傳統面板業者積極發展的利基市場,預估至2028年全球醫療顯示器市場規模可以達到36億美元,其年複合成長率達5.8%,應用涵蓋包括X光檢查、斷層掃描、內視鏡、超音波或切片檢查等醫療影像需求。另在車用顯示方面,預計2028年汽車觸控顯示面板市場逼近300億美元規模,其年複合成長率達6.3%;而OLED車用面板佔有率將在2026年逼近一成水準。

此外在Mini LED應用發展上,受惠於中國大陸及美系車廠同步推動的激勵下,2023年歐美系車廠逐漸將Mini LED背光顯示器應用擴散至旗下更多車款,估計至2024年會是車用Mini LED背光顯示器大幅成長的時間點。

調研機構數據顯示,隨著智慧工廠普及,工控設備逐漸以觸控面板取代傳統旋鈕或按鈕,同時隨著汽車走向電動化、智慧化,2024年CES展業者便展示各種AI車載助理應用服務,透過結合各式智慧面板提升車內娛樂及內部空間之使用,不僅對智慧座艙需求顯著增加,亦為驅動觸控面板產業帶來擴張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