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產業面
個體公司面

上游
 
 
 
 
 
 
 
 
 
 
 
 
 
 
 
 
下游
本國上市公司(1家) 威盛
本國上櫃公司(2家) 鑫聯大投控 擎亞
知名外國企業(2家) 超微半導體 英特爾
共5家
本國上市公司(2家) 威盛 豐藝
本國上櫃公司(2家) 鑫聯大投控 旺玖
知名外國企業(3家) 超微半導體 英特爾 輝達
共7家
本國上市公司(3家) 敦吉 全台 豐藝
本國上櫃公司(3家) 鑫聯大投控 光聯 久正
知名外國企業(3家) 京東方 樂金顯示 三星電子
共9家
本國上市公司(4家) 技嘉 憶聲 全台 豐藝
本國上櫃公司(5家) 亞帝歐 鑫聯大投控 光聯 青雲 久正
知名外國企業(3家) 京東方 樂金顯示 三星電子
共12家
本國上市公司(5家) 華邦電 南亞科 創見 十銓 宇瞻
本國上櫃公司(8家) 威剛 鑫聯大投控 廣穎電通 青雲 安鈦克
 品安 商丞 群聯
本國興櫃公司(1家) 凌航
知名外國企業(3家) 金士頓 記憶 Smart Modular Technologies
共17家
本國上市公司(13家) 金寶 鴻海 精英 華碩 技嘉
 微星 威盛 映泰 承啟 百容
 威強電 華擎 和碩
本國上櫃公司(4家) 鑫聯大投控 青雲 捷波 立端
本國興櫃公司(1家) 博來科技
共18家
本國上市公司(18家) 首利 光寶科 台達電 致茂 技嘉
 群光 環科 新巨 聯昌 飛宏
 百容 全漢 偉訓 立德 聯德
 迎廣 康舒 群電
本國上櫃公司(10家) 僑威 旭品 幸康 曜越 鑫聯大投控
 亞元 海韻電 岳豐 安鈦克 保銳
本國興櫃公司(1家) 帝聞
創櫃公司(1家) 益瑞
知名外國企業(3家) Eaton Corporation Plc 艾默生電氣公司 施耐德電機公司
共33家
本國上市公司(2家) 華碩 互億
本國上櫃公司(3家) 亞信 鑫聯大投控 振曜
知名外國企業(1家) 深圳普聯技術
共6家
本國上市公司(2家) 全漢 禾伸堂
本國上櫃公司(6家) 順達 加百裕 西勝 鑫聯大投控 新盛力
 新普
知名外國企業(3家) 樂金化學 松下電器 Samsung SDI
共11家
本國上市公司(8家) 台達電 鴻準 技嘉 建準 敦吉
 奇鋐 泰碩 尼得科超眾
外國上市公司(2家) 聯德控股-KY 動力-KY
本國上櫃公司(10家) 協禧 雙鴻 力致 皇龍 鑫聯大投控
 宣德 業強 元山 安鈦克 華宏
外國上櫃公司(1家) 安力-KY
本國興櫃公司(1家) 邁科
共22家
本國上市公司(3家) 華碩 微星 互億
本國上櫃公司(3家) 東碩 泓格 鑫聯大投控
知名外國企業(2家) 美商安邁 Phoenix
共8家
本國上市公司(7家) 華碩 技嘉 微星 圓剛 承啟
 麗臺 華擎
本國上櫃公司(4家) 鑫聯大投控 青雲 撼訊 捷波
知名外國企業(4家) 七彩虹集团 EVGA 柏能集團 蓝宝科技
共15家
本國上市公司(2家) 金寶 華碩
本國上櫃公司(2家) 光洋科 鑫聯大投控
知名外國企業(3家) 金士頓 希捷科技 威騰電子
共7家
本國上市公司(1家) 華碩
本國上櫃公司(1家) 鑫聯大投控
知名外國企業(1家) 日立樂金
共3家
本國上市公司(3家) 華碩 普安 喬鼎
本國上櫃公司(3家) 昇銳 營邦 鑫聯大投控
知名外國企業(4家) EMC 日立數據系統 HPE 網路器械公司
共10家
本國上市公司(1家) 華碩
本國上櫃公司(2家) 鑫聯大投控 系微
知名外國企業(2家) 美商安邁 Phoenix
共5家
本國上市公司(19家) 台達電 鴻海 仁寶 精英 宏碁
 英業達 華碩 藍天 倫飛 大同
 技嘉 微星 廣達 燦坤 百容
 神基 緯創 和碩 邁達特
本國上櫃公司(5家) 茂訊 鑫聯大投控 訊達電腦 順發 大世科
本國興櫃公司(1家) 海柏特
知名外國企業(3家) 戴爾 惠普 聯想
共28家
本國上市公司(13家) 台達電 鴻海 精英 宏碁 華碩
 大同 技嘉 微星 輔信 燦坤
 緯創 和碩 邁達特
本國上櫃公司(5家) 茂訊 鑫聯大投控 訊達電腦 順發 大世科
本國興櫃公司(1家) 海柏特
知名外國企業(3家) 戴爾 惠普 聯想
共22家
本國上市公司(9家) 台達電 華碩 倫飛 技嘉 鼎元
 燦坤 麗臺 百容 邁達特
本國上櫃公司(3家) 茂訊 鑫聯大投控 順發
本國興櫃公司(2家) 海柏特 公信
知名外國企業(3家) 戴爾 惠普 聯想
共17家
本國上市公司(6家) 華碩 創見 增你強 十銓 互億
 宇瞻
本國上櫃公司(7家) 威剛 東碩 建舜電 鑫聯大投控 廣穎電通
 品安 群聯
本國興櫃公司(1家) 立達
知名外國企業(3家) 鎧俠株式會社 三星電子 新帝公司
共17家
本國上市公司(1家) 圓剛
本國上櫃公司(3家) 東碩 鑫聯大投控 聰泰
知名外國企業(3家) EVGA 邁創 VisionTek
共7家
本國上市公司(13家) 鴻海 佳能 敦吉 百容 大立光
 亞光 華晶科 玉晶光 揚明光 佳凌
 今國光 中揚光 澤米
本國上櫃公司(6家) 先進光 聯一光電 新鉅科 鑫聯大投控 保勝光學
 伯特光
本國興櫃公司(4家) 景傳 龍翩 久禾光 晶瑞光
知名外國企業(4家) 蔡司 豪雅 康達智 舜宇光學
共27家
本國上市公司(4家) 中環 錸德 吉祥全 鈺德
本國上櫃公司(1家) 鑫聯大投控
共5家
本國上市公司(12家) 廣宇 正崴 太空梭 敦吉 百容
 今皓 信邦 鴻碩 聯穎 鎰勝
 詮欣 瀚荃
外國上市公司(1家) 貿聯-KY
本國上櫃公司(9家) 好德 樺晟 東碩 鑫聯大投控 宣德
 松普 萬旭 岳豐 詠昇
本國興櫃公司(1家) 鴻呈
知名外國企業(3家) 安費諾 莫仕 TE Connectivity
共26家
本國上市公司(4家) 信錦 新日興 鑫禾 富世達
本國上櫃公司(3家) 錦明 兆利 鑫聯大投控
本國興櫃公司(1家) 連鋐科技
共8家
本國上市公司(11家) 信錦 鴻海 鴻準 敦吉 百容
 揚明光 新至陞 銘鈺 佳凌 詮欣
 華孚
本國上櫃公司(8家) 台翰 和勤 及成 英濟 佳穎
 鑫聯大投控 宣德 同協
外國上櫃公司(2家) 欣厚-KY 安力-KY
本國興櫃公司(1家) 美強光
知名外國企業(2家) 富智康集團有限公司 捷普科技
共24家
本國上市公司(13家) 全友 金寶 鴻海 佳世達 宏碁
 大同 虹光 燦坤 百容 亞光
 永崴投控 致伸 天瀚
本國上櫃公司(10家) 鼎翰 鑫聯大投控 亞泰 科誠 協益
 中光電 東友 順發 全譜 能率網通
本國興櫃公司(1家) 海柏特
知名外國企業(3家) Canon 精工愛普生 HPE
共27家
本國上市公司(17家) 士電 光寶科 台達電 鴻海 佳世達
 大同 圓剛 隴華 百容 普安
 歐格 喬鼎 奇偶 晶睿 慧友
 邁達特 鈞泰
本國上櫃公司(13家) 昇銳 杭特 哲固 鑫聯大投控 天鉞電
 協益 聰泰 彩富 順發 豪勉
 京晨科 勝品 欣普羅
本國興櫃公司(1家) 建騰
創櫃公司(1家) 發條橘子
知名外國企業(3家) 勞勃·博世公司 漢威聯合 賽峰
共35家


電腦及週邊設備產業鏈

電腦及週邊設備產業鏈上游為零組件供應商,下游則主要由電腦終端應用產品及其他電腦週邊設備供應商組成。

電腦及週邊設備產業上游產品項目複雜,主要零組件包括中央處理器、晶片組、面板、顯示器模組、記憶體、主機板、機殼、電源供應器、電池、散熱片、散熱模組、網路卡、顯示卡、輸出入模組、磁碟陣列儲存系統、鏡頭、光碟片、連接線、隨身碟、讀卡機、多功能視訊卡等。

電腦及週邊設備產業上游產業的出貨表現與個人電腦市場需求高度相關,主要產品包括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以及伺服器等。

在全球經濟成長動能放緩,尤其主要市場「歐美地區」的經濟成長率不及2%的預期下,估計2023年全球主要資訊硬體產量年成長率約-6.3%。為。分別看主要資訊終端產品,2023年預期同樣只有伺服器市場需求為正成長;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出貨量下滑幅度雖縮小,但仍未能翻正。展望2024年,在全球經濟成長動能微幅攀升的預期下,主要資訊硬體產品需求可望回溫,估計全球出貨量年成長率約5.2%。

一、上游:

主機板為桌上型電腦關鍵零組件之一,出貨型態主要有兩種,一為銷售予電腦系統品牌組裝廠,直接內建於桌上型電腦;另一為銷往通路市場單獨零售的主機板產品,一般稱為組裝市場。主機板產品發展已相當成熟,產業生命週期也已步入衰退期,近年再面臨美國把主機板關稅從零調升至25%,致使部分主機板終端價格被迫調升,連帶影響消費者意願,以及零組件供貨不足、全球運費高漲等因素,使主機板市場感受到多重壓力。

自2022年起,市場主要品牌與通路業者對整體出貨表現就不大樂觀,「持平」是大多數廠商的營運目標。不料,俄烏戰爭、以哈戰爭接連爆發,加上全球主要市場通膨幅度讓一般消費者難以招架,使得疲軟的消費性市場雪上加霜,連帶衝擊主機板出貨表現。整體而言,2023年全球主機板出貨量約82,376千片,年成長率約-2.0%。展望2024年,在全球經濟前景堪慮,高通膨影響消費力等現實因素下,可預期全球主機板市場難有起色。整體而言,預計2024年全球主機板出貨量約81,334千片,年成長率約-1.3%。

顯示卡方面,目前多被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產品,以及工作站等所採用,疫情嚴峻期間顯示卡出貨表現亮眼,然隨著歐美等主要市場開始決定與COVID-19和平共處、恢復正常生活後,宅電競商機也隨之趨緩。2023年,全球各國所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大幅攀升,全球顯示卡出貨表現勢必也將受到衝擊,估計年成長率約-6.4%。展望2024年,在PC市場需求下滑幅度趨緩,加上伺服器產品需求正成長的預期下,全球顯示卡市場成長動能可望回溫,年增率預計約3.8%。

二、下游:

電腦及週邊設備產業的下游,主要為電腦或其週邊設備等終端應用產品,包括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工業電腦、伺服器、安全監控系統、印表機、傳真機、掃描器、多功能事務機、投影機等。

桌上型電腦方面,2023年PC供應鏈從處理器大廠到品牌客戶皆抱持觀望態度,在未見景氣復甦跡象前,品牌商多是保守看待市場需求。上半年供應鏈以清理庫存為主要任務,儘管下游成品庫存狀況好轉,堆積在上游供應商的零組件仍待消化。整體而言,估計2023年全球桌上型電腦出貨量約74,652千台,年成長率約-2.8%。展望2024年,全球桌上型電腦需求下滑幅度預期將進一步縮小,出貨量約74,169千台,年成長率約-0.6%。主要原因,其一是因2023年基期較低,其二則是Intel與AMD將發布全新CPU平台架構產品,新架構CPU需要搭配全新主機板及升級DDR5記憶體,有利帶動桌機零組件的全面升級,能刺激品牌桌機及相關零組件升級採購潮。此外,隨著微軟Windows 10作業系統終止更新的時間點(2025年10月)越來越近,企業開始汰換桌機設備及更新作業系統,成為帶動桌機市場回溫的重要契機。

筆記型電腦方面,2023年全球出貨量估計約177,006千台,年成長率約-8.4%。總體經濟前景不明,本來就不利於筆電出貨表現,現階段許多企業又因資本支出削減,而延後汰換商用筆電的時間點。因此,主要PC供應鏈廠商皆保守看待2023年市場需求。進入2024年,PC產業開始嗅到市場回溫信號,反映在品牌客戶於2023年第四季的拉貨力道,預估2024年全球筆記型電腦出貨量可望達190,592千台,成長率約7.7%。

伺服器產品方面,即便2023年全球新建資料中心數量可望持續增加,但成長幅度趨緩。主要原因在於,第一、美系雲端服務商受全球經濟前景不明的影響,預期不僅將持續精簡企業內部人力,亦將調整部分資料中心的建置計畫。第二、雲端服務商為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近期也陸續延長伺服器使用年限。第三、美國禁令使得中系品牌商成長受挫,亦不利伺服器出貨表現。整體而言,估計2023年全球伺服器出貨量約14,136千台,年增率僅約3.9%。展望2024年,預計全球伺服器出貨量約14,822千台,年成長率約4.8%。受惠於AI算力特化的趨勢,預期適配各種應用場景的處理器與伺服器將出現,有助帶動明年全球伺服器市場的出貨表現。

工業電腦係指主要應用於工業場域之電腦系統與裝置。相較於個人電腦,工業電腦雖同樣採用處理器、記憶體等基礎架構建構出數位運算設備,但工業電腦使用者更加重視的是穩定、可靠及不易當機。隨著生活資訊化程度提升,雲端運算環境越趨成熟,越來越多服務透過數位方式進行身份認證或服務提升,工業電腦應用範疇亦越來越廣。

舉凡,個人居家生活、購物付款、交通往返、購票或查詢環境資訊,均是工業電腦的應用範疇。其他應用場域還包括博弈遊戲、醫療應用、數位電子看板、車載電腦、平板/嵌入式電腦含端點銷售服務系統等。為促進內需,美國拜登政府於2022年陸續推出一系列統稱為「The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Jobs Act」的基礎建設法案,其中包括道路、橋梁、機場基礎設施的布建與智慧化、公共交通建設(Amtrak鐵路)升級、電動車充電站布建等。在運算、儲存、通訊以及資訊安全的環節上,都有工業電腦業者參與的機會。無獨有偶,歐盟也在2023年通過一系列放寬政府挹注關鍵產業的法案,包括允許國家投資於可再生能源、製造業減碳和電池、太陽能板、風力渦輪機及新興能源業務等,其中的感測系統、控制系統、管理平台等,也為工業電腦業者帶來新商機。

另一方面,2023年中國大陸部分大廠訂單已在第一季恢復正常;加上,隨著中國大陸結構性缺工狀況越趨嚴重,技術人才、熟練工人不足,預計當地製造業者將加快導入工業自動化及智慧化生產技術。在此預期下,工業電腦業者在中國大陸的區域營收,可望進一步提升。整體而言,估計2023年全球工業電腦產值年增率達13.75%。展望2024年,預估年成長動能可進一步攀升至15.7%,受惠於企業端對Edge AI(邊緣運算結合AI)應用需求攀升,預期可為工業電腦創造新成長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