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器材產業鏈簡介
醫療器材產業鏈上游為醫療器材之各類材料及零件供應商,中游為醫療器材製造商,下游產業為醫療器材之代理銷售及通路商。所謂醫療器材係以儀器、裝置、器械、材料、植入物、體外檢驗試劑或其他物件,達成疾病的診斷、預防、監護、減緩、治療等功能之器材。
一、上游: 醫療器材的上游材料及零件行業,涉及的範疇相當廣泛,包括IC、電子零組件、金屬蓋/扣、支架、檔板、天線彈片、外殼、感測器、生物材料、紡織材料、塑/橡膠原料、紙類、瓷類等。目前臺灣廠商在醫療器材零組件領域與歐美廠商已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近來受東南亞及中國大陸廠商競爭壓力,目前除強化技術上的研發外,臺灣廠商透過和國外合作、引進技術等方式,增加其競爭實力。
隨著生物科技快速發展,製藥、再生醫療也跨入了醫療器材領域,如生物活性分子已應用在結合生物材料的醫材科技,或是結合細胞、藥物而成的新一代複合醫材,此種藉由相互結合來增加醫材功能或藥效性,已逐漸成為醫材科技新趨勢。複合醫材的研發成果不斷創新,也讓不少藥廠、生技公司投入該領域進行研發,搶攻市場商機。
二、中游: 中游的醫療器材製造業涵蓋範圍相當廣泛,由應用面來區分,可分為應用於醫療檢測與監護器材(如電子血壓計、體溫計、耳溫槍、空氣檢測產品、恆溫產品)、光學醫療器材(如光學鏡片、隱形眼鏡)、醫療耗材(如導管、試片、注射器)、特殊性醫療材料(精密輸液套、幫浦輸液套、胸主動脈血管支架)、牙科、眼科與骨科醫療器具、人體植入物(人工骨頭、骨球、骨板、釘釘、螺絲、骨水泥)、衛生用品、健身器材等。在隱形眼鏡、血糖機與試片、電動輪椅和醫用高階導管等品項出口帶動下,持續推動醫材產值成長。
近來新科技導入醫材的產品或服務日益增多,如自動化設備及檢測系統、雲端醫療監控檢測產品,或是結合3D列印技術等創新醫材產品等。醫美市場的蓬勃發展也讓植入性醫材的需求增多。有鑑於高階醫療器材應用於人體傷口外,或須植入人體內長期放置,因此對於產品安全性的要求也日益嚴謹,生物相容性的評估與測試受到國內外驗證單位及查核單位的重視,如為多樣化高階醫材設計客製化專案服務的「臨床前手術及照護措施」、提供業者進行醫療器材試量產製造、產品檢測與驗證等服務的「醫療器材生物相容性實驗室」等,不僅使國內醫療器材產品能符合上市法規需求,亦作為高階醫材產品競爭之利基,進而開創另一波產業成長動能。
三、下游:
下游產業為醫療器材之專業代理商及通路商,銷售對象包括醫院、診所、藥房。醫療器材銷售對象,與產品功能屬性密切相關,醫療耗材以醫院、藥房為主要銷售對象,而專業醫療設備則以醫院、診所為主,居家護理用之電子體溫計、電子血壓計等則以藥房為主要銷售通路。
精準醫療的興起,帶動了AI人工智慧、大數據、感測技術等創新科技持續深入醫材產業,具備創新形態的智慧醫材產品與服務,如智慧醫療體系、光電技術結合生物科技的檢測技術能等服務,不僅透過授權方式已逐步深入市場,亦是業界看好的未來發展。
在高階醫材方面,3D列印在醫材領域的發展逐步純熟,相關產品和服務愈來愈能滿足個別病患之需求,整合大數據的高階智慧影像醫材則為臨床醫學市場上的新亮點。為了在市場上取得先機,業界間的併購或跨領域的策略聯盟情況大增。透過策略聯盟共同開發出的高值化醫材產品,將藉由取得海外國家的認證,進一步推動海外市場產品或銷售通路的佈局。
邁入高齡化的先進國家,仍為醫材市場成長的主要動力。部分國家則憑藉醫療改革政策,將資源投入於基礎醫療建設中,亦是醫材產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如中國市場近年來在一連串的革新政策下,加速了產業結構調整,並藉由法規修正、創新技術等方式來提升產業競爭力。此外,東南亞市場在政策和經濟環境的轉變下,除了對中、高階醫材的需求外,菲、印政府加強推動該國醫療基礎建設均帶動台灣醫材業者和東南亞市場的合作契機。歐美市場向來為醫材業者積極搶攻的重要市場,而歐盟為讓醫材產品的安全性和效能提升,亦對相關政策、法規規範進行調整更新。
在精準化、智慧化醫療引領下,遠距醫療監測、智慧化照護或是機器人輔具等創新醫材產品或服務皆陸續問市。智慧化醫材產品或系統化應用服務,雖將帶動醫材產業發展與升級,但亦對醫病資安帶來高風險。此外,醫材市場上的ㄧ次性使用、費用、兒童族群在必要藥物和醫材之需求等問題,也反應出現有的規範政策和產業發展的落差。醫材市場在技術創新下不斷前進,已成為政府優先推動強化的政策項目之一,為讓市場發展更為完善,除針對相關問題著手規劃新的法案或政策外,各部會亦主動出擊,集結國內創新醫材業者參與國際重要展覽,藉此搶得市場先機。
新冠疫情自2019年底爆發至今,疫情仍未見緩和,不僅對經濟造成衝擊,也讓各國的醫療體系倍受考驗。台灣醫材市場在疫情的帶動下,產值較去年同期成長4~5個百分點,預期明年產值仍有成長的空間。因應疫情所需,診斷、監控及個人防護設備相關之產品或服務的業績明顯提升。而過往為醫材出口主力的隱形眼鏡、血糖機,則表現較為疲弱。
後疫時代,防疫物資(如試劑、額溫槍、醫療級呼吸器等)的需求仍將持續。而為避免新冠病毒在群體間快速傳播,遠距醫療、零接觸監測等服務體驗也將日趨普及,數位醫材法規的革新與驗證,將是產業和市場所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