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器材產業鏈
醫療器材產業則依其功能、用途,分為診斷與監測用醫材、手術與治療用醫材、輔助與彌補用醫材、體外診斷用醫材,以及其他類醫材等,旨在用於人體的診斷、治療、減輕或直接預防人類疾病。醫療器材產業鏈上游為醫療器材之各類材料及零件供應商,中游為醫療器材製造商,下游產業為醫療器材之代理銷售及通路商。所謂醫療器材係以儀器、裝置、器械、材料、植入物、體外檢驗試劑或其他物件,達成疾病的診斷、預防、監護、減緩、治療等功能之器材。醫療器材亦可依個別產品狀況,於產品達成概念化證明或有效性功能驗證時,即能產生價值,並可與國際醫療器材廠商洽談授權或共同合作開發等協議。同時依據各國申請條件不同,部分產品可提出上市前審查申請,使其有更高的產品價值。
一、上游
材料及零件行業
上游企業提供必要的原材料和零件,這些包括但不限於電子元件、金屬、塑膠、紡織品和生物材料。這些材料必須符合嚴格的質量標準,以確保最終產品的安全性和效能。台灣在這一領域整合生技產業鏈核心單位,結合新竹科學園區與資通訊(ICT)技術產業優勢之創新醫材聚落;中部科學園區為精密機械產業重鎮,對於需要精密加工之生技醫療器材具有相當吸引力及產業群聚效應;南部科學園區基於高雄地區金屬加工基礎的優勢,有利於推動包括牙科、骨科等高值化金屬加工及其他醫療器材產業的發展,促進傳統產業升級與發展次世代產業。目前臺灣廠商在醫療器材零組件領域與歐美廠商已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近來受東南亞及中國大陸廠商競爭壓力,目前除強化技術上的研發外,臺灣廠商透過和國外合作、引進技術等方式,增加其競爭實力。隨著生物科技快速發展,製藥、再生醫療也跨入了醫療器材領域,如生物活性分子已應用在結合生物材料的醫材科技,或是結合細胞、藥物而成的新一代複合醫材,此種藉由相互結合來增加醫材功能或藥效性,已逐漸成為醫材科技新趨勢。複合醫材的研發成果不斷創新,也讓不少藥廠、生技公司投入該領域進行研發,搶攻市場商機。
二、中游:
製造與加工
中游製造商將上游供應的材料轉化為功能性醫療器材。這些產品範圍從簡單的家用醫療設備到專業的醫療儀器。隨著技術的進步,中游企業不斷推出結合最新科技的產品,如3D列印的個性化植入物和智慧型監測設備。中游的醫療器材製造業涵蓋範圍相當廣泛,由應用面來區分,可分為應用於醫療檢測與監護器材、光學醫療器材、醫療耗材、特殊性醫療材料牙科、眼科與骨科醫療器具、人體植入物、衛生用品、健身器材等。在隱形眼鏡、血糖機與試片、電動輪椅和醫用高階導管等品項出口帶動下,持續推動醫材產值成長。
近來新科技導入醫材的產品或服務日益增多,如自動化設備及檢測系統、雲端醫療監控檢測產品,或是結合3D列印技術等創新醫材產品等。臺灣奠基於優良的醫療體系與資通訊產業,發展數位醫療具有優勢,已有ICT廠商從AI、穿戴式裝置、醫學資訊系統等相關軟硬體科技延伸跨域布局數位醫療,發展數位醫療相關解決方案。經濟部也將數位醫療納入「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之鼓勵項目。醫美市場的蓬勃發展也讓植入性醫材的需求增多。有鑑於高階醫療器材應用於人體傷口外,或須植入人體內長期放置,因此對於產品安全性的要求也日益嚴謹,生物相容性的評估與測試受到國內外驗證單位及查核單位的重視,如為多樣化高階醫材設計客製化專案服務的「臨床前手術及照護措施」、提供業者進行醫療器材試量產製造、產品檢測與驗證等服務的「醫療器材生物相容性實驗室」等,不僅使國內醫療器材產品能符合上市法規需求,亦作為高階醫材產品競爭之利基,進而開創另一波產業成長動能。
三、下游:
代理銷售及通路
下游產業為醫療器材之專業代理商及通路商,銷售對象包括醫院、診所、藥房。醫療器材銷售對象與產品功能屬性密切相關,醫療耗材以醫院、藥房為主要銷售對象,而專業醫療設備則以醫院、診所為主,居家護理用之電子體溫計、電子血壓計等則以藥房為主要銷售通路。近年來台灣智慧醫療政策推動,數位醫療與智能檢測蓬勃發展,也有多新興醫材納入健保,進一步提高醫療器材產業擴大。
醫療器材產業為跨領域之技術產業,依據BMi Research公司的研究報告指出,2023年全球醫療器材市場規模為 5,173.4億美元,較2022年成長7.3%,預估2026年可成長至6,175.28億美元, 2023~2026年的複合年成長率約6.08%。
2023年全球醫療器材區域市場仍以美洲市場為主,全球市場占比為 52.4%;其次依序為西歐市場,全球市場占比為23.7%;再者為亞太市場,全球市場占比為18.3%;中東歐占比為3.7%;中東與非洲占比為1.9%。
醫材市場已在疫後快速復甦並恢復穩成長態勢,不再受半導體晶片短缺影響,診斷、手術設備的產能可逐漸回穩;此外,高齡社會高需求的心血管科、骨科、一般外科等,隨著就醫回歸常態,產品銷售成長動能也逐步湧現,連動高齡社 會需求,常規醫療恢復,醫療需求穩步成長。傳統醫材相關產品如隱形眼鏡、血糖機、醫用設備和醫療耗材等的需求採購,可望提升。此外,近期不少業者於微創手術、敷料醫材等高階醫材領域,已取得海內外市場的藥證或上市許可,商機可期。
2023年醫療器材產業營業額為新臺幣1,470億元,受到體外診斷器材快篩試劑需求消退,且血糖檢測產品面臨廠商庫存水位較高之影響,醫療器材產業成長較為受限,僅較2022年成長2.3%。2023年醫療器材上市、上櫃或興櫃之公開發行醫療器材相關生產、製造與流通公司共計96家,與 2022年的90家,數量增加6家。
2023年醫療器材產業整體出口金額達新臺幣830億元,隱形眼鏡產品為我國第一大出口品項,出口金額達新臺幣160.56億元,占我國醫材總出口值的19.3%,2023年出口較2022年成長5.4%。近年中國大陸市場開拓有成、國內隱形眼鏡廠商朝向高階產品開發,預期出口動能可望持續成長。排名第二為「其他塑膠製實驗室、衛生及醫療用之物品」,2023年出口金額達新臺幣125.18億元,較2022年增加8.2%。
精準醫療的興起,帶動了AI人工智慧、大數據、感測技術等創新科技持續深入醫材產業,促使遠距醫療、無接觸服務和數位醫療的興起,這些服務通過便攜式設備和穿戴技術,結合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應用,提高醫療診斷和治療的效率與準確性。我國醫材企業憑藉完善的產業鏈和強大的ICT產業支持,加速醫療數位轉型的步伐。
在精準化、智慧化醫療引領下,下世代創新醫材產品或服務皆陸續問市,為了因應技術的提升,於2022年《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中納入再生醫療、精準醫療以及數位醫療等領域,雖將帶動醫材產業發展與升級,但伴隨而來的資安風險也為各界所關注。醫療照護組織採用新興技術以填補成本、可及性和醫護人員短缺等相關缺口。 隨著技術的進步,也帶來了新的挑戰,特別是在資安方面。隨著越來越多的醫療設備連接到互聯網,保護患者的數據安全變得至關重要。此外,全球化的供應鏈也意味著任何地區的問題都可能影響到整個產業,因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對《醫材網路安全相關管理法規》已於2023年10月公告上路,對台灣智慧醫材後續發展值得留意。
在高階醫材方面,3D列印在醫材領域的發展逐步純熟,相較於傳統醫材可以更有效率且較少量的生產,更能滿足個別病患之需求,整合大數據的高階智慧影像醫材則為臨床醫學市場上的新亮點。為了在市場上取得先機,業界間的併購或跨領域的策略聯盟情況大增。透過策略聯盟共同開發出的高值化醫材產品,將藉由取得海外國家的認證,進一步推動海外市場產品或銷售通路的佈局。
近年來在疫情的推波助瀾下,加速了醫療產業轉型的腳步。其中,結合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的智慧醫療已是生技、科技產業聚焦的重點領域之一。醫療照護機構從提供傳統醫療服務擴展至全方位的社會照護,塑造永續未來。永續已成為醫療照護產業發展的關鍵考量因素。打造永續供應鏈、減少整體價值鏈的浪費等策略有助於實現永續發展。據統計全球智慧醫材市場在2028年底將成長至701億美元,而醫療器材軟體(Software as a medical device;SaMD)市場更是熱議的焦點,根據國際財經媒體「環球通訊社(Global Newswire)」引述市調單位Industry Research指出,SaMD的全球產值在2021年為10.48億美金,並預估2028年產值達到101.9億美金,預估期間複合年均增長率為38.39%;另根據國際財經媒體「美通社(PR Newswire)」引述市調單位Fact.mr指出,SaMD的全球產值預估在2022年為止達到11億美金,並預估2032年產值達到54億美金,期間複合年均增長率約16.7%。看好智慧醫材未來的發展,科技業與生技業整合內部資源,開發多項AI相關應用產品與服務投入智慧醫療產品與服務,並藉此拓展海外市場,取得先機。
展望未來,醫療器材產業預計將繼續快速成長。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加,對於高質量醫療器材的需求將持續上升。此外,新興市場的發展也為產業帶來了新的增長點。企業需要不斷創新,以滿足市場的需求,同時也要確保產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