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發電產業鏈
風力發電產業可以區分為設備製造業、整合服務業以及風力發電業三部分,另根據風力發電機裝設位置,可區分為安裝在陸地上的陸域型風機,以及裝設在海上的離岸型風機兩類,當前以陸域型風機技術較為成熟,而離岸型風機仍處於發展階段,尚存在不少技術困難。
設備製造業包括風力發電機之原材料、零組件及配件、次系統之供應與風機設備系統組裝,其中風機原材料供應涵蓋鋼材、玻璃纖維、碳纖維及樹酯,零組件與配件則涵蓋風機系統相關之葉片、齒輪箱、塔架、電纜及其他配件,次系統則包括監控系統與電力系統兩部分,風機設備系統則有陸域型與離岸型;整合服務業包括風場規劃、風場營造以及風機維護等廠商;風力發電業則包括風場開發業者及發電營運業者。
一、上游:
風力發電產業的上游主要是設備製造供應商,最主要的關鍵便是風力機系統。風力機系統主要由葉片、塔架、機艙與其他次系統所組成,機艙內由齒輪箱、發電機、軸承等其他零配件組成機組核心,再輔以監控與電力系統,構建成完整的風力機組設施。
原材料以鋼材與樹脂為主流,用以建造風機系統的塔架與葉片等零組件,國際大型鋼材供應商有大陸首鋼集團、韓國浦項鋼鐵為代表,樹酯材料則有LM Wind Power及中材科技為代表;台灣相關業者有中鋼的鋼材,上緯的樹酯材料等。零組件/配件中塔架供應商有北美的Arcosa、歐洲的Windar與Welcon及中國大陸的天風順能為代表,台灣則有中鋼機械提供;齒輪箱有ZF Wind Power Antwerpen(前身為Hansen Transmissions)及Bosch Rexroth最具規模,台灣則有台朔重工的齒輪箱為代表;次系統領導業者有ABB及Winergy,台灣則有東元的控制系統,華城、中興、士電等的電力系統;全球風電機組整機設備以丹麥的Vestas居首,其他主要業者有美國GE、中國大陸金風科技及合併後的Siemens Gamesa等業者,台灣則以東元電機為代表。
二、中游:
風力發電產業鏈的中游為整合服務業,有風場規劃、風場營造及風機維護等業者。風場規劃是業者在預選定的發展區域,根據基本環境資料(諸如海象、漂沙及底床質、水深、地質、生態、社會人文等),所進行之風力廠場址選擇、風能規模與發電量評估、採用機組評估與布置方案、電源線路規劃及後續施工規劃等業務。風場營造則是根據施工規劃,在場址進行整地、基礎結構、建築設備安裝及土木工程之興建、改建等活動。風機維護業者則是在風力發電廠完成相關硬體設施並營運後,由風機設備供應商或第三方業者提供設備之後續保固、檢測與維修替換服務。
在業者布局方面,國際上大型的風場規劃及風場營造廠商多以能源服務業者為主,例如沃旭(前丹能)、E.ON等,台灣在風場規劃則有台電、英華威、沃旭、永傳、中興工程等,在風場營造則有中鋼、台船、中興電工、華城、樂士、星能等業者;至於風機維護業者,以國際風力機組供應商為主,例如Vestas、美國GE或是Siemens Gamesa等,輔以區域設備代理商或合作設備維修業者。
三、下游:
風力發電產業的下游包括風力發電的綜合開發業者及發電營運業者,綜合開發業者亦多為能源服務供應商,針對預開發之風場進行包括風場潛能、技術、工程、財務等進行可行性分析,統籌風場規劃、營造乃至於營運活動等顧問諮詢服務。發電營運業者包括綜合電業廠商以及獨立電力供應商(Independent Power Producer, IPP)兩類,綜合電業業者為具備發電、輸電、配電三個部份的垂直整合業務之廠商,當前台灣代表就是台灣電力公司;至於指非由綜合電業公司經營、或不屬公用事業的發電廠,即是獨立電力供應商,目前台灣在風能領域的獨立電力供應商有英華威、麥格理、福海風力發電等業者。
台灣風力發電產業始於1980年代初期的能源危機,政府委託工研院陸續開發4kW、15kW、與150kW之風力發電機,然在能源危機解除後就停止開發工作。西元2000年,政府發布了「風力發電示範系統設置補助辦法」,由台灣電力公司、台朔重工,以及正隆公司,分別在澎湖、雲林和新竹,設置三個總容量共8.64MW的風力發電系統再度開展。至2004年政府開放民營電廠設置,開啟民間廠商投入風力發電開發。
隨著全球風力發電市場快速成長,台灣廠商開始切入風力發電零組件產業,包括葉片、鑄件、塔架、變壓器、電力纜線與設施等,台灣在風力發電產業鏈已漸趨完整,大型風力機系統有東元電機,其他較具代表性的零組件廠商包括上緯(樹脂材料)、永冠(鑄件)、中鋼機械(塔架)、信邦(電力纜線)等。除了大型風力機之外,國內約有二十家業者從事小型風力發電機開發,業者規模普遍不大。台灣風力發電產值以零組件占大宗,多為歐、美、中國大陸系統廠商之零組件供應商。
2020年國際能源總署(IEA)發佈《全球能源回顧:新冠肺炎危機對全球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影響》報告,指出Covid-19對全球能源系統造成重大衝擊,導致全球能源相關碳排放下降約8%,估計2020年全球能源需求將下降6%。同時有多國推出因應措施,包括英國透過削減關稅支持可再生能源;德國政府考慮目前太陽能行業的快速發展,計畫取消52GW門檻補貼限制;越南的胡志明市電力總公司則與多個能源供應商簽署太陽能合作開發備忘錄,為安裝及使用屋頂太陽能的用戶提供多項優惠政策;澳大利亞清潔能源委員會正式發佈清潔復甦計畫,預計透過增加可再生能源和儲能領域的投資;韓國政府宣示將可再生能源發電比重從15%增加到40%,並計畫到2030年安裝30.8GW太陽能設備;中亞的烏茲別克則公佈國家電力供應計畫2030,計畫到2030年實現太陽能裝機容量新增5GW。
根據全球風能協會(Global Wind Energy Council,GWEC)的預測,到2025年,全球風電裝機量(包括離岸風電與陸基風電)將從2019年的60.4GW增長到2024年的73.4GW,年均複合增長率接近4%,呈現穩步擴張的態勢。當前全球最大離岸風電國的英國,斥資1.6億英鎊推動『2030年全民風電』計畫,確定將2030年海上風電裝機目標從目前的30GW,提高到40GW,並且升級和改造英國本土重要的風機製造工廠和相關港口。韓國政府亦宣示,到2030年韓國的離岸風電規模將達到12GW。而2021年,逢中國大陸的十四五計畫,在規劃中保證年均新增裝機5000萬KW以上,至2025年,中國大陸風電年均新增裝機容量應不低於6000萬KW,到2030年至少達到8億KW,到2060年至少達到30億KW的水準。
根據全球風能協會預測,未來二十年,全球離岸風電規劃裝機將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30年,全球規劃新增裝機約200GW;到2040年,離岸風電裝機將增加到560GW。而未來離岸風電市場主要集中在歐盟、中國大陸、美國、韓國、日本、印度等國。至於亞太區域方面,全球風能協會預測,本區域離岸風電在未來10年將大幅成長,其中預估南韓裝置容量將達7.9GW,日本7.4GW,而越南則是5.2 GW。
隨著近年全球離岸風電呈現持續發展態勢,統計至2019年底,累計裝機容量2900萬KW,其中,歐洲占比76%,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中國大陸在2019年離岸風電累計裝機593萬KW,則位居全球第三位。
台灣方面,在政府積極推動離岸風電計畫下,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草案於2020年6月出爐,規則包括單一開發商、單一風場獲配容量上限,及國產化項目全數延續等,最快將於2021年第 2 季將進行遴選。離岸風電風場遴選分為「2020 年完工併聯」與「2021 年至2025年完工併聯」,其中「2020年完工併聯」獲選者為上緯的海能離岸風電計畫與達德能源的允能,均將於2020年完工併聯;而「2021年至2025年完工併聯」部分,有包括達德能源、沃旭能源、CIP、中鋼、台電及加拿大商北陸電力與新加坡玉山能源取得分配容量。另經濟部預告2020年底將公布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規則,其目標是2026到2035年建置10GW容量,則引出投資台3座離岸風場的日本捷熱能源(JERA)露面,宣示將爭取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