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產業面
個體公司面
上游
中游
下游
本國興櫃公司(1家) 群利科技
知名外國企業(3家) 京東方 樂金顯示 三星電子
共4家
本國上市公司(1家) 敦吉
本國上櫃公司(4家) 祺驊 皇龍 寶緯 系通
本國興櫃公司(1家) 群利科技
共6家
本國上市公司(1家) 台亞
本國上櫃公司(4家) 原相 三聯 艾華 鈺太
本國興櫃公司(1家) 群利科技
知名外國企業(3家) 三星電子 索尼 意法半導體
共9家
本國上市公司(2家) 研華 邁達特
本國興櫃公司(1家) 群利科技
知名外國企業(1家) fitbit
共4家
本國上市公司(1家) 岱宇
本國上櫃公司(1家) 原相
本國興櫃公司(2家) 明躍 群利科技
知名外國企業(3家) lifefitness peloton technogym
共7家
本國上市公司(1家) 建大
本國上櫃公司(3家) 原相 東隆興 大田
本國興櫃公司(1家) 群利科技
知名外國企業(3家) Adidas Nike Puma
共8家
本國上市公司(6家) 仁寶 華碩 廣達 正崴 宏達電
 群創
本國上櫃公司(1家) 原相
本國興櫃公司(1家) 群利科技
知名外國企業(3家) 蘋果 fitbit Meta Quest
共11家
本國上市公司(1家) 邁達特
本國上櫃公司(1家) 系通
本國興櫃公司(1家) 群利科技
知名外國企業(2家) 中國移動 威訊通訊
共5家
本國上市公司(2家) 宏達電 邁達特
本國興櫃公司(2家) 展逸 群利科技
知名外國企業(2家) Meta Quest WONDERCORE
共6家
知名外國企業(3家) 迪卡儂 FootLocker Intersport
共3家
本國興櫃公司(1家) 展逸
知名外國企業(3家) anytime fitness Basic-fit planet fitness
共4家
本國上市公司(1家) 仁寶
本國興櫃公司(1家) 群利科技
知名外國企業(3家) Classpass 北京卡路里科技 peloton
共5家
本國興櫃公司(2家) 樂揚 展逸
知名外國企業(3家) Creative Artists Agency Excelsports Management Wasserman
共5家
本國興櫃公司(1家) 展逸
共1家
本國興櫃公司(1家) 展逸
知名外國企業(3家) MLB NBA NHL
共4家

運動科技產業供應鏈

運動科技係指以運動為本體,藉由將IoT、DataTech、雲端、AI、5G等數位技術結合運動器材、感測裝置等,為運動創造新的價值、提升運動體驗。而運動科技的訴求,是希望將先進技術結合器材、裝置和軟體等,協助職業/業餘/一般運動者擁有更好的運動表現,或讓賽事觀賞者藉數位技術獲得更佳的觀賽體驗。

隨新興科技進展,也加速科技與運動領域的結合,創造出更多元的運動產品、服務及商業模式。Reportlinker推估全球運動科技商業市場規模至2027年可達到624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9,000萬元),2020至2027的複合成長率17.2%。此外,據美國運動科技研究機構SportsTechX研究統計,儘管受到全球經濟下滑影響,2022年的前七個月在運動科技新創的投資金額仍有57億美元(約新台幣1,700億元)。另一方面,就運動人口來看,全球規律健身人口2億9,000萬人,隨選課程健身人口約有2億8,000人,全球商用健身房則達1億9,000萬人的規模。

2020年後在疫情影響下,讓運動領域產生諸多變化。例如在觀賽方面,許多職業賽事被迫延期開打,也限制觀眾進場觀賽。轉播單位、經營者及贊助商都在尋求新的方式吸引粉絲並產生收入,結合能創造身歷其境的技術成為焦點。

以NBA 為例,Facebook在2020 年與NBA 簽訂多年合作協議,正式成為NBA、WNBA、NBA G League 的VR合作夥伴。使用者目前只要訂閱NBA League Pass 並擁有Oculus 的頭戴式顯示裝置,就可以坐在第一排位置的視角欣賞NBA 賽事的轉播。此外,NBA也攜手Microsoft運用Microsoft Teams打造虛擬球迷,透過在球場搭起三面高度超過5公尺的LED螢幕,並利用Microsoft Teams推出的新功能Together Mode,重新讓觀眾進球場。

居家健身方面,疫情促使人們的健康意識提升,加上戶外活動受限,使得居家健身領域受到矚目,例如用戶可在線上與教練互動,無需親自到健身房等外部場域,這類不受地理、時間限制的服務在近年逐漸興起,甚至被稱為下一代的健身革命。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報告也指出,2019年全球線上與虛擬健身市場規模為60億4,600萬美元,預計到2027 年將達到592億3,100萬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33.1%。例如2020 年6月被加拿大瑜伽運動服零售商Lululemon 以5億美元收購的時尚智慧健身魔鏡的「Mirror」、號稱健身界Netflix 的新一代霸主「Peloton」等。虛擬運動方面,如VR健身自行車新創VirZOOM,多次被評選為疫情下最佳的健身應用程式。

今後疫情進入常態,加上消費者習慣網路等背景下,結合科技的運動服務仍相當受到重視,許多新創公司如印度身心靈健康管理平台Cure.Fit於2021年6月新增7,500萬美元募資、中國大陸線上運動平台Keep於2021年1月新增3億6,000萬美元募資、美國自行車健身社交平台Strava於2020年底獲得1億1,000萬美元的募資。顯見各界仍看好居家健身互動相關服務的發展。

全球運動科技產業發展已進入成長期,除Google、Amazon、微軟等美國IT大廠相繼與美國四大職業體育聯盟合作以強化運動業務發展,也陸續誕生如美國Peloton、巴西的Gympass等新創獨角獸,而Apple也結合手錶、智慧型手機等裝置推出「Apple Fitness+」服務。2020年在COVID-19影響下,在宅運動、自主訓練成為關注焦點,也帶動運動產業的數位轉型,加速與科技的跨域連結。

2021~2022年在WEB3風潮下,結合運動概念的數位經濟也開始蓬勃發展。以NFT為例,近來也興起一股名為Move to Eean(M2E)的商業模式。具體言之,就是結合NFT、遊戲化金融和運動元素,讓使用者一邊運動,一邊賺取虛擬代幣等獎勵,再為虛擬跑鞋等NFT加值,在交易市場上銷售獲利的創新模式。例如澳洲STEPN結合虛擬跑鞋NFT的路跑、美國GENO PETS用移動來培育寵物NFT等,皆是數位經濟崛起下值得關注的新創。

此外,從2022年卡達世足賽也可見大量運動科技的導入,例如球場智慧控制中心、半自動越位技術(SAOT)、影音輔助裁判系統(VAR)、智慧足球、穿戴式追蹤背心、球場AR技術、AR投影等,也顯見運動與科技結合所創造的需求與價值。展望未來,除上述科技導入外,預期運動數據也將扮演重要的角色,運動數據的加值與運用,將為產業帶來新的商業模式和發展可能。

我國在資通訊硬體產業發展基礎下,過去以設備製造、運動器材生產/代工為主,近年除器材、感測等硬體外,更著重如課程、體感內容的產製,以及後續健康管理服務、數據分析等。而這些創新應用服務、軟硬整合相關廠商也在產業鏈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在數位經濟迅速發展下,也將有更多跨域廠商加入。

整體而言,運動科技產業鏈的上游包括運動裝置/器材的顯示器、零組件,以及配備於器材上之感測裝置、軟體開發等;中游則為運動所使用的健身器材、運動用品、穿戴式裝置,也包括裝置/器材連網時所使用的通訊服務,以及使用硬體設備運動時所觀看的數位內容;下游則為和運動者接觸的通路和管道,包括用品裝置零售與租賃、運動場館(含健身房)、健身平台/App、運動服務/顧問、行銷媒體等。

上游:

運動科技產業鏈上游中,運動裝置/器材的顯示器如配置在健身器材上的顯示器,或用於運動手錶、AR/VR虛擬運動之穿戴式裝置上的顯示器;裝置/器材零組件則指硬體所用之電機類、電阻類零組件、發電機、馬達等;感測裝置如連網感測裝置、穿戴式感測裝置等;軟體開發則指裝置/器材之應用軟體開發。

二、中游:

運動科技產業鏈之中游涵蓋運動時所使用之健身器材,如跑步機、划船機、攀岩機、健身鏡等固定式硬體裝置;運動用品則如球拍、智慧啞鈴、智慧跳繩等較輕便的可攜式硬體裝置;穿戴式裝置為配備感測器或具備生理量測功能的智慧手錶、心率帶等,以及進行虛擬運動時所用的AR/VR眼鏡;通訊服務則為使裝置/器材連網的網路服務;數位內容則如健身器材的隨選、直播課程等。

三、下游:

運動科技產業鏈下游包括運動用品、裝置之零售/租賃,如賣場、百貨、運動用品店等;運動場館如大型球類場館、運動中心、健身房等營運場地提供者;健身平台/App為透過網路平台或手機應用程式提供運動課程隨選服務;運動服務/顧問則為如運動保健、健康管理顧問、運動賽事防護、運動諮詢等服務提供者;運動行銷/媒體如賽事轉播、網路社群媒體等。學校/職業運動係指職業、業餘聯盟及其運動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