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科技產業鏈
體驗科技涉及AR(增強實境)、VR(虛擬實境)、MR(混合實境)等軟硬體技術,形塑沉浸互動式的用戶體驗,近年已受到資訊科技業界的廣泛重視。體驗科技發展迄今已建立出相應的生態含括體系雛形,「上游廠商」涵蓋處理器/IC、近眼顯示、感測器/模組等關鍵硬體零組件供應商、開發引擎/編輯工具等軟硬體供應商,「中下游廠商」則包含應用軟體與內容開發商、系統整合商與資訊服務提供商(亦即解決方案供應商)、智慧裝置組裝業者、支援服務供應者(例如顧問公司),以及終端產品之品牌商等。
由於當前體驗科技的市場普及率有待提升,業內裝置品牌大廠傾向布局多個產業環節,以確保有足夠的資源來推動技術成熟與商業發展,以及支持理想、規模化的應用情境。如Meta、Microsoft、Apple論等XR頭戴裝置品牌商業務橫跨上、中、下游業務,以推動技術從概念到落地的轉化,期盼加速體驗普及與市場的擴大發展。簡要來說,體驗科技市場目前仍可粗分為硬體裝置與軟體服務共兩大範疇。
一、硬體:
體驗科技之硬體廠商涵蓋零組件供應商、裝置組裝廠,以及品牌業者等。其中關鍵零組件供應商又包括處理器/IC、近眼顯示零組件、感測器/模組、電池模組、主機板、記憶體、散熱元件/模組、外接式主機等供應商。組裝業者則多是當前智慧裝置的OEM廠商,或由OBM業者自行製造。當前主要著名的裝置品牌業者如Microsoft、Meta、Epson、Sony、HTC、Pico(字節跳動)、Vuzix、Realwear、XREAL、Pimax、Apple等。台灣部分則包括鈺創、中光電等感測、顯示技術廠商,以及宏達電、佐臻等布局中、下游的品牌廠商。受到元宇宙熱度大幅下滑、經濟波動、消費市場疲軟等影響,XR頭戴裝置出貨量已連續兩年呈現衰退,甚至因硬體市場的持續下滑(主要是VR)而已出現觸底跡象。繼Apple推出Vision Pro提升各界對XR的關注程度後,Meta也於Connect大會發表Quest 3S頭盔,期望以3S的高CP值與Quest 3降價力道,吸引更多XR參與者投入市場競爭,促進頭盔銷量進一步回升。
要補充說明的是,Google雖於2023年停售商用AR眼鏡,將重心放在軟體服務業務,但在繼續保有競爭力的心態下,Google仍持續在推展自身AI助理技術,以及與Magic Leap建立策略技術合作夥伴等布局;Samsung則在2023年宣布與Google、Qualcomm合作布局XR頭戴裝置,連結三間大廠各自的專業能量加入戰局,消息指出將延後至2025年第三季發佈。而Microsoft於2024年6月證實將裁撤MR部門部分員工,雖然仍會持續銷售HoloLens 2,但估計也會將更多心力放在軟體服務業務,如2024年7月宣佈在智慧眼鏡RealWear裝置上推出 Microsoft Power Apps公開預覽版,為第一線工作人員提供服務。2024年3月Meta與LG也宣布在XR領域進行合作,結合雙方能量瞄準下一代XR頭戴裝置,消息指出Quest Pro 2 眼鏡將由 LG 代工,不過發售日期預計將延期至2025-2027 年。
台灣體感硬體部分,台廠積極透過加入國際品牌供應鏈、與國際大廠合作開發等模式維持國際市場地位。如中光電旗下中光電創境股份有限公司(CRI)與與Qualcomm合作開發基於Snapdragon XR2 Gen 1平台的AR眼鏡Turnkey,匯聚手勢識別、環境感知、空間運算等具AI技術的AR整機方案;抑或是傳出已經打入Meta等AR/VR裝置供應鏈的鈺創,以手勢感測、深度圖3D感測技術備受關注;而LED廠錼創也透過自主研發的巨量轉移設備,展示透明顯示器、AR眼鏡等多樣、領先的Micro LED應用,預計隨著良率提升、產能擴大降低成本,為AR產品輕量發展提供助益。
其他則如崇越科技,以光學雷達感測技術在AR/VR遊戲、製造、汽車等領域嶄露頭角,並能以實像生成展示模組展現裸眼、高解析度的3D圖像。而新創業者如見臻科技,透過鑽研具AI演算法的紅外線感測器,獲得Google AR眼鏡零組件廠奇景光電的投資,也獲得國內AR眼鏡品牌佐臻科技的採用,已在市場上建立實績。
另一方面,在品牌經營上,台灣廠商多將資源專注於技術突破,強化穿戴舒適度、硬體相容性等條件,提升產品與各式情境的適用性。如宏達電VIVE Focus Vision提供眼球追蹤的自動瞳距調整功能,以及能連接PC顯卡的Display Port模式,增強使用者穿戴的便捷性;而佐臻則以最新產品J8L展現AI與AR技術的結合,凸顯兼具裝置輕量性與高性能空間運算的特點。
二、軟體:
體驗科技之軟體廠商涵蓋應用軟體開發引擎/編輯工具平台等業務,包含工作流程創建、內容管理與創建,以及3D工具等供應商,包括如Apple(ARKit、Reality Composer Pro)、Autodesk(3ds Max)、Google(ARCore)、Meta(Meta Spark)、Microsoft(Azure Spatial Anchors)、Maya、Unity、Unreal Engine等;而應用軟體與內容開發商方面,目前則有專注於特定垂直應用領域之解決方案,如:PTC 的Vuforia聚焦重工業/製造業、Medivis的SurgicalAR聚焦醫療手術;以及推行跨產業之應用,如:Spatial的AR虛擬空間軟體、Ninantic的Lightship AR沉浸體驗軟體等。資訊服務廠商方面,則包括系統整合商、IT服務業者。而相關支援服務方面,則有垂直領域專長業者、數位專長業者及顧問等。台灣部分則包括宏達電、宇萌、智崴等軟體開發、系統整合等上市、興櫃、創櫃公司,更多的則是具備技術實力的中小型業者。
綜觀XR體驗科技應用,行動AR由於人手一機,其應用擴散範疇廣泛,涵蓋遊戲娛樂、社交濾鏡,以及導航、搜尋、學習、零售等等領域;頭戴型AR依然主攻商業應用領域,如製造、物流、醫療等。另一方面,VR應用也已在消費性市場擴散,除了普遍受到歡迎的遊戲社交功能,亦興起不少商用需求,如情境模擬、專業培訓、VR會議等。 儘管近年發展勢頭有所減緩,成長速度不如以往,擴散效果相對不夠顯著,但在AI熱潮的帶動下,XR軟體服務已開始出現再次轉型的跡象,甚至已經從加速開發端產製流程,發展至增添用戶體驗豐富度,更有助於促進XR體驗的規模化發展、吸引多元受眾。此現象在娛樂領域表現尤為顯著,如《職棒野球魂2024-2025》遊戲使用Techno-Speech的AI合成球評聲音,能讀出玩家所創建的球員、球隊、球種風格、即時賽況等。
此外,由於AR內容相對容易與AI結合,連結物件辨識、人臉辨識、姿態辨識等技術應用也更受矚目。如Meta計劃將更多的GenAI技術引入XR遊戲,或是Snap宣布正在投資將GenAI融入行動裝置,藉此增強 App功能以及AR開發與體驗。受惠於軟體與內容開發引擎易用性提升(no code/low code),加上結合行動裝置的GenAI讓內容產製可隨時隨地進行,各廠商策略性地降低用戶導入門檻,有助於吸引更多領域的廠商、甚至用戶投入體驗科技軟體與發展,進而帶動數位內容規模擴大與累積。
台灣體感軟體部分,在產品發展方針上,絕大多數業者都在積極投入連結GAI與虛擬科技的產品服務,涵蓋虛擬人、虛擬試妝、XR互動服務等各種範疇與領域,更有不少智慧內容業者已經可以藉由模組化、工具平台化的設計來降低技術導入門檻,以期進一步提升顧客接受度與市場滲透率。如玩美移動利用其虛擬試妝技術,逐步拓展時尚、醫美等高端市場,愛迪斯科技以虛擬網紅競賽,促進市場對虛擬角色的接受與應用認知,抑或是光禾感知融合XR與AI技術,開發融合社群媒體工具的行銷服務等。
從技術量能觀察,國內已有不少業者在AI生成、影像辨識與互動技術等領域展現優異的技術整合實力,也展示了企業如何透過高度定製化的解決方案來滿足不同行業的需求,並推動新技術在多種領域的應用落地。進一步從市場應用布局分析國內廠商,已有不少業者在國內市場深耕的同時,積極拓展東南亞市場、日韓市場等拓展海外商機,意味著在長期發展下,企業可透過多元市場布局與國際合作,擴展產品應用範圍,並依賴成功案例建立市場信任與競爭優勢。
整體而言,過去兩年在全球政經情勢緊張的狀況下,XR需求動能顯得欲振乏力,Microsoft、Meta、Google、Pico等XR頭戴裝置品牌業者也持續出現組織重組、業務轉型、裁撤員工等消息或傳聞,不少業者已很難再橫跨上、中、下游業務全面布局,而將戰線收縮在軟體(如Google)或硬體業務(如Pico),又或是強化大廠之間的合作互補(如Google與Samsung),分攤投入風險。在Vision Pro話題、Meta Quest 3S與AI科技的加速融合等影響下,若宏觀經濟環境不再持續惡化,估計將帶動2025年體驗科技市場顯著成長。
展望2025年,除了可持續關注AI與XR於各行各業創新應用,以及Samsung、Google、Qualcomm的XR戰隊發展,或LG、Meta的XR策略合作等產業動態,Apple於Vision Pro的後續發展也值得留意,繼2月份於美國上市後,陸續在下半年推展至中國、日本、新加坡、澳洲、加拿大、法國、德國、英國、韓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地,甚至在12月中旬也發布於台灣上市的消息。
具體言之,Apple的Vision Pro銷量雖然逐漸放緩,但在企業應用端的潛力也隨之綻放,美國家居裝修零售大廠Lowe"s、荷蘭皇家航空公司(KLM)、德國汽車品牌Porsche、運動用品零售商DECATHLON等知名業者,都已經在使用Vision Pro搭配的VisionOS軟體推展應用,而美國數位時尚平台SYKY、法國奢華時尚品牌Balenciaga、德國奢華行李箱品牌Rimowa也推出適用於Apple Vision Pro 的App。
對於國內體驗科技產業發展,當前發展雖已由少數領先業者率先推進,但整體市場對於結合創新科技的產品或應用仍呈現相對保守的態度。這意味著廠商需要花費大量精力進行市場教育,幫助大眾了解體驗科技的價值,並營造使用情境。此外,廠商也需積極深耕多元利基市場,從中尋求更多商業機會,以拓展應用範疇與增加收益。
與此同時,全球市場的競爭日益加劇,國際大廠不斷加速體驗科技與AI的深度融合,這種情勢不僅要求國內業者快速適應新技術的能力,也強調整合各類創新技術資源的必要性,業界普遍認為,只有將AI有效納入產品開發流程與服務應用,才能跟上全球市場的發展步伐,甚至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反觀若未能積極導入,將可能導致營收成長乏力甚至衰退。相比之下,及早採用並探索其應用潛力的企業,不僅能提升產品吸引力和使用效能,更有機會掌握新興市場主導權,從而鞏固長期競爭力。面對未來的科技趨勢,國內體驗科技業者需在技術升級、市場開拓和創新整合之間找到平衡,方能開創更廣闊的發展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