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產業價值鏈
依據金管會於2016年5月公佈之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簡稱FinTech)是指運用數位平台,提供方便、低成本、高效率的商品與服務,以增加客戶體驗,創造新型態的商業模式,使企業透過金融科技讓金融服務更有效率,因此金融科技可以分為2個面向,一是創新商品與服務,另一是運用資訊科技的數位平台,換言之,金融科技包含應用面的金融服務創新,及技術面的創新科技應用。
金融科技產業價值鏈,可區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底層技術」、「中介工具」及「領域應用」。其中「底層技術」在提供支持金融科技應用的各類基礎運算技術,包括人工智慧、大數據、雲端運算及區塊鏈等;「中介工具」則是提供支持各類金融科技應用的工具或服務,包括數據分析、資訊安全、資料聚合以及數位身分/KYC;至於「領域應用」則是涵蓋傳統或新興的金融應用服務,包括支付、保險、數位銀行、理財投資、加密資產或監理法遵等領域。
一、底層技術:
金融科技產業的底層技術供應商,主要為提供支持金融科技應用的各類基礎運算技術,包括人工智慧、大數據、雲端運算及區塊鏈等。目前業者結構以傳統資訊服務大廠(IBM、HP)、軟體大廠(SAS、甲骨文)及雲端領導業者(微軟、Google)等分庭抗禮。
二、中介工具:
金融科技產業的中介工具供應商,主要作為提供支持各類金融科技應用的工具或服務,包括數據分析、資訊安全、資料聚合以及數位身分/KYC等。
數據分析業者主要是提供數據處理、分析工具軟體的業者,例如SAS、Teradata都是代表;資料聚合則是提供基於數據的整合、處理、分析服務的業者,例如Fiserv、那斯達克;資訊安全自是各類提供資訊安全防護工具或服務的業者,由於金融領域本是資安重點領域,因此這部分業者競爭者眾;最後是提供數位化的個人身分憑證發行服務的數位身分或KYC業者,大型資訊服務業者、電信服務商參與者眾。
三、領域應用:
領域應用顧名思義是則是提供包括支付、保險、數位銀行、理財投資、加密資產或監理法遵等各類金融領域的服務業者,其中有傳統金融業者,亦有不少挾資訊科技優勢的新進業者,是金融科技領域中涵蓋面最廣,參與者最多的部分,支付業者從知名的第三方支付公司PayPal到近期的Stripe及WISE,保險科技有2021年方於那斯達克掛牌的Lemonade或近期歐洲走紅的Wefox;數位銀行更有包括社群起家的Fidor Bank,或被稱之為挑戰者銀行的Starling或Monzo等;理財投資的代表便是知名散戶交易集散的Robinhood;加密資產則以加密貨幣交易所最為成熟,例如Coinbase已經順利在美掛牌;最後伴隨著跨國金融互動頻繁,新興金融科技應用推陳出新,監理法遵服務業者則是近期全球高度關注的領域,目前主要仍以反洗錢AML為大宗,代表業者有Cube或BAE Systems等。
根據Expert Market Research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金融科技市場規模為2,267億美元,預估至2032年,市場規模可以達到9,171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16.8%。
另據全球投資調研機構CB Insights報告顯示,金融科技新創圈在2023年全球金融科技獲投392億美元,較2022年銳減50%,2023年獲投件數則為3,801件,為2017年以來最低水準。2023年全球金融科技獨角獸為219家,占全體比率的18%。另全球估值前100大的金融科技獨角獸有75%聚焦企業端B2B的金融科技服務,諸如針對企業支出自動化管理平臺、跨境支付服務、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平臺等;其餘則是提供消費者端的各類金融服務,包括挑戰者銀行或另類投資平臺等。
臺灣金融科技發展方面,根據金管會2023年底公布數據顯示,2022年臺灣金融業投入金融科技發展總金額為新台幣293.22億元,其中銀行業226.11億元、證券期貨業27.59億元、保險業34.29億元、周邊單位5.22億元。就用途而言則包括:投入金融科技之系統及軟硬體費用207.99億元,轉投資金融科技公司36.89億元,以及投入金融科技研發金額48.3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