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產業鏈簡介
造紙產業鏈
造紙是以木材為主要原料,進行生產紙漿、紙、紙板以及其他纖維基體產品為主稱之;目前全世界造紙業的生產基地以北美洲(美國與加拿大)、北歐(瑞典、芬蘭及俄羅斯)以及東亞(中國大陸、日本及俄羅斯)地區為主,另外,澳洲與巴西也有頗具規模的造紙及製漿產業;因此全球紙漿產量前五大國家分別是美國、巴西、加拿大、中國與瑞典,而中國更是躋身為全球第一大生產國。而全球紙漿進口的前五大國家,則分別是中國、美國、德國、義大利與韓國。臺灣排名在全球第21大造紙生產國,根據造紙公會統計,2019年紙與紙板總生產量為424.9萬公噸,其中紙張生產量80.3萬公噸,占總生產量18.9%,而紙板生產量為344.6萬公噸,占總生產量81.1%,產量與占比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國內紙張的內外銷2019年下滑;但紙板市場動能活絡,內銷、外銷與2018年相比各增加0.9%及4.8%,以中國大陸為最大出口地區。而2019年總進口量154.7萬公噸,較2018年增加0.7%,其中進口紙板的價格極具競爭優勢,進口量達50.8萬公噸,比前一年成長16.3%。
紙板產量提升,帶動回收紙消費需求增加。2019年回收紙總消費量404.1萬公噸,比前一年成長2.2%。其中國內的回收紙為272萬公噸,比2018年增加1.1%,佔總消費量67.3%;進口回收紙為132.1萬公噸,較2018年增加4.4%,占總消費量32.7%。
造紙業為我國主要能源密集產業之一,能源密集度僅次於化學材料業與非金屬礦製品業;造紙業依其特性可分為,上游的紙漿與紙類原料業,中游的紙器、紙品加工業,以及下游的紙品銷售、進出口業務等等。因造紙產業屬於耗能高汙染的產業,雖然目前業者普遍皆有建立防治汙染的設備,但在環保意識逐漸抬頭以及日趨嚴格的環保標準下,對造紙產業的發展多少也形成了一些不利的衝擊。
一、上游
造紙業的上游為紙漿製造業,其主要原料紙漿與廢紙、木質纖維、蔗渣、木片等;經過備漿系統與散漿系統後製成紙漿或廢紙漿。臺灣的森林覆蓋率占58.5%,但生產造紙原料的木片自給率僅0.5%,而國內造紙業所需紙漿原料70%為廢紙、30%為純木漿,廢紙部分70%為國內回收廢紙,30%為進口;又目前國內紙漿生產廠商全臺只有兩家,扣除自用後,供給國內市場的量僅有三成,因此進口紙漿佔國內紙漿市場之七成,將近80萬噸,主要來自於智利、加拿大、巴西、印尼、美國等等,故國內的紙業行情與營運成本,與國際紙漿、廢紙價格的連動性很高。紙漿產品的傳統旺季是每年1-3月和9-12月,淡季是4-7月。
紙漿在製程中因使用大量能源進行木料蒸煮或大量蒸汽將成漿或成紙乾燥,因此紙漿、紙及紙製品業屬高耗能產業,由於製漿業在製程中之蒸解、洗漿及黑液回收工程產生水汙染,而製程產生的臭氣、煙塵及漂白製程氯氣,以造紙廠鍋爐或汽電共生廢氣,以及紙器廠有紙粉及印刷過生產生的VOCs問題,因此近年來政府倡導節能減碳來減少用紙,故紙業產值也逐年下滑。
而2020年因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蔓延,也造成國際經濟的重創,加上中美貿易衝突尚未徹底解決,而美中貿易戰也迫使產業外移,連帶讓包裝需求跟著外移,全球成長動能明顯趨緩,紙漿市場處於不斷累積庫存及去化庫存過程,衝擊漿品售價及成本結構,而也因疫情影響,全球漿廠因成本考量出現了諸多廠商停產。儘管第四季是傳統旺季,但因新冠肺炎疫情依舊持續,因此充滿諸多不確定性,觀察2021年紙漿市場的實際走勢仍視疫情發展而定。
造紙產生的污染問題非常嚴重,且中國造紙廠多是中小型工廠,所產生的污染問題嚴重,因此中國實施限廢令,針對海外進口廢紙採取總量管制,預計自2020年底全面禁止海外廢紙進口;期望可以提升環保標準,也可以進一步促使中小廠淘汰,達到產業升級的效果。
二、中游
造紙業的中游為紙漿加工後製成文化用紙、工業用紙、家庭用紙、包裝用紙以及特殊用紙等紙張與紙板產業。其中文化用紙包括銅板紙、道林紙、模造紙、證券紙、印刷紙、圖書紙、聖經紙、新聞紙、非碳複寫紙、電腦列印紙、其他文化用紙等,提供印刷業、出版業、廣告業、文化事業等下游產業使用。工業用紙包括牛皮紙板、瓦楞芯紙、包裝紙、灰紙板塗佈與非塗佈白紙板、紗館紙板等,主要提供給紙器產業、紙管業、紙容器業進一步加工製成紙箱、紙管等紙器。家庭用紙則包括衛生紙、衛生棉、紙尿褲、面紙、餐巾紙、紙巾、廚房用紙、醫療用紙等,主要提供給量販店、一般通路販售或醫院使用。包裝用紙則包括一般包裝紙、一般牛皮紙、袋用包裝紙、袋用牛皮紙等,主要提供給紙器業者與紙袋製造業者進一步加工製造及一般通路銷售。特殊用紙則包括棉紙、宣紙、絕緣紙、機能紙、敬神紙、果袋紙等,主要提供給文化業與農工業使用,及一般通路銷售。
臺灣造紙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已趨於成熟,工業用紙近年來已經逐漸走向高強度與輕磅化的方向,而文化用紙與家庭用紙則逐漸走向差異化、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國內的紙廠規模大多以中小型為主,雖然紙漿、原木與廢紙等原料的進口依存度高,但臺灣的造紙技術屬亞洲一流,且國內回收紙再利用已具制度和規模,利用率高達95%,如瓦楞紙箱、書報雜誌、辦公室用紙、傳單回收進入造紙廠做再生紙漿原料,而紙容器、鋁箔包等回收進入特定處理紙廠進行脫膜、散漿,淋膜和鋁箔透過造粒或磨碎等做其他利用。且近年來紙業市場發展多年目前已趨穩定,幾無新競爭者加入,故營運穩定,整體市場競爭狀況變化不大。
三、下游
造紙業的下游則為紙業進出口業務與銷售,國內自加入WTO後紙漿進口降為零關稅,但出口仍有5%至7%關稅障礙,雖然國內紙張與紙板進口量明顯成長,但國內造紙業為營運需求,不得不把部分產量設法外銷,且隨著下游產業的外移,因此造紙廠也進而跟隨客戶進行海外設廠作為因應,逐漸外移至大陸與越南。
根據統計2019年全台紙張消費量約149.8萬噸(占36.4%),紙板消費量約261.8萬噸(63.6%),其中2019年的文化用紙的消費量約96.8萬噸,較2018年減少約8.59%,呈現年年遞減狀況,可看出台灣紙在出版、印刷經營的艱辛,而探究原因主要是台灣少子化與三C產品普及,加上美中貿易衝突以及政經情勢的不穩定也有相關。而包裝及家庭用紙的消費量也都呈現微幅下降,也代表內需不振,加上市場也屬於成熟期,而2019工業用紙消費年增加約3.17%,這表示台灣經濟GDP是成長的,消費性包裝需求還是增加。
受到中國大陸崛起,因此國內小型的造紙廠面臨遭市場淘汰的窘境,大企業的併購已成為產業優化升級的解決之道,而隨著成本壓力不斷加大,因此新技術包括農業秸稈合利用技術、新生物酶、高效打漿設備等具有重大節能效用的戰略新興產品也受到企業追捧,故造紙行業發展也已從速度型轉到質量效益型。
目前國內紙廠轉型為以設計行銷為導向,開發高附加價值紙種及紙箱,並且改以電子化設備,強化內部管理及電子商務等電子化作業能力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並且上、下游採取策略聯盟,由上至下整合延伸為一貫化生產、產銷合一模式,方可提高與同業之競爭優勢。
造紙產業由於需要將原先4%的纖維脫水乾燥至90%的纖維,所以需要投入相當多能源,加上為了環境友善,造紙業使用大量廢紙做為造紙原料,廢紙原料中所含的禁含物在造紙過程中轉變為廢棄物,造紙業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採用混燒的方式進行資源再利用,將這些固體廢棄物經過前處理後轉成燃料,然後將這些燃料送入汽電共生鍋爐與燃煤進行混燒,經濟部也已公告事業廢棄物再利用增列混燒煤灰可作為水泥生料原料,讓混燒餘料跨業再利用可完成鏈結。而目前造紙業的循環經濟包括原料取自人工快生樹種、回收紙再利用、汽電共生、製程餘料燃料化、沼氣發電等等,造紙產業為維護環境永續,也改以資源再生利用目標運行,主要有三大循環系統:產品循環、能源循環、水循環,創造資源運用最大化,降低環境衝擊。
2019年台灣全年廢紙進口總量達132萬餘噸,不僅較2018年成長,且創下近23年來的新高紀錄,主因受到中國大陸禁廢令影響,致使國際廢紙充斥市場,進而報價明顯滑落,但也促使紙廠增量進購,因此從廢紙進口量近幾年來的逐年遞增,可看出國內紙板市場的供求尚稱穩定。不過來到2020年因受到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衝擊,運輸業大受影響,而各國為防範疫情,進行封關也使得進出口運輸受限,連帶運費大漲,因此國際廢紙的報價也水漲船高,因此廢紙出口量減少導致廢紙售價跟著上揚,各國相繼採取居家檢疫或隔離措施導致廢紙蒐集量大減,故供給不順,尤其北美地區主要貨源地美國目前是疫情重災區,廢紙供貨量更少,也是廢紙報價一路上升的原因。
目前台灣人一年就要用掉26萬公噸以上的面紙、衛生紙、擦手紙等家庭用紙,在講究綠色當道的情況下,若能使用環保紙,將對環境將有助益,近年來環保當頭,台廠紙業廠商也紛紛推出多款利用回收材質的新產品以及綠色包裝紙箱廠及廢紙環保站等來體現對環境的友善,新產品包括台灣製造的紙吸管可適用在市售茶飲、果汁與碳酸飲料上;以及使用製造便當盒和牛奶盒的切邊下腳料為原料,經過脫離塑膠膜後,打散成紙漿再製成環保衛生紙,充分展現利用資源。
造紙產業屬資本與技術密集行業,市場上大型企業具有規模經濟的生產優勢,有較多資金投入製程改善、技術產品研發,或以併購來擴大規模或提升競爭優勢。臺灣紙業中小型企業比率較高,不具經濟生產規模,臺灣沒有資源與能源,卻可以做到年產能達480萬公噸的規模,成就了一個從育種、造林、製漿、造紙的完整產業鏈,實屬可貴,目前臺廠面臨了生產成本、環保法規、市場需求等因素的挑戰外,以及中國大陸廠商的急起直追的壓力;隨著大環境變化加劇加速,造紙業也進入了盤整轉型期,過去台廠除加強拓展海外市場、布局全球外,更進行產業上、下游的垂直整合及同行業橫向策略聯盟,及原料木漿、廢紙來源系統的建立等,在硬體方面之設備提升、環保改善、廢棄物處理等,以提升產能與節能效率,建構完整的供應鏈競爭優勢。而軟體面更朝向特殊化、差異性、高附加價值的相關產品發展,致力於利基性商品的發展,提升產品高附加價值,而隨著美中貿易戰問題,近幾年台廠也響應政府回台投資方案,也都為環保盡一份心力,工廠都以沼氣發電及再生能源生產設備,及新增自動化生產紙器廠以提升產能。